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q版的劉瑞與不是一般的形象。尤其是在他們轉身面對面后,空氣里的火藥味強得打破時空界限,令老劉家的和老嬴家的心臟一緊,莫名其妙地生出一股競爭意識。 彈幕:【不僅是在制度上承襲秦制,君王質量上與老嬴家高度重合?!?/br> 彈幕:【大秦是自秦穆公起有七世之雄主,而大漢是從邦邦子到孝仁女帝都是猛人,除惠帝外一口氣出四任明君才有我國如今的廣闊版圖?!?/br> 彈幕:【不僅是版圖,制度與生產也得更上。劉瑞能被后世熱捧的主要原因是大漢的開疆拓土并未造成十室九空的可怕局面,而且比起簡單粗暴的大軍壓境,他更喜歡旁門左道的法子?!?/br> 彈幕:【什么叫旁門左道的法子?那叫帝王之術。況且從黔首的角度看,能兵不血刃地拿下別國肯定好過丟胳膊斷腿?!?/br> 彈幕:【是??!我們系的老師在講課時也愛引用劉瑞的名言——“國家在科技上多花一金,戰場上就可以少死三千之軍?!薄?/br> 彈幕:【也不必拿大漢來踩大秦吧!畢竟大秦法家做主,跟墨農的關系還算和諧,所以在科技上沒少花錢?!?/br> 彈幕:【不一樣?!?/br> 彈幕:【有什么不一樣?】 【這么說吧!如果你在劉瑞當政的大漢說他祖上是亭長,還當過逃犯,劉瑞不僅不會生氣,甚至還十分驕傲地表示以逃犯之身而至天子之位,實屬牛叉。但你若在大秦當著始皇的面說他祖上是養馬的,那就不是滅三族那么簡單?!?/br> 始皇:“……子不言先祖之恥?!睗h朝的皇帝居然比被中原諷為“西狄子”的秦皇更狂放不羈。 同樣震驚的還有扶蘇,因為他只知道兩起秦皇被公開罵“養馬人”的事情——一個是秦昭襄王滅東周后,被秦軍從高臺里拖出來的周郝王罵嬴稷是養馬的家仆;另一個是秦楚交惡時,以蠻夷自稱的楚國仗著自己比秦國更早得到冊封而罵囚禁懷王的嬴稷是養馬的家仆。 趕巧的是后人熟知的成語如“完璧歸趙”、“債臺高筑”也都成于秦昭襄王的當政期,并且與他有著不算正面的聯系。 彈幕:【沒有思想的自由就沒有科技的繁榮。(比心.jpg)】 彈幕:【你們發現沒?歷史上的每次崛起都與開放有關。呂雉當政時廢連坐與因言獲罪;劉恒當政時廢rou刑且將隸臣妾與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劉瑞當政時進一步地放松了對人口的流動限制與對言論的掌控,允許學者公開批評朝廷的過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史學家把盛世分為小盛世與大盛世?!?/br> “放開言論?”李斯的嘴角挽起一個嘲諷的弧度:沒讀書的泥腿子哪里懂得治國之道,還不是人云亦云?!?/br> 但是看著天幕展示的大漢盛世,他又無法否認這個與商君的學說背道而馳的政策是步大爛棋。 同樣對此感到疑惑的還有正在大秦算賬的張蒼。作為荀子的三大徒弟,善于藏拙的張蒼沒有被李斯視作眼中釘,rou中刺,甚至仗著丞相學弟的身份混得如魚得水。即使是在嚴苛程度僅次于明初的大秦辦事,他也敢混水摸魚:“究竟是怎么做的?” 儒家對黔首的態度略好于法家,但也只把黔首當成精英的人才儲備地與供給上層的奶牛。 尊重? 平等? 現代都搞不定的事還指望古代能搞定? 別說是言論自由,他們連人口的內部流動都不想放開,還談什么長足發展。 天幕也是有人與大秦的臣民想到一塊兒,于是放出《漢高武大帝》的經典片段。 面對朝臣抨擊他讓小說家與說書人在大漢引起不良影響的諫言,劉瑞的回答是:“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國家,不怪皇帝昏庸無道,不怪朝臣碌碌無為,居然怪靠筆桿子與好嗓子來謀點家私的下九流會誤國誤民?!?/br> 飾演劉瑞的老戲骨在前期被人詬病老黃瓜刷綠漆——瘋狂裝嫩,但是他的演技還是可以讓人暫時忽略他的年紀:“朕很好奇你們的臉皮是不是厚過豚皮?居然能說出這種不知廉恥的話?!?/br> “一群小說家和說書人就能誤國?那朕辦科舉,辦學堂養這么多朝臣,這么多將軍是干什么吃的?跟朕在宣室殿里玩過家家嗎?” “一邊說著士大夫與皇帝治天下,一面又遇事把過錯推給下九流的小說家與說書人?!?/br> “既然后者那么能耐,那干脆讓小說家與說書人來接替卿等的位子。畢竟人家動動筆桿,張張小嘴就能勝過卿等的寒窗苦讀,那朕開科舉選天下之才又為了啥?各位還是收拾行禮回家種地吧!竟說些讓體面人都倍覺爾等厚顏無恥的話?!?/br> 飾演劉瑞的演員揮了下右臂的寬袖,還不忘給提議的朝臣繼續加碼:“縱觀朕前,有哪個朝代富得能讓黔首有空聽書看書?有哪個朝代安定得讓婦女可以出門觀???怎么,只許官吏養伎,不許黔首聽書。自己的屁股都不干凈了,還好意思要求別人,而且還是沒點墨水的黔首去過清苦的日子。夫子不是說下效上行,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嗎?既然黔首不該聽這誤國誤民之音,那你們也別養歌伎,聽小曲了,直接和夫子、老子一樣過苦行的日子吧!這樣一來,朕還可以高看你們,也算是知行合一了?!?/br> 第438章 番外(四十) 罵人這種完全可以無師自通的口腔體cao想要達成大師成就也是需要一定門檻,尤其是對自喻體面的老錢而言,不帶臟字的罵人真是一門野生的學問。文帝這兒往上數兩任,除了還未習慣那種文縐罵法的劉邦(也有意是強化自己的君主權威),無論是儒雅的文帝還是懦弱的惠帝,亦或是被劉邦捧得無法無天的劉如意都甚少爆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