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節
說罷,又覺得自己多講了,眼前的徐大人是翰林院的御史中丞,又是禮部的侍郎,正三品京官。 當年紀狀元可是在翰林院做事,兩人說是同僚都不為過。 滇州府知府懊惱。 他許久不見京中來的大官,腦子怎么都沒了。 說起來,他也是難受。 雖說是一省知府,可如今的滇州府漸漸沒落,反而是武新府像是真正的省會。 這些牢sao就不說了,滇州府知府依舊恭敬。 被稱徐大人的這位京官,便是朝中派來巡查的官員。 他原本的官職就不低,如今特事特辦,拿著圣旨前來,身份更是尊貴無比。 畢竟他代表的是皇上。 從五月皇上震怒,到秘密派人過來,這路上四個月的時間,他們從馬車換船只,再換馬車,速度比一般要快很多。 故而徐大人來了之后,并未第一時間調查,而是要歇一歇。 今年六十二的他,確實有些折騰不起。 徐大人依舊嚴肅,但他也沒計較滇州府知府像是說了廢話,反而講:“同紀元認識,倒不是在翰林院?!?/br> 不是翰林院? 是有私交? 徐大人嘴角稍微帶了些笑:“那時候,他還在建孟府府學讀書,還不到十二?!?/br> 具體的事徐大人沒講,只說當時認識。 他也確實認識。 那會他覺得紀元是假神童,故而有了試探的心思。 最后就不用說了。 紀元,是真的神童。 從連中三元到如今把寧安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都說明了此事。 這位徐大人,正是當年在建孟府做監臨官的考官。 當時的他對紀元就很欣賞。 之后紀元去了京城,兩人私交也不錯。 今年鎮南關出事。 他正好被皇上派過來調查鎮南關的情況。 “雖有些私交,可事情要秉公辦理?!毙齑笕酥毖?,“不管誰有過失,必然嚴懲不貸?!?/br> 這,這還用說。 肯定是鎮南關那位鎮南將軍的過失啊。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對方那點小心思。 就是看寧安州賺錢了,所以眼紅妒嫉。 可鎮南關的鎮南將軍,在此地多年,其實并不好動。 特別是他手底下的三萬兵將,甚至是他叔叔當初就帶著的。 當年那些兵將,不知道有多勇猛。 如今滇州府的太平安穩,不都是當年打下來的。 那景國近些年發展得不錯,依舊不敢靠近他們,不就是因為當年的鎮南關將士徹底打服他們。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看,人家鎮南將軍,確實有這個底氣。 說白了。 紀元這邊占理。 鎮南將軍是真的有軍功。 兩者對比,就看巡察使徐大人覺得那邊更好動。 其實最合適的方法,確實是寧安州跟鎮南關合作,大家一起賺錢。 那可是三萬兵將。 要說朝廷能動嗎。 是可以的。 但損失必然不會小。 只動鎮南將軍? 這位可是上個鎮南將軍的侄子,是真正的祖上有福德照著。 哎,這些事,果真一團亂麻。 如今扣牛的事。 還是寧安州讓讓步,大家這事也算過去了。 說到底。 當年寧安州的臘蠻人確實承了鎮南關的恩情。 鎮南將軍一直覺得自己有理,也是因為這事。 不過滇州府知府卻不敢說這話。 還是要看朝廷的想法。 看這位徐大人的想法。 如今的情況,紀元也已經知道了。 如果是那位老鎮南將軍在,紀元還真愿意給錢。 可這位的話,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也太久了吧? 只是這話到底不好聽。 算起來,寧安州確實欠鎮南關的。 這里的臘蠻人,也確實是當時的鎮南兵將保護下來。 雖說五十年過去。 寧安州之后也送了不少米糧物資過去。 可對方舊事重提,他們也不能說什么恩情已經還過了。 那些恩情,是怎么還都還不清的。 也是因此,紀元愿意帶著鎮南關賺錢。 甚至當初鎮南將軍一句話,他便帶著人馬過去。 他能過去,便是能談。 若不是條件太苛刻,對方獅子大張口。 事情也不會到今日的地步。 算了,這些糊涂賬怎么都說不清楚。 兩個地方如今都是天齊國的地盤,離得又那樣近,說是唇齒相依也不為過。 還是好好看看,怎么徹底解決眼前的麻煩吧。 紀元算了算時間,開口道:“當年跟著征戰的老兵,應該還在吧?” 到今年算起來,正好是五十年整。 一般的兵將也就是一二十,二十出頭。 若有六十多,七十多的老人,也很正常。 寧安州的劉同知倒是知道一些:“好像還在,基本都是鎮南關的人,在鎮南關本地生活?!?/br> “他們日子過得如何?” 日子過的如何? 這倒是把劉同知都給問到了。 劉同知今年四十多。 他出生的時候,寧安州已經是天齊國的了,也沒有經歷過五十年前的戰事,對此是不熟悉的。 猛然一問,大家都不知情。 “這些事下官不太清楚?!?/br> “但寧安州并入天齊國的前十幾年里,寧安州每年都會給大量物資送到鎮南關將士手中?!?/br> 雖說救命之恩怎么還也不為過。 可這些物資的輸送,也確實是當地人有來有往。 紀元嘆口氣。 他也是太著急了。 明知道寧安州快速發展會引來嫉妒,卻也依舊做推手。 如今了解里面前前后后的事。 才知道,如今寧安州跟鎮南關的局面,并非一句話可以解決。 幾十年前,不管鎮南關為何而戰,但到底是為了寧安州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