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盛贊之下必有大坑。 劉瑞也不繼續給他布置難題,直截了當道:“《荀子》言:為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br> 雖說儒家內部對荀子這個疑似叛徒的存在非常鄙夷,可是作為稷下學宮里最出名的祭酒,只有蠢人才會否認荀子的境界,荀子的學識。 竇嬰也不例外。 所以在他聽到劉瑞引用《荀子》,借此嘲諷他無身為臣子乃至君子的美德后立即破防道:“偏見,這是您對臣的偏見?!?/br> “爾又何以見得朕對你有一絲絲的偏見?莫非是朕,或是章武侯等親近之人告訴你的?”靠著一張不錯的皮囊,劉瑞做出溫文爾雅的姿態時還是挺能唬住一些文人墨客的:“還是說魏其侯之賢已勝于荀子?!?/br> “勝于孟子?!?/br> “乃至勝于孔圣顏回?” 劉瑞的語氣并不嚴厲,但在這場劍拔弩張的談判里,他卻處于掌控地位:“朕非文帝那樣的賢明之君,亦非諸子百家所期待的堯舜禹三代圣賢?!?/br> “朕很年輕,自然也有年輕人的魯莽沖動,所以先帝去才會殷殷囑托,布置良久?!?/br> “朕……幸為先帝之正嫡,上有慈母侍奉,下有良臣輔佐。對外雖未比之高祖,但也不負祖宗之望,拿下那脫離中原的閩越之地?!?/br> “對內雖未比文帝,但也立科舉,整稅收。協助先帝二次授田并于陽陵建立太學府,以復百家爭鳴之望?!?/br> 劉瑞用沉重的語氣開始他的報菜名……亦或是凡爾賽之路。 有一說一,就他的年紀,他的成績來看,肯定是有明君之質的。即便比不上開掛的龍鳳豬和幻神級別的漢文帝,但也好歹是有輔佐價值的中上之資吧! 別的不說,就說在民生這塊。 劉瑞去巴蜀前巴蜀人過著什么日子,現在又過著什么日子。 劉瑞建議對外通商前邊境人民過著什么日子,現在又過著什么日子。 至于諸子百家…… 呵!即便是對劉瑞頗有微詞的儒法兩家也不得不承認劉瑞的存在改善了讀書人的地位,對諸子百家的思想傳播也有積極作用。 尤其是在局勢穩定,朝廷已經逐漸摸清諸子百家的底細后,劉瑞下令公開麻紙的制作流程,允許黔首在特定的時間里去山中收集制紙的材料。 這不僅讓劉瑞在讀書人心里的形象閃閃發光,更是讓全天下的黔首都記著劉瑞的好,使其風評一度超過去世不久的漢景帝——天下沒有不希望孩子光宗耀祖的父母,但是用于讀書的筆紙實在是太貴了,貴到一些不富裕的家庭至今再用瓦片刀筆的形式艱難求學。 而在此時,劉瑞——一個可以借此撈錢的皇帝卻將紙的制作方法徹底公開,使得民間不必為此繼續發愁。 綜上所述,就算是太皇太后翻臉不干了,薄太后突然張皇后(朱祐的那個張皇后,朱厚照的親媽)附體了,前朝的大臣們也都摒棄前嫌,聯手后宮了,他們也廢不了皇帝。 無它。 民心所向爾。 所以劉瑞說完這些話后只是默默地看著竇嬰。 看得他面紅耳赤。 是??! 皇帝又不是昏君,更不是聽不進勸的人。 就算他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對,你也不能不打招呼地直接向甘泉宮的太皇太后告狀吧! 往輕的說這是挑起皇家的內部矛盾,往重的說這是威脅皇帝的合法統治。 站在后頭的竇彭祖已經嚇得腦子空白,同時瞧著平靜的劉瑞不免產生斯德哥爾摩的心態——竇嬰冒犯至此,陛下都能好好說話,還把他們召集起來私下解決。 這…… 這實在是…… 實在是令人羞愧??! 別說是能力一般的竇彭祖,就連酈寄石奮都感嘆皇帝寬和至此,居然還想體面了結這樁丑事,真不愧是先帝之子,文帝之孫。 事到如今,所有人都等著竇嬰趕緊認錯。 而竇嬰也不負眾望地嘆了口氣,但卻沒有拱手謝罪,而是從袖子里掏出一張遺詔呈上:“臣有兩罪,一在遠離廟堂之高,所以不知臣子之敬;二在困于粗淺的眼界,所以忘了求證之道?!?/br> 末了,他便雙膝跪地,將遺詔呈過頭頂,畢恭畢敬道:“臣受先帝之恩,受此托福之恩,故日夜輾轉,不敢怠慢?!?/br> “臣,今日認罪。更知臣的冒行萬死難贖,殃及親族?!?/br> “故請陛下垂憐,看在先帝的份上讓臣一人赴死?!?/br> “臣,感激不盡?!?/br> 歷史上的竇嬰就是因為漢景帝的遺詔被漢武帝輕易弄死,連帶竇家也一并遭殃。 嗯!這可就難辦了。 對于竇家,劉瑞不能說是沒有感情,但也確實生不出絲親戚之意。不過這沒感情的親戚到底是用一次少一次的工具人。 劉瑞知道竇家也就竇廣國還行,竇嬰能看,竇彭祖能打工嗎? 他當然知道。 并且還是養著那群與豬無疑的竇家人。 沒辦法,可以用于投石問路的工具人非常稀有。 薄家也好,竇家也罷,都不過是難以再生的工具罷了。 所以得省著點用。 “既然如此,那便請少府令和舅公去尚書署確認一二吧!” 眾所周知,皇帝下的每份詔書都要在尚書署備份,避免有人進行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