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劉瑞在十幾年前就借先帝未在尚書署給晁錯備份詔書一事逼得晁錯替他做事,而今想起當年的事,劉瑞也是百感交集,真想說句“造化弄人”。 竇廣國在看到竇嬰詔書的那刻便松了口氣,知道此事大概率能悄悄平息。 然而他忘了自己的侄子是個什么德行,前幾任外家又下場如何,因此在尚書署翻箱倒柜地都沒找到備份詔書后,竇廣國竟活生生地被氣暈了。 “章武侯??!” “老國舅??!” 尚書署一片兵荒馬亂,只得向宣室報道。 而在他們確認之時,劉瑞正在翻閱洛陽的學宮計劃。 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在洛陽建立萬國學宮的計劃讓幾千年后的河南多了家211兼985,并且大漢的萬國學宮與太學府和希臘的柏拉圖學院,呂克昂學院并稱東西方的四大知識圣地。 第264章 劉瑞選擇洛陽建立新學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里經濟發達,文化發達,無論是從關東江淮拉老師還是從南北兩地拉學生都非常方便。 說來也是極有意思。 河南一直以為自己是華東地區,但在后世卻被劃進華中地區。 江西一直以為自己是華中地區,但在后世卻被劃進華東地區。 就連搞省擬國擬的都是魯豫冀 鄂湘贛。 而實際情況卻是華中系的鄂湘豫 華東系的魯江浙滬皖贛閩臺。 前者因為數量少 襄陽南陽曾是一家,所以還算比較合適,但華東系說是個大號江蘇也不為過——因為江浙滬包郵,山東跟北邊玩,閩臺跟兩廣 兩個特別行政區玩。 至于皖贛…… 額……他們的存在感確實不高,也只能和湖廣……中的湖北一戰雌雄。畢竟湖南至少有個聞名全國的電視臺,而湖北…… 算了,只要不說武漢省湖北市就是對湖北最大的尊重。 除了竇嬰和前去核實遺詔真偽的兩位國舅,其他人都坐回原位,但也沒比站著時舒服多少,完全稱得上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尤其是見上座的皇帝毫無動靜,一副準備秋后算賬的模樣,竇彭祖就難受地恨不得做點什么,但又不能在皇帝面前輕舉亂動,所以露出憋屎般的可怕臉色。 對面的酈寄見狀,那真是喝茶也不是,吃點心也不是,只能盯著桌面的花紋,想著皇帝為啥派兩老頭核實遺詔真偽。 不過瞧瞧受邀的人里誰更適合過去一趟…… 已經死亡的政變記憶再次攻擊酈寄的大腦。 算了,平庸是福,平庸是福。 太能干的活不長,太平庸的死得快。 所以說文治看蕭何,人際看陳平。 只會打仗的酈寄權衡一二,決定跟緊劉瑞的腳步。 算了,他也活不了幾年,只要情商沒有低到與韓信一較高下的地步,應該能在劉瑞的手下善終。 前提是這位真的效仿文帝,不會將人趕盡殺絕。 酈寄不知道的是,劉瑞確實對物理上的毀滅敵人毫無興趣,并且還算珍惜武官。 沒辦法,物以稀為貴。 想當官的文人多如過江之卿,而能抵御匈奴入侵,為他打下南部諸國的武將卻少得可憐,以至于連酈寄都成t1將領,負責皇帝的安保問題。 劉瑞比歷史上的漢武帝大了七歲,而漢武帝又比霍去病大了十七歲。 也就說是,即便霍去病能順利出生,他也得到四十一歲才有此愛將。 至于衛青…… 芳齡二十的劉瑞表示他就算是喪心病狂地讓十一歲的衛青領兵打仗,他的朝臣們也不答應。 于是乎,在等待與進攻間,劉瑞選擇發展科技,然后安排十七歲的衛穆兒頂上空缺。 所以才有今日之事。 【竇嬰……還是要走歷史的老路?!?/br> 劉瑞放下萬國學宮的圖紙,露出一抹難以釋懷的苦笑。 “太皇太后快回未央了?!?/br> 他以一句輕描淡寫的重話結束沉默,同時拉開外戚們的新時代。 一個不好不壞,殺氣十足的工具人時代。 而被劉瑞心心念念著的太皇太后也確實是在趕回宮的路上。 竇漪房雖退居甘泉,但她住在未央宮、長樂宮的時間也有二十多年。別說是歷史上把漢武帝壓得動彈不得的竇太后,就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大漢太后也不會在二十年的掌權里毫無建樹,連個可以傳話的人都沒有留下。 要知道,西漢可是權后頻出的年代。她們有權調動少府的物資,未央宮或長樂宮的宮衛,以及罷免她們看不順眼的低級官吏。 即使是晚年不受寵的衛子夫都能以皇后的詔書讓劉據有了造反的能力,更何況是入宮多年,握有大義的太皇太后。 若她真的不管不顧地與劉瑞對上,難道劉瑞真能放著孝道的牌匾不要,與祖母硬剛? 一想到這兒,無論是竇嬰還是竇彭祖都松了口氣,就連上座的薄太后都一臉松快,明白自己不必出面“主持”大局。 沒辦法,因為有薄姬劉瑞的存在,她的一生除了一場包辦婚姻便沒什么不順不好的地方。 如果能在壽命上再加把勁兒,沒準會比明代的張皇后還要幸福。 只是這樣一來,太皇太后的名聲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 自甘泉宮去長安的路上,太皇太后一直在背《道德經》,希望借此平復心情,獲得解決當下難題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