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節
這次做的更加耐心細致。 失敗了也沒事,他們絕對有信心重新來過。 這邊田地要種。 那邊縣試成績也出來了。 跟紀元他們想的差不多。 整個州學里面,一共一千多學生,符合考試條件,并參加考試的有三百多學生。 但這三百多學生里,大部分人也只學過蒙學。 四書都沒看完。 這種情況下,水平自然是很一般的。 畢竟他們去年八九月才入學,大部分的蒙學確實沒讀完。 只有平日的前十名,才略略讀過論語,孟子。 而且在考試期間,還有些學生經受不住這么大的壓力,哭著從考場出來。 這些都是程亦珊的準備當中,并未對這些孩子們多加苛責。 唯獨不好的是,有不少學生被嚇到了,想退學。 這事就要后面再處理。 總之,寧安州第一年的縣試,能堅持到三天考完,已經算一種成功了。 最后走出考場的,也就一百多。 這一百多里,能把所有卷子答完的,不到二十個。 正兒八經能看的,也就五個。 不用多說,正好占了五個縣試名額,他們會在三月份出發,前往武新城考府試。 ??? 他們去武新府?! 這五個學生已經蒙了。 他們肯定考得很差??! 大家眼淚汪汪看向程老師,忍不住道:“我們這水平,有必要去嗎?” 紀元去的時候,程亦珊正在回答這話。 “有必要,先去試試,見見世面也是好的?!?/br> “你們現在水平一般,是很正常的?!?/br> “畢竟你們才剛學,但考試的經驗卻是領先的,難道不好嗎?” 紀元是同樣的想法。 “知州大人來了!” 不知誰喊了句,州學眾人連忙看過來。 經過這次縣試,州學的學生們,終于知道自己都是什么水平了,對讀書更多了份敬畏之心。 甚至更明白,能考上全國第一,又是什么水平。 他們的紀知州,真的很厲害! 可相應地,州學的氣氛也萎靡起來。 原來讀了半年的書,其實連知識的邊緣都沒碰到,如何不讓人沮喪。 甚至有州學夫子后悔了。 覺得他們是不是揠苗助長。 程亦珊卻不這么認為。 科舉之路本就殘酷,若不考這一次縣試,他們怎么會知道外面的水平。 甚至這次縣試的難度,大家都降低了。 除了紀狀元。 知州給的考題,堪稱縣試最難。 很多學生都不明白其中意思。 可紀元還是給寫上去。 是故意的嗎? 是的。 紀元也認為,要讓本地的學生們,知道外面是什么水平。 總不好天天在家做簡單的題目,等去府試,甚至去鄉試,直接撞得滿頭包吧? 本地的教育水平是落后,讀書人也不多。 用其他人的話來說,就是學風不盛。 但一時不盛,不代表一輩子不盛。 只要肯發展,肯讀書,他們不會比其他地方差。 大家都是人,完全不存在,哪里的人聰明,哪里的人愚蠢。 民風對人的性格或許有影響,但絕對不會影響智商,信那種話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商不夠用。 紀元過來,竟然用很直白的話來寬慰大家。 從本地的發展,再講到讀書的偏見,最后講所謂學風,所謂聰明不聰明。 最后總結道:“天道酬勤,力耕不欺?!?/br> 只要努力了,一定會回報。 這個回報或許有多有寡,或許還有時間的限制。 但這個奮斗的過程,都是一種自我肯定的過程。 所以,現在不行算什么? 以后呢? 寧安州州學才第一年,以后第二年,第五年,第十年。 總會有可行的時候。 一場州學嚴謹,學生們松散的縣試,終于在二月十七落幕。 但夫子們漸漸發現。 這些學生們,似乎更有目標了。 也更知道為何讀書了。 看來偶爾緊緊皮,真的很重要。 那五個過了縣試的考試,則在收拾東西,苦讀四書。 他們要收拾東西! 去武新城考試! 這五個學生里,有兩個人的家境并不好。 他們兩家都是世世輩輩在山上種田的。 雖然自家孩子在州學讀書,卻也沒想那么遠啊。 現在說,官府出路費,讓他們去考試? 還去武新城考試? 做夢都夢不到這種場景吧? 甚至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但只要說一句。 知州大人當初就是這么考過來的。 家長下意識反駁:“你以為你會是紀知州?” 但又加一句:“那肯定很重要,好好考?!?/br> 一場看似松散的縣試而已。 會給寧安州的學習氛圍,帶來不同以往的改變。 程亦珊卻在看剩下不能考試的學生名單。 一千多人里,只有三百多符合考試條件。 不符合的學生里,除了年齡不合適的,就是性別不合適。 州學三百多女子,并不能科舉。 程亦珊頗為遺憾,甚至有種說不出的難受。 說句不好聽的,她若能考科舉,或許家里都不會如此。 當然了,或許她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程亦珊剛要把學生名單合上,她還要再考慮一下,如何安撫這些女子的家長。 是的,男子的讀書熱情上來。 但對讀書的女子們來說,這場松散的考試,甚至連報名資格都明白。 這也是從根本上,斷了女子讀書的路子。 畢竟,在大眾眼中,讀書是要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