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節
后續職位的安排,人才的選用,也會參考三榜的名次。 而每上一步,下面都是無數讀書人的肩膀。 再厲害的天才,能考上三甲同進士,都能喜上眉梢。 沒辦法,天外有天。 你覺得自己是個天才。 但這世上總有比你更厲害的天才。 再拿蔡豐嵐作比。 他在正榮縣縣學的時候,也做過丙等堂,乙等堂的第一名。 之后遇到紀元。 但紀元也不是個例。 蔡豐嵐到了府學之后,一直在二堂讀書,就可見,在夫子們心中,一堂的三十人,個個比他要聰明,比他有天賦。 此話說起來殘酷,卻是事實。 那話怎么說來著,你覺得自己是金子,但京城金碧輝煌。 約莫就是這種感覺。 越是如此,府學這邊,就越看中紀元。 而府學的看重,確實給他準備了另一條路。 紀元被喊到府學的時候,看著左右訓導兩人,就知道事情不一般。 殷博士也在旁邊,作為紀元的五經博士,大家相信他更能勸動紀元。 他們要勸的內容便是。 “明年的會試,要不要考慮放棄?!?/br> 會試? 放棄? 左右訓導,甚至是學政也商議過這件事。 對紀元來說,放棄明年的會試,不失為件好事。 殷博士無奈,直接道:“你們同他說明白吧,讓紀元自己考慮?!?/br> “你可知三榜之間的差距?”右訓導認真道,“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br> 紀元是知道的。 如果說進士天然比舉人,秀才要高。 而如今天齊國的官場,特別是高官,非進士不取用。 這能看出來幾個功名之間的差距。 但進士之間,也有分別。 比如一甲,也就是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 狀元直接授從六品官員。 榜眼探花為正七品。 再比如二甲,二甲也可入翰林院觀政,就是實習,但品級就要以從七品開始。 最后的三甲同進士,也就是人數最多的那種。 一般來說,都是正八品的官職。 等到外派的時候,大多都會授“縣丞”的職位。 是的,縣令都不是,而是縣令的副職。 對一般人來說,考上同進士也可以,至少是進士了。 但對于紀元這種天才來講,建孟府府學對他就有更大的期待。 至少,也要考到二甲吧? 紀元今年不過十五,讓他直接考入全國前三十三名之內,似乎有些為難。 到考到三甲同進士,又有些可惜。 為何可惜? 左訓導解釋道:“每個榜單的考生都會有個上限?!?/br> “前三自不用說,考下來便是六品官員?!?/br> “二甲的三十人,還有機會參與庶吉士的選拔?!?/br> “到了三甲,上限就低了,若想為以后考慮,放棄明年的會試,對以后的收益更大?!?/br> 說白了,天齊國朝廷不成文的規定。 一甲,二甲的功名,會被重用。 三甲的進士,基本不會被重視,以后升官的路會非常艱難。 所以對很多有天賦,但準備不足的學生來說,寧愿不中第,也不想考上三甲。 他們這邊的討論,若拿到外面講,肯定有很多人酸得很。 旁人趨之若鶩的進士功名,竟然輪得到有人挑挑揀揀。 左右訓導確實在替紀元挑挑揀揀。 按照他們的看法,只要紀元再準備三年,必然能得前二甲的名次。 既然這樣,不然再讀三年。 差不多等于,有一個考試,你現在去考,可能就考個三本,而且考完之后就定下了,不能更改,也沒有更高的學歷了。 但你再準備三年,能考上頂級院校。 要是這個人只能考三本就算了。 大家也不說什么,考上就萬事大吉。 但明明知道,這個人復習幾年,肯定可以考到頂級院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再學三年。 三本院校跟頂級院校,差別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現在說的就是,讓紀元明年會試隨便考考,直接落榜最好。 等到三年后,再拿出全部精力。 到時候,絕對能一鳴驚人。 右訓導甚至還開玩笑道:“萬一再學三年,你直接考了會試第一?那可是連中兩元?!?/br> 以紀元的品貌,到了殿試,皇上一看,說不定直接點他當狀元。 畢竟最后的殿試部分,長相也加分啊。 右訓導雖然是開玩笑,可這話里的意思,同樣是覺得紀元還有潛力。 這樣的提議,一般只有在大家族內部,才會如此給自己的子弟鋪路。 府學這樣講,就是想真正培養紀元了。 畢竟培養出一個三甲同進士,跟培養出一個二甲進士出身,那可是完全不同的。 紀元的書畫,紀元的詩詞,再加上他的文章。 知府在內的所有人,都覺得紀元應該有更好的前途。 這才有今日的談話。 紀元明白了大家的意思,有些哭笑不得。 進士是什么大白菜嗎,還任由他挑揀。 紀元還笑著道:“我的春秋博士還說,如果我落第了,正好去國子監讀書,那樣考中概率還更大?!?/br> 再加上府學夫子們的安排。 他明年應該直接落第,然后進國子監讀書,等三年后再考會試。 這個安排似乎非常合理。 左右訓導竟然也點頭:“是可以的,今年建孟府推薦生員的名額可以分出來一個?!?/br> “先落榜,直接去國子監讀書?!?/br> “說不定真能考上狀元!” “那咱們府學,就出狀元了!” 古代的狀元,那是妥妥的全國第一。 紀元從全縣第一,考到全省第一。 現在大家都給他規劃全國第一的路線了! 紀元扶額。 他就那么一說。 殷博士沒理左右訓導的興奮,先來詢問紀元:“紀元,你覺得呢?你明年想怎么考?!?/br> 左右訓導也看過來。 按照他們來看,讓紀元再學三年,是最穩妥的。 紀元卻搖頭道:“既然考了,就要認真考?!?/br> “再說,我認真考,也可能落榜啊?!?/br> 兩人沉默,說得好像沒辦法反駁怎么辦。 畢竟會試確實沒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