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節
原本就出名, 如今更是聲名大噪, 特別是紀狀元過去之后,整個寧安州改頭換面。 這種情況下,自然讓很多人覺得不適應,進而產生嫉妒的心理。 可普通人為何這般? 總要有個原因吧。 紀元不讓手下跟對方產生爭執,只道:“寧安州以前情況不一樣,但他們去年就開始征兵役, 服勞役,今年的田稅也會照收不誤?!?/br> 對方撇撇嘴:“那又怎么樣,他們靠著橡膠就能發財啊?!?/br> 原來是這樣。 柴烽他們也松口氣。 并非寧安州真的做了什么十惡不赦的大事。 只因為寧安州掙錢了。 眼紅嫉妒這種事,也沒什么太好的處理辦法。 反正又影響不到大家, 不理就行了。 “還有伐木會?!?/br> “他們仗著有伐木會, 木材價格都比其他地方要好?!?/br> “怎么樣樣事情, 都是他們占便宜?” 紀元抬頭,臉上表情雖然沒變,此事卻記下了。 單是羨慕橡膠的買賣,這事并不難解決。 整個天齊國對橡膠的需求,在接下來幾年里,會迎來大爆發, 因為有更多人會發現橡膠的好用之處。 滇州府, 這個生長了水冬瓜樹,以及有著許多杜仲的地方, 大部分百姓都會因此受益。 可伐木會卻不同。 鎮南,寧安兩地的伐木會,在這兩年里起到很大作用。 本地的木材價格也一直很穩定。 可他們那里的穩定,似乎影響了其他地方? 既然知道了因頭,后面就再查即可。 紀元等人先去了驛館休息,同時遞上拜帖,自然是拜見武新府知府的。 上次他來任職,并未見到知府本人。 想來,這次會有所不同? 同時,他也給武新府官學學政送了帖子,同樣請求拜見。 這樣的態度,已經表明他的來意。 他就是為官學的事情過來。 今日正月十二,冬假已經結束,但只要沒過十五,基本都是年。 武新府衙門懶懶散散,只是看到寧安州知州的拜帖時,還是略略驚訝。 等知道他的來意,武新府不知想到什么,跟身邊人道:“都說他跟滇州府府城關系好,一貫不理會咱們這,如今倒是求到跟前了?!?/br> “先等等吧,最近衙門事多,忙完再說?!?/br> 這個意思,就是要晾一晾了。 府學的學政是同樣的意思,先等等再說。 紀元很少受到這種冷遇,不過他本人倒也不在意,反而在武新府逛一逛。 武新府的董家自然是第一時間邀請。 董家跟紀元的關系,起源于董康,也就是紀元當初的同年。 董家做的是寶石,染料等生意。 也是武新府里,頭一批在馬車上用上橡膠的商賈之家。 紀元還拜托他家,幫忙照顧程家人。 他家跟紀元關系好,已經是不用多說的。 董家老爺親自過來邀請,紀元自然會給這個面子。 董家老爺,就是董康的父親,他家幾代出了一個這樣會讀書的。 又因為董康的關系,跟紀元交好,自然要珍惜這層關系。 而拉近關系最好的方法。 便是提供對方需要的東西。 武新府武新城酒樓里,董家老爺說起寧安州的“風評”。 “滇州府極大,您也是知道的,滇州東部基本是滇州府滇州城來管?!?/br> “咱們滇西方向,則由武新城來管?!?/br> “之前鎮南關那邊有事,上面的人卻繞了路,去滇州府請了滇州府的知府幫忙?!?/br> “再接著,您也向那邊知府要了工司的人,這邊自然有些不滿?!?/br> 說白了。 原本整個滇州府里,名義上都是滇州城來管。 實際上,因為武新府近些年發展得好,已經有隱隱超過滇州東部的意思。 所以武新府就有跟滇州府競爭的意思。 哪個第二名不想超過第一? 可寧安州發生的事,卻讓武新府的人很不高興。 遇到事不找武新城,竟然舍近求遠,去找滇州府? 那是你名義上的上司,我們才是真正的。 但這種話也不好說出來,只能陰陽怪氣了。 這是頭一件事。 官府層面的不喜。 第二件事。 那就是伐木會。 伐木會不受人喜歡的原因,之前已經說過了。 無非是伐木會保護了寧安,鎮南的伐木工們。 可黑心商人們謀利的心又不會變。 他們欺負不了寧安鎮南兩地的伐木工,便把這份欺負,帶到其他地方。 人就怕對比,這樣一來,不少砍木頭的農戶,都覺得是寧安鎮南兩地伐木工給他們帶來的苦難。 這點也不能怪他們。 畢竟有那些木頭商人的引導,再加上,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奇怪的心理。 不敢埋怨收木頭的黑心商人,就只好把怨氣發在寧安州那邊了。 紀元點頭,算是知道這件事,他對此事并未過多評價。 怨氣這事,誰都會有。 最后,那就是眼饞橡膠帶來的利潤。 這三點加起來,已經足夠讓人嫉妒寧安鎮南了。 “還有一個原因?!倍依蠣敼室獯蛉さ?,“誰愿意讓窮親戚真的發財呢?!?/br> “肯定心酸啊?!?/br> 這雖是打趣,卻也說明一點問題。 董家老爺借著吃飯,把此地情況說得明明白白。 最后才講到本地的科舉情況。 說到這,董家老爺自己都嘆氣。 “滇州府科考,太難了?!?/br> 此事紀元也有了解,否則他也不會親自跑一趟。 他之前去京城趕考路上,就聽說過不少各地科考的情況。 滇州府的情況,總是會被各路學子提起。 為什么? 自然因為,滇州府學子求學之難,求學之苦,堪稱天齊國之最。 地方遠,教育資源一般。 更重要的是,錄取名額特別少。 這自然是有原因的。 最開始的時候,本地學生少,愿意去科舉的人也少,禮部國子監分配的時候,給的錄取名額自然很少。 比如最開始分配錄取名額的時候。 建孟府差不多有一千二百多秀才,所以給了六十到七十的鄉試錄取名額。 而之前的滇州府,差不多不到七百人參加鄉試,故而錄取的名額就在三十到四十之間。 滇州府科舉人數增加,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 本地的鄉試考生,已經逐步增加到每年兩千多人參加三年一次的秋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