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果不其然,聽到主君提到農家,文黨的表情有些古怪,但還是以平和的心態問道:“家上想要農家子弟?” “不是想要,是迫切需要?!卑僭诫m有一年三熟的稻谷但也供不起人口數量巨大的西漢臣民。 小說把百越拿下的做法肯定是對的,但是有百越就能拿下匈奴無疑是癡人說夢。且不談糧食的運輸與儲存就是個千古難題,就說以百越的氣候與糧種,要是真能供應全天下的糧食,也不至于引進紅薯后人口上限才有所突破。 所以百越的糧種必須得由懂行的人接手。 劉瑞知道,他這輩子興許看不到工業化奇跡與人人都能吃飽飯的幸福場景,但是他既來到此地,離開前總得給后人留下點什么,才不枉這穿越一遭。 ps,即便做不到把玉米土豆帶回中國,那也要把糧食育種提上日程。 還有紅薯…… 一提到穿越者必備的神器之一,劉瑞的心就抽抽地疼。 眾所周知,秦始皇能送徐福去蓬萊就說明大秦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還是非常不錯的,估計和明代相比也不會遜色太多。 然而就是那項羽…… 那脾氣暴躁的楚霸王一把火燒了咸陽宮,不僅把諸子百家的心血付之一炬,更是對秦朝的少府工匠大開殺戒。 因為農家早與墨家,法家合并,所以在秦末前,為大秦效力的農家子弟幾乎占了學派的九成。加上墨家的三大派系里,動手能力與機械理論最好的是秦墨(畢竟有金主贊助),而齊墨則是在齊國滅后隨田氏赴死。 至于楚墨…… 楚墨多游俠,藝術水平不錯,但動手能力跟靠錢砸出的秦墨與有稷下學宮加成的齊墨相比還是有著顯而易見的差距。 畢竟在天賦相同的情況下,自己單干和有人贊助的比成果那確實是極不公平。 不過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項羽進咸陽后不僅燒了阿房宮,更是把墨農子弟滅了大半。 這擱近代就好比是一群軍閥把科學院燒完不說還把科學家們突突了…… 誰見了不得怒斥“匹夫,蠢貨!”。 第201章 “家上要找會種地的人又何必限于農家子弟?!蔽狞h算是儒家里思想比較開闊的人,但是對于農家…… 嘶…… 如果說墨家的基礎是手工業者加農民,那么農家……僅憑這個農字就能立刻看出他們的受眾一是農民,二是野人。 順帶一提,這時的野人是指交不起人頭稅而逃至山野的無地之人,同時也是黑戶隱戶的主要來源。畢竟山野里的果子雖多,但大蟲猛獸更多,偶爾還有官吏進行突擊檢查。相較之下,給世家大族當隱戶還能旱澇保收——前提是這個大族“牲口”不多,愿意庇護沒啥心眼的日子人。 “孤若不找農家子弟,難道你能給孤變出懂農事的人才?”劉瑞反問道:“你認識的儒家子弟,黃老學子弟,以及雜家子弟里有多少人下過地?有多少人讀過農書?” 文黨:“……” 所謂經濟建設決定上層結構。 黃老學的大本營在哪兒?在漢高祖的老家,西漢資歷最老的特權縣。而儒家雖是“有教無類”,可這年頭能讀得起書的都有幾畝薄田,即便是朱買臣那樣的rou絲,家里也是有幾本書的。 要知道,這年頭家里有書那都不是一般人。 就這,儒家還是世人眼里最親民的學派之一,靠著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義者支撐起大漢的草根官吏,為大漢撐起好幾個貧困郡的教育。 至于法家…… 哎! 以前學法的都是小吏與百夫長之子。畢竟在這種環境下,找個知法懂法的人給大字不識的黔首科普漢律就已是件難上加難的事,還要什么自行車呀! 然而在晁錯郅都趙禹一飛沖天后,憶往昔崢嶸歲月的法家也不滿足于家里全是小官小吏,而是動了拳打儒家,取代黃老的念頭。 這種情況下,指望法家研究農桑還不如指望他們帶兵徹查大族隱戶。 可是隱戶落到法家手里,如不碰上張歐那樣的老好人,下場怕是鬼薪白粲,死刑封頂。 更煩的是…… “或者孤換個說法,能在偏遠地區干出實績,做到不讓關中出糧的郡縣里有多少官吏是儒家和黃老家的?”劉瑞瞧著面露赤色的文黨,輕笑道:“農本商末是國策,可是讓不會種地,不讀農書的去管理農事……” 劉瑞刻意嘆了口氣,語重心長道:“這不是犯罪嗎?” 別看法家飄了,但人家好歹跟農家合并過,同墨家一起為秦服務了好幾代,肯定也留了幾本農家典籍。 他們是不擅農桑,但也愿意看書指導下農民怎么做,愿意為了政績好看而不斷試錯。 也不怪秦末后,法家被打成那樣還能東山再起,即便是有董仲舒這個bug出面搞獨尊儒術,那也是儒皮法骨地執行下去。 實在是達康對育良,你看瑞金更愛誰。 文黨很想反駁這種偏見,但太子擺出的事實卻沒法反駁。 更難堪的是,農業發展的二次突破是在唐宋和明代。 唐代是因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被摘桃子的司馬家破了金身后,五胡亂華的慘劇與兩千萬的犧牲者讓唐代不得不重新推出天命體系,然后就是人氣王二鳳大肆拓展博士體系讓天文學,茶學,農學,醫學等小眾領域都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