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節
他們先講了翰林院本身的事。 大家都知道,翰林院算是天齊國中央朝廷的實權部門。 為何? 大概有其中兩點原因。 一,翰林院是實打實的天子近臣。 此地的官員也有“儲相”之稱, 能來做翰林官的, 要么科舉名次夠高, 要么十分有執政能力。 六部的重要崗位,基本都是翰林官兼任。 比如翰林院最大長官李首輔,他同時也是吏部尚書,執掌整個天齊國的人事調動。 翰林院第二厲害的大學士楚大人,他則是戶部尚書。 由此可見一斑。 二,這個天子近臣, 近到什么程度? 后世直接稱呼翰林院為天子的“秘書處”。 而政府的秘書工作, 那可是完全不同。 作為天子的“秘書”,既要為皇上做參謀, 做智囊。 還要承擔對上,對下的銜接工作。 再者,“秘書”們接觸的公務,隨便抽出來一本,都是國家機密。 上到國家大事,重要決策,再到皇上宮中大小事情,以及下面六部等等的雜事。 所以,作為翰林官,雖然沒有實際的職務,但因為位置重要,跟其他官員都是不同的。 甚至還因為不涉及實際職位,被人稱為清貴之官。 如此重要的部門,自然不一樣。 左右典籍道:“這便是外人對翰林院,以及翰林官員的看法了?!?/br> “但咱們翰林院內部,也大致分為兩個部門?!?/br> 如果說翰林院是個巨大的秘書處。 那其中的一秘便是閣臣官,指的是正五品的翰林學士,從五品的侍讀學士等等。 他們平時直接負責各部的事務,歸李首輔,以及李首輔所在的文淵閣,還有楚大學士所在的集賢官所管。 二秘像是翰林院的史官。 他們甚至不怎么參與“智囊”的工作,統一都在史官院。 平日的差事,就是整理下面送上的文書,或者是把各部完結的工作統一歸檔。 以及閑暇時間修史等等。 由此就能看出來,翰林院里面,閣臣官是大于史官的。 即使史官放在其他地方,其實已經很厲害的了。 “平日對政務的爭論,跟咱們史官沒什么關系,除非李首輔點名讓我們去聽聽,其他時間,就在史官院即可?!?/br> 紀元聽著,終于弄明白翰林院官員們的職責。 由李首輔統一管。 然后分為兩類。 一類參政。 另一類做文書工作。 他就屬于后者。 至于方才爭吵的,正是參政官員們的爭執。 左右典籍也聽明白里面在吵什么。 翰林學士們在為年初的事爭執。 年初天氣突變,下了場雪,京城附近受災,當時順天府處理得還算得當,但當時開倉賑災所用的物資以及后續修繕房屋,都用了不少銀錢,而且用之前,朝廷的審批還未通過。 按理說,這樣的方法并不合適。 換作現代來說,正確的報銷流程,也該是先提交申請預算,預算通過之后,再去做事。 現在順天府的做法是,先做事,后報賬。 皇上讓翰林院處理這件事,自然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當時事情緊急,必須這么做,否則當時的損失怎么辦,不及時出來,今年的夏收秋收肯定受影響。 另一派則說,如果開了這個先河,以后都不做預算了,憑空一張嘴,說要多錢就給多少銀子,這合適? 總之,兩邊都有理。 加上夏天各地還要巡水渠堤壩,這部分的撥款也卡住了。 幾件事攪和到一起,戶部,工部,翰林院,幾方吵個不停。 左右典籍道:“反正咱們吏官聽聽就行了,您是今科狀元,按理說也屬于觀政的階段,可若誰要您說幾句,豈不是牽連了?!?/br> 這事怎么講都不對,更不是一個人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皇上在這,大家都要辯幾句,今科狀元開口,肯定是無用。 紀元聽著,心道,怪不得里面跟菜市一樣。 這也確實是菜市,都在討價還價。 等里面安靜了會,左右典籍帶著紀元去了另一側的史官院。 此地跟前面相比,安靜了不止一倍。 還未進門,就看到里面極高的書架,前面辦公的桌椅上,也堆滿成摞的文書。 六部各地送來的文書,都要他們整理編纂。 而下面每日都要送來厚厚一沓,但凡有一天沒弄完,便會越積越多。 史官院這邊安靜得厲害。 今年到現在已經沒什么人了。 算上左右典籍,以及一甲前三之外,整個史官院不到十個人。 人少,自然也安靜。 甚至有人已經直接睡過去。 反正這里的事也少。 他們的長官翰林院修撰也不在。 是的。 新科狀元紀元,就是史官院里最大的官員。 大家都以為長官們去國子監講學,今天下午肯定不來啊。 所以睡覺的睡覺,摸魚的摸魚。 左右典籍也沒想到,還真有人直接在史官院午睡,忍不住想把人搖醒。 紀元倒是算了,讓他們倆帶自己去辦公室。 史官院本身不算大,紀元的辦公地方并不遠,只見那房間匾額為修心館,倒是貼合。 等走了進來,紀元才道:“按理說文書工作應當有許多,為何咱們史官院人這么少?” 翰林院的閣臣們給皇上當秘書。 他們史官院給閣臣當秘書。 每日必然有大量的文書工作,只有不到十個人? 真的太少了吧。 左右典籍果然知道答案,立刻道:“咱們這,就是新科進士們實習的地方啊?!?/br> 史官院,最大的領導為新科狀元。 下面的官員們則要在二甲,三甲進士里面選拔。 之前董康他們講,去各部觀政的實習進士們,要在七月進行庶吉士的選拔。 七月考核過關,才能被分到翰林院史官院打下手。 等于說,正常進入翰林院的過程,不是紀元這樣。 應該是,先考會試,接著殿試,殿試結束兩個月后,繼續庶吉士選拔。 若被選上,方能進入翰林院觀政。 否則就要繼續留在六部做事。 一層層的考核結束,最后才進翰林院。 而紀元身為一甲第一,他便跳過了庶吉士選拔的考核,直接進了翰林院。 等于成績好,直接跳級了。 那為什么,都想進翰林院? 既因為天齊國有,非翰林不入閣的說法。 也因為,只要被分到翰林院,之后更好派官。 今年的這批進士,一共一兩百人。 那吏部派官的時候,應該怎么派?按照什么規則派? 自然先是前三。 再接著是進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