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節
他們兩個聽說,有一個鄉下小子跟他們齊名的時候,非常不高興。 一個小小孩童而已,如何跟他比。 如今看到紀元的文章,心里已經服了五分。 可真正的考試卻不一樣。 那可是關在貢院里好幾天,根據他們的小道消息, 只怕今年不止關三夜四天。 只怕時間會更長。 紀元年紀那么小,就不信他有這樣的定力。 二十五歲的賈昊。 二十三歲的趙云天,根本不相信紀元能撐得住。 再說,單看備考的環境, 他們兩個就領先很多。 他們都在府城有清幽的宅子, 雖說就在府學附近, 環境卻是極好的。 不僅如此,身邊還有不少經師,專門教導他們。 就紀元在府學那環境? 能學得很好? 建孟府府學第一堂。 第一堂,一向是被所有府學學生,甚至大部分建孟府秀才們羨慕的環境。 無端端被賈昊,趙云天嫌棄, 倒是讓大家很意外。 賈昊說的直白, 趙云天雖沒講,但后面不來, 也是佐證。 可惜了,這里是第一堂的學生。 能從整個建孟府出來的學生,又在府學六百多人里脫穎而出,怎么可能在乎別人的看法。 就算是突然出現的岳昌,也沒有太大影響。 大家廢寢忘食學習,就盼著考個好成績。 考上舉人,才是最重要的。 此時,學究開始講押題。 一般來說,考官出題有章可循,士子文章有法可依。 之前也講過,鄉試多注重第一場,也就是初場的考試。 而初場的考試題目,還被一個姓郭的讀書人歸納為十五種。 按照現代來看,就是分類總結題目。 此事古代人就在干了。 這十五種,分別是單題式,兩扇題式,其中兩扇題式也能細分成好幾種。 后面還有三扇題式,四扇題式,長的,短的,一句截成兩段等等。 有了這些歸納總結之外,再來分析出題的頻率。 四書義題,也是大家很早就在寫的文章,出題順序也有規律可循。 如果說這些只是一般般的內容。 那后面講《五經》,可就大不相同了。 也有人總結道。 五經中,《尚書》中,許多不合適的內容刪去,絕對不會考究,差不多九篇。 比如提到過的《五子之歌》,講的是羿讓國君的五個弟弟分別作歌批評國君哥哥太康。 此一章絕對不會拿出來考究,如今皇權漸重,雖說都喜歡納諫。 但直接出在考題上,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諷刺皇上。 尚書題目有政治意義,刪去不合適的不考。 其中《詩經》則要刪去一些yin風變雅。 古早的詩經有些奔放,不好拿來考試。 再講就是《周易》,通俗講這是算卦的書,也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哲學書。 但里面有些卦象不適合講,肯定也不會考,差不多九篇,占比不少。 最后就是《春秋》《禮記》。 春秋只要背每個章節的題目就行,但是內容是要熟讀的,然后挑重點句子背誦即可。 這么一看,十八萬字的《春秋》,立刻減輕很多負擔。 《禮記》也有選擇,比如喪服這種,直接刪掉不考。 還有一章不會考的名為《檀弓》。 學究講著,大家匆匆做筆記。 紀元手頓了下,檀弓是指一個人的人名,這是春秋戰國時的魯國人。 此章開篇講的內容,甚至是現代都有的爭論。 大概就是,魯國的檀弓聽說本國人公議仲子的嫡長子死了,檀弓束著絻發前去吊喪。 這種行為是很怪異的。 絻發就是居喪時一種打扮,如果絻發的話,那就必須露出左臂。 可這種絻發必袒的情況,只會出現在朋友死在其他國家,而且朋友還沒有親屬,活著的朋友用這種方法主持喪事。 大概就是,一個人的朋友死了,朋友的父親還在呢,這個人就絻發袒露左臂去吊喪,表示朋友沒有親屬沒有家人,甚至不在自己的國家。 說不好聽點,這跟咒朋友老爹死有什么區別。 實際想表達的,就是說自己的朋友,被身邊人背叛,孤立無援。 那檀弓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因為公議仲子的嫡長子死了,他不立嫡長孫繼承,而立了自己的庶子。 嫡庶之爭。 檀弓認為嫡長子沒了,應該立嫡長孫。 檀弓疑惑不解,問了 一個魯國大夫,為什么公議仲子可以不立嫡長孫,而立庶子? 這位魯國大夫回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說:“仲子也是在遵循古時的禮制啊?!?/br> “周文王舍棄伯邑考不立,而立周武王,不就是個例子嗎?” 這也確實,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長子,最后立了周武王繼承。 孔子的學生聽說這件事后,問了孔子。 孔子答:“不!應該立嫡長孫!” “否!立孫!” 他認為這是根據周代禮制的做法,孔子就是想復周禮,這點大家都是知道的。 總結下來,《檀弓》開篇,像是個嫡庶之爭的事。 檀弓的后面,則是在講喪事的禮儀等等。 總之,這種話題放在小有家資的人戶里,都有些危險,放在朝廷上,必然會引起血雨腥風。 誰讓皇家真的有皇位要繼承。 而官員的想法,也是他們站隊的依據。 讓不知輕重的考生們來答這種題,只怕會弄個天齊國慘案出來。 為了各方面考慮,這種危險的文章都不會拿來當科舉題目。 這個例子比較能代表被規避掉的文章。 至于什么殺國君,搶國君位置的,更不可能做題目。 刪刪減減,大致范圍就出來了。 也有人講,既然那么多文章都不用學,之前為何還要讀? 直接從課本里刪掉不就行了?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 讀書,只是為了科舉嗎。 以如今天齊國的朝廷的說法。 天下舉子,以德為先,責以德業,方為重。 這么說的話,讀書當然不止為了科舉,還要立德,還要修身。 可同時,讀書便能科舉,科舉又是讀經傳道,再以文章取士。 不僅如此,朝廷還加以利誘,秀才可以免丁役,舉人進士可以做官。 其中還有銀錢田糧相贈,更是直截了當的講,讀書科舉是有好處的,有銀錢的。 如果贊同,天下的學生,要以德業為先,那自然要通讀經書。 只是這一行,費時費力,多讀了許多“不必要”的文章。 這里的不必要,就是不用考的意思。 如果贊同科舉就是為了科舉,那在讀書再開始,便不再背誦記憶那些不用考試的篇章。 這自然輕松不少,比別人少學三分之一。 再過分的,根本不看原書,只看解意,又或者只看別人寫的文章。 等遇到相同考題的時候,把別人的文章套進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