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節
是當地父母官,以及他們的教諭對他們好,所以他們發奮讀書。 兩者的關系不能搞錯了。 徐大人有些驚愕,眼前的孩童,似乎跟他見過的其他神童不同。 其他神童,多如岳昌之流,只會背書,甚至只會背時文。 四書五經侃侃而談,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卻是一絲一毫都不明白的,更不要說給朝廷獻策。 朝廷養士, 養的可不是只會背書的,而是真正要對朝廷有用的人才。 若說剛剛的答案,還能有人教導。 這句回答,著實不像。 甚至用了今年的策問題目來答,確實聰明。 此刻,在旁列席的周家老爺也開口了,這位也是舉人出身,又開始建孟府第一的書坊,他也能坐在這吃酒。 周老爺身邊坐著的,自然是他一雙兒女。 周老爺道:“徐大人,紀元可不止文章寫的好,您可見過他的字,那一手館閣體,實在漂亮。所以我家還特聘用他做潤筆先生呢?!?/br> 右訓導適時道:“你們是沒看過他的畫,他那畫才是一絕?!?/br> ??? 他還會畫畫? 周老爺驚愕了。 別說周老爺,其他官員同樣驚訝,舉人們更不用說了。 又會寫字,又會畫畫? 還做了周家書坊的潤筆先生? 他們都沒資格??! 紀元的字有多好??? 紀元聽此連連擺手:“沒有沒有,學生只是剛入門,若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再練的?!?/br> 監臨官徐大人皺眉,又問:“學生好好讀書便是,怎么還去做潤筆先生了?!?/br> 紀元沉默,小聲道:“掙錢?!?/br> 這話俗氣,卻很真實。 徐大人都沒噎了下。 他自然知道紀元的情況,所以沒懷疑是他家故意培養他做神童,只懷疑了正榮縣縣學。 現在知道紀元與其他神童不一樣,卻也忘了他要靠自己掙錢才能讀書。 想到這,徐大人心里軟了些,是個好孩子。 或許就是這樣艱苦的經歷,讓他與眾不同吧。 這世上確實有真正的天才,紀元或許就是那一個。 “好好一個學生,掙什么錢!不覺得俗氣嗎?”被岳家指使的新晉舉人再次說話。 這岳家人不能來宴席,只能拜托別人幫腔,出了一大筆銀子給他。 若辦不成,銀子要少一半呢! 銅臭俗氣,君子不能愛財,這是讀書人的風范。 這么說的話,紀元確實不對。 “如今文壇浮躁至極,就是愛財導致的!”那舉人再次道,“專營富貴,絲毫無讀書人的士氣,實在是士大夫的廉恥?!?/br> 這話似乎無法反駁。 誰料張洵直接站出來,對監臨官道:“大人,紀元做潤筆先生并非是愛財?!?/br> “他把身上所有積蓄,甚至把潤筆的競業費都拿出來,買了一副叆叇?!?/br> 叆叇? 這么小的孩子,竟然視力模糊? 他就說! 不能讓孩童死讀書! 張洵見大家驚愕,這才繼續道:“紀元這么著急買叆叇,是想托學生回鄉時,把這貴重的物件帶回家鄉,送給他的蒙師趙夫子?!?/br> ??? 一副叆叇至少幾十兩銀子。 送給蒙師? 蒙師,便是啟蒙的老師,如今許多人并不在意。 畢竟是收了銀錢給自己啟蒙的,若要巴結,也要巴結座師啊。 此事也要從士林風氣講起。 如今師道不如從前,人人都爭拜座師,爭拜房師,并不看重經師,更別說蒙師了。 其中座師,就是主考官,也就是監臨官徐大人。 眼看新晉學生們急切奉承,就知道關系。 房師,便是同考官,也就是閱卷官,同樣要拜。 經師,平時教導四書五經的老師。 蒙師,不用再說了。 為何會這樣? 因為能做主考官,與同考官的,必然非富則貴,必然是貴人。 若拜他們為師,以后官場上多份聯系。 之前講什么同年同鄉互相聯系,跟這是一樣的。 像徐大人這位監臨官,從京城而來,還在皇上跟前。 雖然傳言說,皇上覺得他啰唆,但能被皇上覺得啰唆,還不貶官,卻給他一個體面的監臨官做,這是真的嫌棄嗎? 打個比方說,你領導覺得你煩人,罰你去分公司視察監督,吃住全包,回來之后還能收獲一幫小弟,以后都是你職場上的關系。 請問,這是嫌棄嗎? 肯定不完全是啊。 說徐大人是貴人,這一點都沒錯。 以后這些舉人都喊徐大人一句座師,都算有了聯系。 至于經師,平時你上課的老師。 多說貧不讀書,富不教書,可見當夫子的,多半是家里有困難的。 需要邊讀書邊科舉。 被如今的學生嫌棄,好像也不意外。 最后的蒙師? 給孩童啟蒙而已。 多半窮困落魄,沒有家資,更沒有人脈。 誰還會管? 紀元卻管。 他要給自己的蒙師買一副幾十兩才能得到的叆叇。 在場不少舉人,甚至不少官員都是做過夫子的。 誰家學生這么對自己啊。 從未見過啊。 這樣的人,還能說他是為了富貴,還能說他毀了士林風氣? 明明是紀元這樣的人,在維護如今的士林風氣才是! 徐大人也不敢置信,上下打量紀元,再次問道:“當真?你要給蒙師送禮物,所以才去做潤筆先生?” 紀元撓撓頭:“不單是,平日讀書學習,同樣需要銀錢。蒙師趙夫子眼睛也確實需要一副叆叇?!?/br> 紀元并不否認著急去做潤筆先生所為何事,也不否認自己需要銀錢讀書。 窮不讀書。 也是這個道理。 徐大人嘆口氣,搖頭道:“好了,是我看走眼了?!?/br> 眾人更是不敢置信。 京城來的監臨官徐大人,竟然說是自己看走眼了? 徐大人作為三品大員,是許多人從未見過的高官,對于這位,眾人既敬又怕。 從未想過他會直接說自己錯了。 徐大人并不覺得自己說做錯又有什么。 他對紀元確實有偏見,也知道有人故意讓他知道建孟府還有個更小的“神童?!?/br> 在剛來建孟府看到岳昌時,徐大人就知道,這又是一個被家族培養起來的神童,竟然還卡著時間,正好能參加鄉試。 一舉成名,確實能讓人側目。 徐大人問了幾句,就知道這個神童名不副實,只等著他科舉落地。 果然,不用任何人參與,這個人造神童就沒中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