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節
不想被勸退的話,可以給一筆再考費,便可以留在學校。 紀元聽人說起歲考注意事項的時候,剛開始還覺得正常。 后面說再考費,那不就是,交錢就能留下? 紀元想起李耀眾。 就是那個安二娘子的弟弟,他之前就花錢進的府學,想來他每年那么多花銷,是不是也有再考費啊。 所以他成績極差,還能留在這? 紀元微微搖頭。 府學確實在巧立名目收錢。 “府學的歲考成績,也不是馬上公布的?!崩铄\說起堂哥李勛以前跟他講的事,“說是今年十一月十五考試,考完試學生放假,夫子們也放假?!?/br> “故而這些試卷會直接封存,等到明年二月初九開學后,夫子們再來閱卷?!?/br> “也就是說,分班成績要等到明年開學后才會公布?!?/br> 竟然是這樣? 府學的夫子們,確實有到點下班的感覺。 不是所有夫子都像正榮縣夫子那般“傻”? 說起來,正榮縣的夫子考試已經結束。 有十五個人脫穎而出,成為新夫子,其中就有李勛,這算個好消息。 而且,正榮縣如今有三位舉人夫子了,進步簡直神速。 對比之前的兩位舉人夫子,正榮縣的夫子含金量是越來越高了。 算著,他們在府學歲考。 正榮縣也在招生考生? 不知道小河今年能不能考上。 好像今年只允許正榮縣籍貫的學子報名,但人數依舊很多。 說到家鄉,紀元,李錦,蔡豐嵐都嘆口氣。 今年過年,他們是不回家的。 雖說考完試,十一月十五就放假了,但冬日的路程,可不只要走四五天,要是趕上下雪,路會更難走。 到時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危險極大,時間也更久。 這可不是春日秋日,路上好走,冬日到底是不同的。 等到二月初九開學,又要提前過來。 算下來,在家也就不到兩個月時間。 有這種功夫,不如好好讀書。 對李錦來說,路上太過辛苦和危險。 對紀元跟蔡豐嵐來講,不僅危險,還費錢。 兩人都是緊巴巴地過日子,沒必要浪費來回的路費。 讀書吧。 先讀出來,以后的事都好說。 他們當中,倒是白和尚確定要回寺里,到時候師傅會來接他。 李錦一陣羨慕,最后嘆氣:“先準備考試,我就不信,明年我還在第十堂?!?/br> 眾人點頭。 學吧! 在大家準備考試之前,有一件“小事”打擾到大家。 各個堂的教官前來宣布一件事。 “今日十一月初十,還有五日就要歲考,大家把歲考的卷子錢交了,也好不耽誤考試?!?/br> 第十堂教官脾氣還算好,他說起話來不疾不徐,又指了個熟悉的學生,讓他收錢。 最后還道:“掌印教官說,最近明日之前交上來,大家看好時間?!?/br> 卷子錢? 紀元有些不理解。 聽其他人講了幾句,今年新生才明白。 不止每年歲考要交印卷子的銀錢,還要順便把接下來一年的卷子錢都交了。 紀元驚愕:“除了歲考,還有什么?” “月考跟季考啊?!?/br> 蔡豐嵐默默:“今年也沒見有這些考試,你們去年交了嗎?” 之前的學生的無奈,壓低聲音道:“不管考不考,交了就是??茨銈儾欢?,再提點你們一句,不僅有歲考費,還有一年印卷費?!?/br> “再有給夫子們的贄敬膏火,林林總總的,都會在年底交上來?!?/br> 贄敬的意思是,為表敬意送的禮物。 膏火,既指求學的費用,也指夜晚工作的費用。 ??? 這下連李錦都驚愕了。 他們上學多年,都沒聽過這么多的雜費。 還好有人愿意給他們解釋。 首先,就是這次的歲考卷子錢,印的卷子費用總要自己出吧? 連帶著監考老師們的辛苦費用,也添到卷子費里面。 總之,歲考卷子錢,每人五錢銀子。 不交? 那就不能參加考試,便沒有排名,更不能去更好的學堂。 等到明年成績公布,成績倒數的話,“再考”同樣要交錢。 流程就不說了,總之“再考”報名費是一兩。 再考還是不過,直接交十兩,勉強算“思過”了,可以繼續留在府學。 接著,是接下來一年的卷子錢。 按照府學規定,月有月考,季有季考,說不定還有臨時的其他項目。 一年差不多十六到二十次考試。 這些費用,總共是五兩銀子。 最后,年末了,要給夫子們孝敬吧? 不用你們單獨給,大家“自覺”湊錢,買些衣料臘rou炭火等等,送給夫子博士們。 這算是每年。 不對,這算是每個地方的慣例,不管官學還是私學,都要這么做。 便是安紀村趙夫子那,每逢節日,學生家長們都會送些節禮。 這部分錢,最低五兩,多得不限,看學生的心意,反正會有名單,夫子們知道哪些學生們最“恭敬”。 當然了,有些家長還會登門拜訪,這就不是紀元他們這些貧家子知道的了。 紀元心算一遍,反正就是要交十兩五錢? 歲考的銀錢,竟然是最便宜的? “錯了,是十二兩?!庇腥嗽俅翁嵝?,“五錢不好算數,故而直接算十二兩?!?/br> ??? 這怎么算的。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 就像有人說,一萬零五塊打個折,給我一萬二吧。 這叫什么? 這叫反向折扣??! 不交的話,就不能考試。 今年不交,明年也要補上來。 府學幾十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還是那句話,貧不讀書。 沒錢讀什么書。 第十堂其他學生從荷包里取出銀子,看來早就習慣了。 收錢的人一個個登記名次,看來也不是頭一回做。 那第十堂的教官說得不詳細沒關系,下面總有人會說的。 到紀元他們這的時候,李錦先出了十二兩銀子,想了想又在最后一項孝敬上多了三兩。 李錦想到堂哥李勛。 他在府學讀書兩年,從未提起此事,更不說抱怨。 估計就是怕再花他家的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