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別的不說,就說晁錯為了推行削藩和而宣室殿里的那位聯手氣死申屠嘉一事,就讓劉瑞感到很迷。 且不談申屠嘉一老人對漢室忠心耿耿,兩袖清風,就說他從秦末活到漢初,歷經多朝,還曾與高祖迎擊項羽,鎮壓英布,光是在戰場上攢下的經驗與毒辣眼光,就值劉瑞保他百歲。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周勃一去,當年隨高祖打天下的軍官里也只剩個申屠嘉能鎮鎮場子。 而晁錯和今上把申屠嘉一逼,能鎮場子的武將里也只有周亞夫和竇嬰,而這兩位一個是庶子襲爵,一個是外戚世家,都有讓人玩味一二的重點。況且跟軍功赫赫的申屠嘉相比,二者雖正值壯年,但是因為高后先帝都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對內對外都是以安撫為主,所以他們還沒立下鎮服人心的軍功。 最重要的是…… “一個功勛之家,一個外戚之臣……”劉瑞想著歷史上發生的事,卻讓薄戎奴以為他是在給少府里發生的事做個總結:“沒了藩王做筏子,法家能讓二者威脅皇帝的統治嗎?” 所以他的舅老爺可千萬記得今天的話,日后待他暗中推出百家里的少數派時,也有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的功勛外戚替其站臺,好讓他在明面上不會偏袒任何學派。 薄戎奴沒有回答劉瑞的話,而是收起憨厚的笑容,低頭沉默了會兒,直到距離宮門不過兩盞茶的功夫,才緩緩說道:“老臣……因為捐粟的德政而為自家的兩個不成器庶子購買了爵位,不過只是簪裊之位,也不敢越過您的外王父?!?/br> 劉瑞出生后,先帝為著劉啟的顏面想給薄皇后的父親提爵,但被后者以“父無軍功,妾不敢效高后違逆白馬盟誓”而拒絕,所以直到劉啟登基后,劉瑞的外王父和親舅舅還是民爵里官大夫,沒有步入公乘之上的官員行列。 連皇后的親兄弟,親阿父都如此,民間除了感嘆皇后的賢良淑德,便是逼得劉啟的寵妾,尤其是生下長子的栗姬不好為父親求官。 別問,問就是皇帝正兒八經的老外舅(岳父),老舅兄都沒當官呢,你一妃妾的父兄好意思嗎? 其實薄皇后也不是不想扶持自家兄弟,而是她那耕了一輩子地的父兄真的不是當官的料。而且薄家有一點好,那就是薄昭之死確實把他們嚇到了,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老劉家的拔吊無情有了清晰認識,所以除了不得不頂上的薄戎奴,余者都是混吃等死。 尤其是薄皇后的父兄,居然覺得女兒(meimei)當皇后的唯一好處就是能向官府申請隸妾幫忙耕地織布。 瞧這出息。 劉瑞拍了拍薄戎奴的手,安慰道:“我能理解舅老爺的難處,畢竟您和竇家的那位是外戚里的第一人,若是不捐幾個官位,那可不是合不合群的事,而是對父皇的捐粟提議抱有不滿?!?/br> 那時的劉啟因為砸死吳王太子的事而需一樣改變印象的德政,所以提出納粟受爵,薄竇兩家第一個出來背書,才沒讓劉啟的風評跌入谷底。 薄戎奴覺得這話中聽,還沒多多應和幾聲,便聽劉瑞話音再轉,提到一件讓他冷汗的事情:“捐粟的事畢竟是父皇受益,而受益者是不會承認自己有錯的,頂多是把做過頭的殺幾個,您也不必戰戰兢兢。不過這捐粟買官的事兒尚有說法,鉆空子搞代持賣地的……可得小心自己的腦袋?!?/br> 西漢搞代持買地可不像后世搞代持股那樣好藏,畢竟距離攤丁入畝的出現還有兩千來年,政府沒有放松對戶籍的控制,那就意味著代持人必須是本地戶口,只要用心查一查,根本蓋不住滿袍的虱子。 而在代持人搞定土地的背后是原持有者淪為流民奴婢來給代持人的主子打工。 這流民奴婢可是沒有人頭稅的。 說白了就是從國庫里搶錢。 “遠的咱也不說,就說關中的徹侯們誰沒有讓族中的子弟代持田地,誰沒有逼良民簽下賣身契?!眲⑷饠n了攏手,哈出一口熱氣:“以前是大父繼位時的根基不穩,所以念著勛貴們的從龍之功而網開一面??墒请S著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削藩的聲音也越來越高,您說都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要是父皇發現稅收越來越少,關中的徹侯們都忙著去掏他的國庫,他會怎么想?” “肯定是災年殺豬,廢爵國除?!?/br> “所以舅老爺趁著晁內史還沒想出納粟受爵的售后之策便趕緊去向父皇請罪吧!為著您第一個跪下的福分,還有太皇太后的面子,父皇肯定會高高舉起,輕輕放過,頂多是讓您吐出一半再閉門思過,可比之后廢爵國除的好?!?/br> 第25章 長壽殿與椒房殿的關系驟降自然瞞不過宮里的人精,不過他們還沒等到皇太后與皇后直接對上,后者便按劉瑞的意思以“給家人子和軍官牽線搭橋”為借口,請太皇太后把正在思過的館陶長公主放了出來。 正所謂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館陶長公主的名聲雖差,但是她在拿錢辦事,有恩必報上還是很有口碑的。即便是得罪今上,坐罪下獄的鄧通,在落魄之際也只有承過其恩的館陶長公主伸出援手,頂著壓力送其衣物。 所以在薄皇后搞定太皇太后,又給自己送了盒價值不菲的首飾后,忙完正事的館陶長公主也帶著女兒進宮擺平自己的老母親。 “您這是怎么了?跟女兒那剛上學的侄子斗氣,真是讓女兒在閉門思過時都哭笑不得?!备]太后生有兩子一女,劉武自六歲起便被封去代國,非關中下詔不得離地,而劉啟又是個大忙人,所以在眾子女里也只有館陶長公主能時常陪伴老母親,這讓竇太后下意識地偏疼這個女兒,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