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節
好在他們只是途經漢中幾個州府。 很快就要離開。 否則董領頭覺得,紀元能完全融入本地! 但離開漢中之前,董領頭再次交代:“接下來要入川克,巴蜀地有多難,不用多說,大家有不舒服的,氣候不適應的,一定要說噶?!?/br> “快要下雨不走,大霧不走,太熱也不走?!?/br> 董領頭跟紀元他們說話,盡量用官話,大家聽得很認真。 董領頭心道。 這狀元郎,除了趕路的時候有些磨嘰之外,其他時候都挺好的。 不跟那些愣頭青一般不聽勸。 哎,還有一點奇怪,就是他一定要離他們商隊有段距離。 董領頭還在感慨,有人道:“他是當官的,我們是做買賣的,肯定要避嫌噻?!?/br> 董領頭像是被提醒一樣,眼神也變得厭惡起來。 只是看紀元,不像那種人? 可再看看他們,吃個飯都要離董家商隊八丈遠。 “孔雀狼當?!?/br> 董領頭無語。 這也是他們當地的方言,意思是事太多了! 紀元吃著干糧,對安大海道:“馬上入川,這兩天你跟著董家的車隊,先適應適應。我跟鄔人豪身體還好,回頭咱們換著來看小黃?!?/br> 他們從三月初九出發,已經走了二十多天。 安大海平日做獸醫,也需要往附近走走,但都是附近的縣,附近的村。 一下子跑這么遠,確實有些累。 去董家商隊的話,還能安安穩穩睡一覺,人家那什么都方便。 即便如此,安大海還是想留下。 他都要出來闖闖了,怎么就不能堅持? 要說他們三個人。 最大的鄔人豪,今年十九,安大海同歲。 紀元還不到十六。 在這艱難行走的路上,顯得格外年輕。 估計這也是董領頭容忍他們磨磨唧唧的原因。 雖說這些路程要慢,但他們太慢了。 他都后悔說那些要緩慢走的話了啊。 安大海還想陪著他們,紀元卻搖頭:“去睡吧,入川之后,就會好一點?!?/br> “再等等我們也過去?!?/br> 幾番下來,安大海被勸到董家的商隊里,對方很容易就接納他,還給他找了輛舒適的馬車,讓他睡覺。 說話間,一行人入川。 霧蒙蒙的,只見群山之間,似乎有萬千屏障,更有萬千峭壁,稍不留神,便會尸骨無存。 誰來這里,都要說一句,山峻如刃直插天,萬丈懸崖一線懸。 董領頭倒是覺得,紀狀元的牛車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甚至紀狀元后面的暗鏢隊伍,也離他們越來越遠。 這不合適吧? 董領頭派人去問,紀元也只是笑著應聲,但依舊前后都不接近。 是的。 紀元在釣魚。 釣一條大魚。 或許很快,他就能知道王長東背后的人到底是誰了。 出京城的時候,京城里沒有人知道他的想法,更不知道他已經準備引蛇出洞。 要說鄔人豪的存在太過招搖。 這點紀元早有準備。 在京城吏部那邊,鄔人豪還要在家陪老娘休息,等到后半年自己再去赴任。 吏部那邊記下了。 白和尚也告訴周圍人了。 想來,對方便是猜到他的想法,也會鋌而走險。 畢竟錯過這次,那就要派人奔襲六千里,來回一萬二,就為取他性命。 這路途,殺手侍衛聽了都害怕。 所以最有可能的。 便是在路上嘎了他。 紀元之前便研究過地圖,最后可能的,便是過了漢中繁華的地方。 在進入巴蜀的時候動手。 那樣派來的人可以不用走山路,不用應對太多水土不服,還能把事情推到崎嶇的路途上。 這種險峻的路上死個人,再稀松平常了。 若把人往懸崖下一扔,更是找不到蹤跡。 巴蜀,殺人的好地方。 更妙的是,對方不用再深入巴蜀,更不用途徑云貴,只為取一個小小狀元的命。 紀元料定,只要對方要派人殺他,就會在最近幾日動手。 他可是故意在前面磨嘰了很久,只等著對方找到合適的位置。 這樣鋌而走險嗎? 是危險的。 但總比敵暗我明要強。 紀元眼皮微垂,讓人看不出情緒。 牛車上的兩桿槍藏得很好,安大海每日在這,都不知道這車上還有如此“寶貝”。 紀元跟鄔人豪對視一眼,兩人保持高度戒備。 離董家隊伍遠,是不想牽連他們。 讓安大海去那邊,同樣對他的保護,而且還是讓暗地里的人看看,他們只剩下兩個人了。 就算鄔人豪的出現不在意料之中。 那也是最好的機會。 錯過這個,可就很難了。 再往里面走,他們也是走不動的。 他們入川了,還跟前后隊伍離得很遠。 多好的魚餌。 這樣說不上鉤,是不是說不過去? 紀元在二月中旬的時候,給白和尚的信里寫了,一是告訴他青云寺情況還好,不用擔心。 二是讓他“無意”說出自己的行程。 省得對方去找。 而二月份的京城,也發生很多事。 太子不再禁足,出來主持公務,但五王爺手里的差事,已經能跟他分庭抗禮。 皇上的病隨著天氣慢慢好轉,他是真的有意換下李首輔,讓楚大學士做新首輔。 話雖然沒說,態度卻是明顯的。 幾番明爭暗斗下,朝堂倒是保持微妙的平衡。 并未因為皇上的病弱有什么改變。 楚大學士在黨爭之余,也在解決小麻煩。 在定下紀元去滇州府的時候,便安排手下,紀元死在路上也行,死在任上也無所謂,反正這事辦成就好。 紀元或許察覺到什么,但他們應該還沒暴露。 紀元會猜到有人會刺殺他們? 或許會吧。 但也不能時時防備,總有機會動手。 楚大學士是欣賞紀元的。 同時又覺得以為他年紀,他的閱歷,便是有些念頭,也做不好萬全的準備。 退一萬步說,有準備又怎么樣,有棗沒棗打兩桿子。 死了最好,沒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