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節
而滇州府,寧安州,卻是只要穿件稍厚的衣服即可,早晚保暖,其他隨意。 紀元感慨道:“這樣的天氣,還真適合讀書?!?/br> “一年四季,都適合讀書?!?/br> 安大海跟鄔人豪同時看過來。 他們兩個,一個跟紀元做過同窗,一個久聞紀元卷王大名。 此刻不得不想給他一拳,別卷了,你都卷到第一了好嗎! 紀元只好道:“我就是那么一說?!?/br> 冬天多冷啊,沒有炭火都不想翻書。 看看這,曬著冬天的太陽看書,一定很舒服。 所以本地的適齡孩子們沒有學上,真是可惜。 這里急需一所官學。 最好讓伐木會的人也學一學,那樣做事更方便。 化遠三十九年還未過完,紀元化遠四十年的計劃已經在腦海當中。 最后還是被小黃拱著出門,這才放下公務,出去走走。 走到寧安城街上,即使紀元穿著常服,還是被不少人認出來。 風度翩翩,長相英俊,又比本地人白一些。 這就是他們紀知州。 紀元笑瞇瞇地,看著和氣,大家也敢跟他搭話,并且道:“我家煮的紅豆飯,您嘗一嘗?!?/br> “我家要燃燈了,您也去瞧瞧吧?!?/br> “還是我們街坊扎的魚龍走馬好看?!?/br> 這些都是本地的習俗。 快過年的時候,要吃紅豆飯,因為都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死之后變成厲鬼,而厲鬼最怕紅豆,只要吃了紅豆飯便不怕厲鬼了。 本地的各種戲說,聽得紀元津津有味。 說到紅豆飯,倒是想起京城的那位程小姐,她喜甜,但家人怕壞牙,倒是適合吃軟軟糯糯的紅豆飯。 其他問答也就罷了。 可有個阿婆看看紀知州,再看看他家的牛,忍不住道:“阿婆我也有件事想求您?!?/br> 紀元看了過去,見她說話吞吞吐吐,以為阿婆有什么難言之隱。 誰料阿婆一開口,所有人都定住了。 “紀大人,您家的??雌饋砗脡褜?,能不能拉我家配種?” 阿婆不好意思道:“這是阿婆我見過最壯實的公牛了,一定能配出健康的小牛犢?!?/br> 阿婆前一句,還讓小黃昂首挺胸。 說到后一句,小黃銅鈴般的眼睛透著驚恐,等會還有羞澀? 紀元認真看了看。 小黃眼里真的有羞澀。 算著時間,小黃早該配種了? 這下震驚地變成紀元了。 這,這也行? 紀元道:“可以看看,要看小黃能不能看對眼?!?/br> 小黃從驚恐變得興奮。 你這小黃! 真的成精了! 紀元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倒是把小黃給搭上了。 誰料紀元剛點頭。 周圍人如潮水般涌入。 “我家!我家也有適齡的母牛?!?/br> “小黃去我家吧?!?/br> “紀大人您別跑啊,紀大人行不行啊?!?/br> 小紀大人不跑不行。 他還不如在家制定明年的計劃??! 提高本地人均耕牛率,提高本地耕牛的體質,此事迫在眉睫!必須馬上行動! 第119章 第119章 滇州府最大最熱鬧的副省會, 武新城,最近一段時間風靡了不同尋常的“穿搭”。 從十二月開始,每家的公子哥們, 都以身穿寧安州的染布衣物, 腳踩寧安州的膠底鞋為榮。 誰要是能把這兩者集齊了, 一定會引來萬眾矚目。 比如武新城最大的酒樓里, 不少人都圍著中間那公子哥看。 “這就是膠底鞋?” “看著也沒什么特殊的啊,就是鞋底不同?!?/br> “真的那么神奇?不會弄濕?” 被圍在中間的公子哥一仰頭:“不然呢?人家寧安州的東西會有錯嗎?” 這話放在幾個月之前,肯定會引來陣陣嘲笑。 可現在說出來,沒人會反對。 誰還不知道寧安州的東西有多好,那就落伍了! 再者,人家的東西是真的好, 誰看了會不喜歡。 當然,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寧安州新任知州紀元。 想當初紀元剛到滇州府的時候,不少人都以為他這輩子完了。 現在呢? 現在完全不會好嗎。 果然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 紀元這顆最厲害的金子, 就算在寧安州, 依舊能折騰出那么多好用的東西。 其實整個滇州府都備受鼓舞。 滇州府向來偏遠, 古代交通不發達,對中央其實很難有真實感。 只知道有中央朝廷在,但中央朝廷到底做了什么,似乎不太清楚。 紀元,這個從京城過來的狀元,似乎代表了一部分朝廷中央的意志。 本以為, 朝廷只會收稅, 以及把這里當流放之地。 現在呢,現在竟然把全國第一的狀元派過來發展滇州府最偏遠的寧安州, 當地人的心情自然不同。 現在的滇州府大部分人,都已經認定,紀元是被派過來專門發展落后地方的。 不管這個結論對不對,但當地的讀書人,是備受鼓舞的。 消息傳到紀元耳朵里,也是讓他哭笑不得。 不過他并不會對此反駁,這樣的傳言自然只有好處。 現在的他正在發愁。 小黃的名聲傳出去,大家怎么都想拉小黃配種啊。 這不太合適吧? 還好大海安排這件事,讓他終于松口氣。 大海還說,小黃其實早就到了年紀,也該配種了,這么優秀的耕牛,肯定要多留后代的。 還好小黃并無抗拒的表現,讓紀元默默道,怎么小黃都要有娃了。 不過說到耕牛,開年之后另一件事就要提上日程。 春耕。 雖說本地春耕時間較晚,但卻要提前做好準備。 當地大規模修水渠,是從去年的八九月開始,如今也不過十二月。 四個月的時間,大部分水渠沒有完全修好,較為勤勞的山農,肯定要趁著春耕之前繼續修建的。 等到四五月份,應該會差不多。 這樣一來,各地的農具消耗就會很大。 紀元讓戶司主事觀察本地物價,若有外地商販惡意抬高農具價格,一定不能輕饒。 同時,紀元還把之前額外的九個自然村寨編入戶籍,本地的村寨從三十九個變為四十八。 紀元讓他們把各地情況登記清楚,這樣大家心里也有數。 放在別的地方,這樣的清查人口或許艱難。 可在寧安州,從衙門上下,再到全州上下,無人不聽紀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