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節
于是,鎮南關文武官員們便發現。 他們這些人全都被暫時停用,人家紀知州直接找這些秀才們幫自己辦事。 什么? 秀才辦事不如舉人進士? 這就是開玩笑了。 讀書跟辦事,完全是兩碼事。 說實在的,官場上那些文書,只要考上秀才,大部分絕對能看懂。 紀元再次另辟蹊徑。 他只用滇州府知府撥給他的人,以及從寧安州帶來的小吏。 再加上這些牽扯勢力不深的秀才們。 有這些人在,鎮南關竟然運作正常。 想擺爛的文官們忽然意識到。 如果他們再繼續擺爛的話,只怕代知州會直接把他們換掉? 眼看新來的秀才們很快接手他們手里的公務,但凡有不會的,滇州府派來的小吏還能提點。 再提點不成,那不是有代知州坐鎮,紀元接觸過的文書,是多數人都無法想象的,處理這些簡直小菜一碟。 等會。 代知州根本不在乎他們擺不擺爛。 也不在乎他們的想法。 用現代的話來講。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秀才怎么了,秀才也是讀圣賢書的。 還能處理不了文書? 這些東西,只要你學,你就能會。 不少官員笑容停止。 他們還指望代知州主動跟他們熟絡? 做什么夢呢! 代知州根本不理他們。 天齊國離了誰,都能過! 可他們這些文官的可代替性強。 武將那邊呢? 那些兵士可是實打實的。 不理他們。 卻不能不理兵士吧? 如果紀元真的不管他們。 那外面邊境來犯,又或者有匪賊鬧事。 別說鎮南關了,寧安州也會被sao擾。 那邊要怎么處理? 十月十一,從寧安州來了四個人。 這四個人兩男兩女,一致的是,身體都很健壯,面容雖然黝黑,可精神很好。 他們穿著寧安州特產的布料,腳底鞋子是橡膠防滑的。 可要說他們多有錢,看著也不像? 他們進了鎮南關,就直接去知州府里。 門口的守衛不認識他們,可路過辦差的小吏柴烽卻驚喜道:“駱姐!石老弟!” “你們可算來了!” “草民聽到消息,便立刻趕來了?!?/br> “鎮南關,也要成立伐木會?” 被喊駱姐的伐木會主事直接問了關鍵問題。 “沒錯,這是咱們知州的意思?!辈穹樾χ?,“快來吧,咱們知州等著呢?!?/br> 伐木會。 最早是去年,也就是化遠三十九年,在寧安州成立的。 也是紀元著重扶持的一個協會。 里面都是伐木工人,他們農忙的時候種田,農閑的時候砍木頭賣錢。 是如今橡膠,染布粘合劑,以及木材的主要供應商。 伐木會成立,十一個主事遍布寧安州各地,但凡有事都能找他們商量。 誰家砍木頭的時候出事了,誰家木頭被壓價了,全都可以去講。 整個寧安州的伐木工人,越來越意識到團結在一起的力量。 不管是收入,還是尊嚴,都大大提高。 故而被喊過來的主事駱靜雅駱姐,以及石楓石主事,走路都是帶風的。 他們被紀元喊過來。 自然是有大事。 紀元直接道:“鎮南關的情況,你們想必也知道了?!?/br> “鎮南關總共三十多萬人口,伐木工竟然有五六萬,可見平時需要砍樹補貼的人太多?!?/br> 紀元繼續道:“鎮南關的伐木工人就跟咱們寧安州之前一樣,頗受木商的擠壓?!?/br> “我請諸位過來,就是想讓你們幫鎮南關成立伐木會?!?/br> 成立了伐木會,就能保證伐木工人一部分權益。 那些木料商人肯定不愿意。 但不愿意又怎么樣。 這是大勢所趨。 只要意識到伐木會是伐木工人的靠山,那誰也阻攔不了。 寧安州活生生的例子就在那。 甚至滇州府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伐木會這樣的雛形。 伐木會主事駱姐直接站起來,朝紀元行禮:“但憑知州大人吩咐?!?/br> 同為伐木工人,他們肯定會幫忙的! 伐木會給大家帶來的好處,那可太多了。 如今各家不用拼命,也不用害怕被坑騙。 哪家木料商人敢欺負他們的人,他們一起不賣木料,甚至還能截斷橡膠的貨源。 看看誰還敢欺負他們! 各家誰有傷病,誰有危險,一句話的事,大家都會過來幫忙。 伐木會成立一年,他們已經確切知道,這個協會的好處。 如今的伐木會正式成員,已經有三萬多人。 平日里官府若有事,他們還能幫忙,捉個小賊,通緝個盜賊,小事一樁。 不少人都說,伐木會成員多的地方,治安都變好了。 現在告訴他們,鎮南關也要成立伐木會,駱姐非常高興,直接帶著人就過來了。 紀元笑著聽大家侃侃而談,又道:“那這件事交給你們,我就放心了?!?/br> 鎮南關的軍隊,其實已經形同虛設。 先不說定額的三萬人,如今只剩下不到一萬。 再者,這些人也完全沒有戰斗意志,讓他們去守守城門,做些機械的活計還行。 真要打仗,那是絕對不成的。 便是維護治安,也只是個表面的。 軍隊要大力整治,根本不是文官那邊可以隨時找人接手。 紀元做的,便是迅速成立伐木會。 讓伐木會作為根基,穩固整個鎮南關的基本盤。 百姓們不慌張,不混亂,才能讓軍隊的改革變得沒那么危險。 說白了,就是現在人手不夠,讓部分百姓充當穩固安全的勢力。 平時的時候種田砍樹。 遇到危險,便是可以立刻組織起來的力量,到時候拉起來訓練幾個月,至少能讓本地沒那樣危險,對其他地方形成威懾。 伐木會的 人遍布整個鎮南關,無論哪里有事,都能快速響應。 一般人還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只覺得紀元怎么又把老一套帶過來了。 木料商人最為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