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節
分明因為大家都在學我們??! 卯時正刻,早上六點多,大家收拾好東西,去貢院前排隊。 此次考生約有一千六百八十九人。 所以要提前過去排隊,由搜查官檢查學生們帶的各色用品。 府試共考三日,要在里面過兩夜,同樣不提供被褥,連蠟燭也不提供,全由學生們自己帶。 吃食估計也給的很少,溫水會供應。 所以學生們帶的東西很好,郭夫子,雷捕快他們最近就在忙這些,還給學生們補充不少rou干。 旁的不說,新縣令來了之后,對縣學的撥款并不吝嗇,甚至還多了些。 教諭雖不知聶縣令為何這樣大方,反正給了他就要,給學生們吃好喝好就行。 所以正榮縣學生們東西帶得零零散散很是不少。 郭夫子,李夫子,李勛等人幫著購買,基本不會有問題。 說起來,紀元最近才知道,李勛,李夫子,還有李錦,竟然是同族的人。 李勛能在府學讀書,好像就是李錦他爹托的關系。 李勛作為李錦家旁支,考上縣案首之后,便得了主支的幫扶。 不過李錦并不以此為榮,李勛也不覺得自卑,兩人都沒多說,要不是紀元跟李錦李勛關系都不錯,怕是還不知道。 而隨行的李夫子,一心讀書,學問很深,他在縣學的時候,也并未對同族子弟多照拂,因為他對每個學生都用心。 只有這次送考生進考場,李夫子才拍拍李錦道:“好好考,咱們李家沒落多年,好容易出個李勛,如今若你再能考得不錯。你們二人,必然能光耀我們建孟李家?!?/br> 不少學子都背負著家族的期望,這點并不奇怪。 紀元這邊,郭夫子看看他,微微點頭。 紀元不用為家族爭光,但他心里卻也有想法。 那個說起來很大,甚至會被人笑話的想法。 紀元看著藍天白云,稍稍笑了下。 他的志向是什么,不用言說。 正榮縣眾人帶的東西齊全,提前去排隊,等著搜查官查驗。 十二學子都是有經驗的,并不慌張,搜檢官檢查,詢問官核對身份姓名,他們都對答如流,沒有半分緊張。 這份淡定,就區別于其他縣的學生了。 模擬考就是有用??! 這下再也沒有正榮縣的學子抱怨自家縣試極難了。 難是有道理的。 縣試難了,府試的壓力便減輕很多。 流程一樣,接下來抽簽,找自己的席舍,一切都是那樣輕松。 但紀元卻在這個時候再次打起精神。 越是這么順的時候,越要警惕,否則會出大紕漏。 紀元檢查自己帶來的東西。 考試專用的紙張。 筆墨,三根蠟燭,火折子。 一套更換的衣服,被褥等物。 再有兩匣子吃食等物。 是沒錯的。 紀元閉上眼,只等著辰時正刻,八點的鐘聲敲響。 只聽七點鐘聲先敲,旁邊文廟燃起香火,在席舍內都能看到。 看來府學學政帶著監考老師們正在焚香祭天,一并戒誓。 諸如:“求賢為人臣事君義?!?/br> 再比如:“如違此誓,天地降難?!?/br> “唯公慎明,乃臣之貞?!?/br> 等等等等。 不少學生頭一次見這樣的場面,忍不住伸頭去看,直接被捕快打了一下,讓他立即坐好。 府試一千六百多個考生,不敢再發一言。 每個考場都有數位監考官,以及十位數以上的捕快。 終于,那邊香火的煙氣消散,所有監考官到位。 再聽鐘聲響。 辰時正刻了。 府試第一場考試。 正式開始。 兩個時辰內,答兩道四書義題。 第一道題目是,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紀元還以為自己看錯了,再看一遍。 這道題目,竟然跟他們縣試題目一樣! 縣試的考題,一般都是縣里自己人商量。 府試考題,自然是府學的人商量。 兩者互不干擾。 這等于說,你正兒八經考試的時候,第一道題,就是模擬卷考過的。 好事??! 之前模擬卷夫子們還點評過,找過他們的疏漏,只要把之前的文章刪刪改改,便能寫上來。 是自己寫的文章,再謄抄上去也是無礙的。 一模一樣的題目,寫上去的卻是精修過的文章,第一場開始的第一題,就給正榮縣十二學子十足的信心! 第二道題,那就不一樣了。 但題目不難。 學而不思則罔。 以此寫七百字。 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很簡單,學習要跟思考結合,不然也白費功夫。 紀元思索片刻,在“學”跟“思”之間辯證,闡述其觀點。 下筆的時候,紀元想到郭夫子提過的時文方法。 也就是這個時代八股文的雛形。 雖然不至于照搬,但真的可以嘗試用同類的方法。 紀元下筆,直接破題,先仿宋文,后面再用元曲的方法。 只是寫著寫著,又回歸自己的老毛病,八股文變散文。 紀元看著都笑,干脆重新融合,把前面過于格式化的東西去除一些,后面太散的給收緊了。 估計誰都沒想到,紀元在考場上,竟然還在練習自己的文章。 上午兩篇文章寫完,基本到了中午。 紀元吃了些rou干,用了溫水,繼續閉目養神,直到下午第二場考試開場。 第二場依舊是四書里出題。 出自孟子,題目為:“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br> 如果為百姓考慮,那么百姓也會為你擔憂。 孟子的想法便是推己及人,施恩于民。 此話看著兩者互有干系,但卻也分先后。 上位者先擔心下位者的安危,下位者才能反向回應。 若上位者做得不好,就不要再想得到百姓的幫助了。 紀元起筆道:“民之與君同優,其事亦不系于民也?!? 就拿正榮縣的縣學舉例子。 先是縣學對學生們好,所以縣學的學生李勛等人,愿意為自家縣學忙前忙后。 甚至先行墊付銀資,提前聯系酒樓,在城門口迎他們等等。 為什么其他縣的學生們沒有這么做? 自然因為其他地方的縣學沒有那般照顧自己的學子們。 以后紀元他們這批學生考出來,會事無巨細地照顧下面來的學弟們,會分擔縣學夫子們的工作嗎? 自然會。 因為民亦憂其憂。 他們自然會因為縣學夫子們的行為,而心存感激,幫忙分擔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