第628節
“我記得宋大人您祖籍贛州,那地方也產水稻,咱們的占城稻還未到您那,怎么可以給到其他地方?!?/br> 禮部負責外交的宋大人,他確實祖籍贛州,他家耕讀傳家,當年讀書用的束脩,都是稻子換來的。 此話說到他心坎上了。 戶部那邊也不用說,他們也不愿意的啊。 既然目標相同,那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蔡豐嵐一頭霧水地跟著紀元做事,還被戶部臨時撥調進來。 兩個年后就要外放的官員,又在十一月份進了戶部。 算起來,紀元回來之后,基本沒歇過。 五月底回京城,處理王長東的事。 王長東的事解決了,也就到了八月中秋。 中秋之后,則去了刑部,調查秘佛殿的案件。 秘佛殿的案子,終于在十一月結束。 他這馬不停蹄地,又被調到戶部? 蔡豐嵐一拍腦袋。 紀元讀書的時候就是卷王,如今還是卷王,那可太正常了。 不過他這卷的,是不是有點太厲害了? 都卷到官場上了。 官場的同僚們倒是歡迎的。 紀元既不搶功,做事還細致。 禮部那邊,甚至想讓紀元去幫忙cao持今年的會試。 不過今年皇上身體好,看樣子,打算親自cao辦。 隨著皇上面色逐漸紅潤起來,原本許多力不從心的事,竟然也上手了。 聽很多人說,皇上大有回到四十歲時的模樣。 紀元聽到這些話,也只是說一句皇上身體康健就好。 可心里已經在算,皇上到底吃了多少丹藥。 說白了,這些丹藥有用嗎? 確實有點用。 但都是以透支身體為代價的,讓人看起來面色紅潤而已,實際上,或許身體里都已經中毒了。 那臉色的紅潤,很有可能就是中毒的跡象。 從九月份秘佛殿事發,十月份皇上開始吃丹藥,一直到如今,兩個月過去了。 一定要說的話,秘佛殿的密香肯定也有毒素,雖然比較輕微,可算起來,至少用了三四年。 三四年的密香,再加上兩個月的猛藥。 紀元都不敢想,這老皇帝要是去現代醫院來個全身檢查,那化驗單會不會讓醫生頭昏眼花。 六十五的人了,還亂吃奇奇怪怪的保健品。 肝臟估計都受不了。 紀元轉頭便加入戶部舌戰群儒小分隊。 這個小分隊專門用來跟禮部以及西南小國做“溝通”。 差不多等于,禮部作為中間方。 戶部跟西南小國來“討論”到底應該分多少良種。 蔡豐嵐一聽,眼睛亮起來,這就是跟其他國家打交道嗎?好有意思??! 紀元拍拍他:“準備 好,一會有的說?!?/br> 十二月十五,京城的冬天冷得驚人。 戶部專門選在暖閣里面談事。 外面冰天雪地,屋內溫暖如春。 以河輝王子為首的西南小國一眾人等走進來,下意識舒口氣。 他們所在的地方,從未這樣寒冷過。 剛開始,大家還為看到冰雪開心,甚至出去打雪仗。 過一段時間,可就都老實了。 從住處走到禮部的暖閣,不少人凍得直哆嗦。 原本都不想回家了,現在卻盼著趕緊談完事情,他們可以回國。 其他事情都好說。 但有關良種方面,實在太難談了。 河輝王子寸步不讓,他就是想要五千萬斤良種,雖說是漫天要價,但確實是他的心理預期。 他甚至算過了,五千萬斤良種,寧安州是絕對出得起的。 此稻一年能種三季,從他們出發到現在,估計已經成倍地增加。 可西南其他小國有些忐忑,這樣獅子大開口怎么能行,細水長流一些也沒事。 只要他們恭恭敬敬對天齊國,天齊國不會虧待他們。 河輝王子心道。 這良種本來就是我家的。 天齊國不過培育出來而已。 再說了,若不是他帶來的活佛好用,天齊國肯定給個幾千斤,幾萬斤打發了。 哪能像現在這般? 最重要的是。 天齊國的皇帝都不在意這些良種。 天齊國的大臣們倒是事多,都是皇帝的臣子,都是家臣,還真當自己為百姓請命了嗎? 說白了,河輝王子認為自家有功,加上還有特里活佛在,可以任意拿捏天齊國的大臣們。 還有一點隱晦的意思,那便是,皇室,王室,那才是土地的主人。 這些大臣不過是臣子,甚至是家奴。 家奴有什么資格幫主人調配財物。 紀元看著他們,眼神帶了審視。 紀元外派的時候,是從四品的官職,再次調任為四品外放官。 可此刻在京城,倒是沒有實際的職務。 即便如此,戶部官員還是讓他坐在前列,所以紀元此刻的目光,被河輝王子看得清清楚楚。 一時間,禮部暖閣的場面有些尷尬。 最上方是禮部的人,坐得稍微偏了些,主位空著。 左邊是戶部眾人,首位是戶部官員,紀元在第二位。 左邊是西南小國,首位是河輝王子,第二位是景國的人。 紀元看了看河輝王子,又看了看景國官員,朝對方笑笑。 這景國官員受寵若驚,他原本還憋著一肚子火呢。 原本以為天齊國之行,必然是景國領頭,如今大家卻以河輝王子為首,實在是可氣。 等他回國,估計會被王上大罵。 河輝王子臉一黑。 雙方對稻種的討論還未開始,他這邊的人就要離心,還要如何談? 河輝王子直接道:“想來,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寧安州知州,紀大人?” 紀元笑瞇瞇道:“正是在下?!?/br> 紀元這一笑,讓不少人看向他。 真是紀元啊。 西南一眾小國,無人不知他的名字。 不夸張地說,紀元在西南小國一帶的名號,比他在天齊國內里還要出名。 畢竟天齊國內里只知道他做橡膠,培育稻種。 其他事情知道得卻不是那么清楚。 寧安州的地貌跟西南一眾小國非常相似。 大家都以為,那地方自古貧瘠,在山上種稻子,全看天命。 但紀元去了之后,想了許多辦法改善當地的種植環境。 對這些小國來說,特別是比較務實的小國來說,都是他們可以偷偷借鑒的經驗。 還有不少小國,其實已經在跟著做蓄水池,跟著修水渠了。 說實話,能千里迢迢過來,為自己國家求良種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好逸惡勞的。 所以這十六個小國里,也各有不同。 但相同的,都聽說過紀元的名字,甚至期盼過,紀元要是他們那的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