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一旁的劉買見狀,癟癟嘴道:“阿母你也別再想著把三弟給救出來了,如今這局面,上上之選是向皇帝示弱,然后拉著太后大母一起保下弟弟的性命。下下之選才是想用黃金買回弟弟的性命?!?/br> 劉買覺得他阿母一定是被劉彭離進詔獄的事情的給嚇傻了才會變得如此愚鈍。不過以他的角度來看,劉彭離死了也未免不是件好事。 雖說此時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可是梁王受寵,竇太后又頗有家資,想必在梁王和竇太后百年之后除了爵位,還能留下不少錢財。 若是劉彭離還活著,劉買繼承的爵位里不僅要分出弟弟的封邑,更是會因此少拿父母乃至大母的遺產。 所以劉彭離還是死了比較好。 劉買瞧著梁王后的模樣,心里卻在計算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過要是劉彭離死了,宮里的皇帝難免不會下手更狠,而且容易讓人覺得梁王失寵,未免不會可著勁地折騰他們…… 如此一來,劉彭離還真不能死得太容易??! 想入非非的劉買下意識地齜了一聲,結果落到梁王后眼里卻是兒子諷刺自己,不顧兄弟死活的證據:“你為長子不替父母分憂,教育兄弟也就罷了,居然還在這個時候嘲笑阿母,對親弟弟的處境視若無睹,你可真是,真是……” 梁王后顫巍巍地指著一臉錯愕的劉買,最后竟為此一病不起。 莫名挨上一頓臭罵的劉買忍不住眸子陰沉地站了起來,然后與一言不發的二弟劉明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眸子里看出對劉彭離一事的處決意象。 【殺】。 既然劉彭離給他們捅了這么大的簍子,那他們也不必顧著所剩無幾的兄弟情,干脆借關中之手殺了劉彭離,也省的日后多一個兄弟去分家產,導致他們到手的東西寥寥無幾。 ……………… 養好病的劉瑞挑了個吉日進宮,先去拜見了薄姬和皇后,這才踱著慢悠悠的步子去宣室殿里看望劉啟。 不同于養病時過得非常滋潤的劉瑞,劉啟經過這些天的煩勞已經瘦了一圈,整個人都被倦氣摧殘得不成樣子。加上他在登基前就有胃病在身,所以經過這些天的勞累,當劉瑞再見宣室殿的皇帝時,后者那副暮氣沉沉又瘦了一圈的樣子嚇得他趕緊問道:“父皇勤政,但也不能因此作踐自個兒的身體??!” “哼!這個時候懂得展示自己的孝順了?”劉啟抬頭瞪了言劉瑞,但卻沒有責怪的意思,而是讓宦官令賜座上茶。 “劉彭離的事……你干得不錯?!苯柚c兒子談事的功夫,劉啟推開面前的公務,不咸不淡地稱贊道:“但是你的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些?!?/br> “居然讓太zigong的官員們大張旗鼓地把梁王的賄賂賞賜下去?!?/br> 別看劉瑞是以梁王的名義賞賜那些對祭拜一事守口如瓶的人,可是那些收錢的當事人亦是見過梁王公子的囂張跋扈,哪里相信梁王一家會這么大方,是以嘴上說著“感謝梁王”,但心里感謝的是誰,那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嗎? 當屬下的不是不敢給上司背鍋,但就怕背完鍋后上司不僅保不住他,還沒有一系列的安撫讓他保持忠心。 所以劉瑞一直很信奉華妃涼涼的名言——“只有真金白銀地賞下去,人家才肯實實在在地為你做事?!?/br> 別是古代,就是擱到現代,擱到儒家圈外也是適用的。 其次就是劉瑞給梁王大張旗鼓地收拾爛攤子了,那民間肯定會有好奇者問到底發生了什么,才會讓太zigong花了這么多錢,從而引得劉彭離之事傳出關中,傳進梁國人的耳朵里。 壞消息是,劉彭離的受害者大多在梁國,所以不能及時報官,而且就算是報了,也不敢在梁王的眼皮子底下控訴梁王的兒子。 好消息是,梁國挨著關中,就算距離長安縣甚遠,但也能到王畿之地報案,而且還是披麻戴孝,大張旗鼓地去報案。 如此一來,王畿之地郡守縣官人都麻了。 更麻煩的是,梁國里能管事的都被叫去關中問罪,留下的底層官吏們倒是想把受害者家屬攔截下來,可是那些吃了啞巴虧的也不傻,出境時正正常常的,一到王畿之地就換上衣服開始哭喪。 結果不等劉啟跟竇太后撕出個結果,接到信的梁王后差點暈死,開始想著能不能簡單粗暴地用錢讓報官的黔首乖乖回來。 可是能被梁王后派去收買黔首的要么是被廷尉的人叫去問話,要么是在梁國被內務堵得不能離開,還有就是不想去沾這攤渾水的騎墻派在努力裝死。 而被劉彭離禍害的梁國黔首也深知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他們一邊在王畿之地報官,一面讓腳程快地去關中的廷尉府堵人,結果造成張歐這種老好人都被逼得下不了臺的奇景。 彼時的大復仇思想與孝道還是很有綁架力的。而且被劉彭離禍害的兩家人里,一個是只有六七歲的小孫女逃出生天,跟在七老八十的姑婆后哭天撼地,看著就令過往的人感到心酸。一個是在少府里混的不錯的工匠,而且還是父母早亡,被大母養大的漢子。 如今看著尸首殘缺的大母也顧不得漢律不漢律的,直接帶著一家老小在廷尉府外討公道,還有那些個從梁國趕來的受害者們。 一時間,廷尉府外竟比九市的菜場還要熱鬧,同時也讓梁王父子的大名傳遍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