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可是讓他帶兵勤王卻是萬萬不能的。 匈奴人的政變次數比“玄武大舞臺,有夢你就來”的大唐還要頻繁。 更刺激的是,因為匈奴是個部落聯盟,屬于“王族”的攣鞮氏統治草原不過七八十年,別說是建立一個的民族概念,他們連奴隸制的社會框架都還是在攣鞮氏與四大貴族聯盟后才搭建起來的,然后學著中原那邊搞了一堆國相都尉。 說來也是有趣。 韓王信的兒子孫子以匈奴國相的身份降漢時,劉瑞的大父非常高興,還以為是唬來兩個匈奴王庭的核心成員,于是封了千戶徹侯。結果等他明白這個國相沒啥實質意義,就和廣東的“靚仔”一樣可以瘋狂批發后,文帝的表情真的快要裂開了。 然而命令已下,收回是不可能收回的,所以只能壓著二者的晉升速度,避免出個封無可封的萬戶侯。 同理,于單雖然水平較菜,但也有個不想便宜其他部落的大局觀。 他與軍臣要是發生沖突,那伊稚斜肯定會來“幫幫場子”。 加上西域的各大部落一直記得烏孫與匈奴的大缺大德,靠近漢朝的折蘭王與白羊王,西邊的月氏殘部與南方的大漢…… 這么一想,于單呼出一口長氣,連帶看向烏桓的表情都和顏悅色了許多:“說得對,我還不能便宜外人?!?/br> 烏桓人的臉上笑得那叫謙卑順從,心里卻是白眼直翻。 于單也知僅憑自己不能搞定軍臣,所以向不遠處的烏桓人招招手,像是詢問親兄弟般語氣溫和道:“烏桓大人的女兒還在右賢王的帳里?” “還在,并且已成右賢王的閼氏?!辈恢獮楹?,單于世襲在冒頓單于后便子嗣不豐,一副被詛咒的模樣。 反觀沒有繼承權的攣鞮氏分支倒是繁衍迅速。 右賢王羅姑比在任四十年,服務于三任單于,這在匈奴已是前無古人的高壽。而以右賢王為首的單于子弟也發展迅速,逐漸形成難以忽略的強大勢力。 雖然就壓制月氏,控制西域的角度來看,右賢王的家族興盛肯定利于匈奴王庭的長久的統治??煞彩掠卸?。史上多是分家壓過東家的例子,而匈奴又有以下犯上的傳統,所以對日益強盛的右賢王系,有繼承權的攣鞮氏子弟都要拉攏一二。而右賢王也不是傻子,明白自己的統戰價值在哪兒,因此對月氏、西域一松一弛,例行教訓的同時不下狠手,這才有了冒頓和老上扶持烏孫,試圖分化右賢王系的長久布局。 結果你猜怎么著? 烏孫也懂統戰價值。 一邊跟匈奴稱兄道弟,一面與大漢眉來眼去,結果把匈奴惹毛的同時也把大漢氣了個半死,最后被一分為二,徹底失去統治西域的資格。 烏桓知道伊稚斜在打什么主意,但也沒有并入左谷蠡王系的興趣。 他們是烏桓人。 不是匈奴的狗。 更不想為伊稚斜的野心付出一切。 “你隨我的人馬去一趟右賢王部落,問問烏桓閼氏能不能與咱們合作,將中興說那閹奴與伊稚斜捉個現行?!?/br> 右賢王羅姑比雖沒繼承權,但是他在王庭的地位超然。 伊稚斜弒兄篡位也好,弒侄篡位也罷,都需要在龍城大會上獲得右賢王的支持才能繼承大位。 因此他對右賢王的拉攏肯定是個長期的過程。 至于那位烏桓閼氏愿不愿合作…… 呵! 羅姑比都六十多了,常年征戰又豈能久活。 匈奴有人殉的習俗。 像羅姑比這樣的貴族死去肯定會有大批的奴隸,寵愛的妻妾侍從為其殉葬。 當然,一些出身尊貴,有特殊政治意義的閼氏侍從是不必殉葬的,可以被新任單于或王姓收繼婚,甚至回母家改嫁。 可烏桓閼氏不同。 烏桓在匈奴的地位實在是太低了。 因此在右賢王死后,烏桓閼氏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會為羅姑比殉葬。 順帶一提,有野史記載呼韓邪單于死后,傳統派的匈奴貴族要求王昭君殉葬,但卻被呼韓邪的大閼氏和復株累若鞮單于制止了。 畢竟那時王昭君的兒子伊屠智伢師還活著,并且在呼韓邪單于和漢室的cao作下極有可能繼承兄長的單于之位。 那些匈奴貴族又不傻,冒然殺了漢室的公主,未來單于的母閼氏是嫌自己命太長了嗎? 只可惜烏桓閼氏沒這種好運。 同理。 那些在在王昭君之前陪嫁漢室公主的宮女們也沒這好運。 她們當不成馮嫽、也當不成蔡文姬,而是成了單于墓里的陪葬品,和被擄去的漢人一樣,等著漢軍將其接回。 于單以為自己是在恩賜對方,結果卻讓烏桓人感到非常恥辱。 《魏書》記載:“烏桓貴少賤老,其性悍驁,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父兄以己為種,不復報者故也。部落內,除戰爭外,一切皆從婦女之計”。 烏桓的母系言重一方面是傳統,一方面是生存空間被不斷壓榨后必須得擴大參軍的男丁人數,然后讓婦女頂上生計之勞,鼓勵她們多多生育。 匈奴這種已經壯大了三四代的部落自然不懂烏桓在與外部較量時甚至要把老弱婦幼拉上馬來撐撐場面的難處。 他們只會不斷壓榨烏桓的男人,掠奪烏桓的女人,然后像滅掉東胡,滅掉那些連名字都沒有的部落一樣漸漸滅掉烏桓這個東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