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萬萬不可! 第182節
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宋鑠就是在逗弄所有人當中度過,白日他是慈祥又明理的高官,晚上他就自己在書房里偷偷樂,一想到這些人有多笨,他就感覺特別開心。 這樣的宋鑠成功名垂千古,即使江山代代才人出,他也在其中一枝獨秀,不過要問宋鑠自己的話,其實是有點無聊的。 前幾年還好,他感到了許多樂趣,后面他就騎虎難下了,裝了好幾年,突然不裝的話,皇帝首先就會有意見,其次他也不想讓自己的人生經歷留下污點,再次就是家族,宋家已經鐘鳴鼎食,即使是他也無法再像年輕那般隨心所欲。 他給自己立的人設,最后他困在這個人設當中,連結局都是累死在公務上。 裝到這個程度,宋鑠的確是戲弄了好多人,但他似乎把自己也戲弄進去了?!?/br> 這一次是和正史上完全不同的選擇,宋鑠發現他不用等了,甚至他自己就可以做這個鏟除世家勢力的人,不同的皇帝造就不同的朝廷,不同的命運也指向了不同的方向。韓家皇帝給了宋鑠朝中第一人的地位,尊他為帝師、并保障了他們宋家將近兩百多年的榮光,屈云滅和蕭融給不了他這些,但他們可以給他任性的資格、最強大的軍隊后盾、以及快活一生的機會。 他不用再裝了,最起碼蕭融他們都知道宋鑠什么德行,他不用假意和別人交好,也不會在說了真話之后,卻收獲一大堆異樣的眼光。 這兩種人生到底哪個更好呢?沒人知道,也沒人能比較。 反正此生的宋鑠認為自己過得挺好,在這場變化當中,唯一受傷的人大概就是蕭融。 他還在盼著宋鑠早日覺醒,變成宋鑠2.0,七竅玲瓏心特別版,但很遺憾,他這輩子都看不到了?!? 宋鑠揪住世家的小辮子就悍然出手,生怕錯過這個機會還要再等一段時間,蕭融雖然攔著他,沒讓他把那個嫡系也殺了,但他不至于胳膊肘往外拐,他只讓宋鑠留了一條人命而已,至于宋鑠想做的事,蕭融還是十分配合的。 一時間淮水之北清算了好幾個在譜系上的世家,有些被抄沒家產,有些族中子弟被處刑,發現他們是來真的,南雍那邊的世家們自然也會做出反應,不過礙于兩邊都是封鎖期間,即使反應了,用處也不大。 本來應該是沒人敢把這事拿到孫仁欒面前去說的,畢竟凡是榜上有名的世家,都應當是站在雍朝那邊的,兩邊本就該是死敵,到孫仁欒面前抱怨鎮北軍行事荒唐,這不就是直接告訴孫仁欒,自己想要投敵了嗎。 但在鎮北軍動作越來越大以后,隱隱透露出一種態度來,仿佛他們根本就不尊重世家,也不想要世家的幫襯,有人拿著世家的譜系去警告鎮北軍,結果那個叫簡嶠的將軍冷笑一聲,走到大街上,把記錄了譜系的冊子扔到地上,一把火就把它給燒了。 街上還有許多愚民,見到這一幕,無不拍手稱快,而他們這么做的原因是,最近淮水之北又出了一個新的戲折子,叫《萬里銀》。 《萬里銀》沒有《裹尸還》那么長,這都什么月份了,《裹尸還》還沒演完呢,而《萬里銀》一共就三折戲,講的是一個叫李萬里的人,他無意中發現棉花在被彈開之后,就會變得蓬松還保暖,于是他弄了一堆柔軟的棉花出來,做成衣服打算賣到城里,結果剛走出去沒多久,就來了一群家丁把他暴打一頓,說城中所有保暖衣物都是x家在賣,一個升斗小民也敢和x家作對,再賣就殺了你!我們家主可是官府的人! 這人被打了一頓,當然不敢再賣了,他決定離開這個城池,去其他的城池,而且這回他不賣衣服了,他決定賣棉花,這下就不能有人說什么了。 然而他剛把攤子支起來,當地的官差就來了,說棉花這東西不準進入這個城池,因為城中某某世家是專門養蠶和售賣獸皮的,棉花又臟又不保暖,他就是一個騙子,要是他還敢賣,那這些官差就只能把他抓起來,送進牢房了。 那人不能接受這種理由,他拿起白花花的棉花,跟官兵解釋這東西很干凈,而且真的很暖和啊,但官兵聽都不聽,眼看著又要挨打,他趕緊跑了。 接下來就是這么重復,衣服不能賣,棉花不能賣,工具不能賣,還有人想要抓他壯丁,把他帶回去當家奴,三折戲里這人最起碼經歷了十次危機,他越走越遠,等他終于找到一個地方,把手中棉花賣出去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都已經不在中原了,而是到了西域。西域的商人美滋滋地看著他手中的棉花,說這是好東西,他們當地都在用這個做被子和衣服,但沒人能將棉花變得如此松軟。 這人以為自己終于要苦盡甘來了,頓時開心起來,然而下一秒,那個商人只給了他一小塊的散碎銀子,那個商人還很遺憾的對他說,雖然你加工的不錯,但我們這里到處都是棉花田,賣不出多好的價錢,這就是我能出的最高價了。 結局的一幕,這人拿著一角散碎銀子,他離家萬里,奔波了整個四季,最后就落了這點東西,他滿臉茫然地望著臺下,差點把臺下的觀眾氣死?!?/br> 很簡短的戲本,伶人也不需記太多臺詞,所以三折戲是一起上的,如果有錢有閑,那一天就能把整部戲看完。 看完的人就記住兩件事,第一,世家不是好東西,第二,棉花是個好東西?!?/br> 陳留本就已經被蕭融扭改了觀念,《裹尸還》火了以后,鎮北軍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噌噌往上漲,再加上城池的建設、工錢的發放,現在陳留百姓就是鎮北王和鎮北軍最忠實的擁躉,雖然蕭融叫戲園里的那些劇目為折子戲,但在這些沒見過戲劇的人心中,它們應該被稱呼為新聞紀錄片。 好些人甚至都不知道這是假的,他們還以為這些都是真人真事呢。 在這種氣氛下,世家在普通人心里的尊貴程度自然就打了一個折扣,鎮北軍要驅逐世家子,大家全都特別開心。 蕭融也感到很開心,不枉他緊急找人寫戲本,又趕緊把這出戲抬上來,如今棉花被宣傳出去了,世家的名聲也臭了,而且還有一件比較微小的好處,那就是異族的就業方向又多了一個。 他們如今能報名當伶人了,只要會說中原話就行,長得好看不好看的沒關系,反正一切都剛開始,大家還沒有挑剔的意識?!?/br> 一直以來異族除了跑商和當雇傭兵,就沒有別的出路,當家奴都沒多少人要他們,因為異族吃得多、而且經常逃跑,有些人還擔心他們突然大開殺戒,所以在牙行當中,異族的銷量始終慘淡。 而不管跑商還是雇傭兵,前提都是必須要有一個好體格,這應當也是一種幸存者偏差,中原人對異族的印象始終都是茹毛飲血、身體強壯,實際上人家也有小雞仔一樣的同胞,只是這些同胞有自知之明,所以都留在老家沒有出來。 如今好了,消息都是慢慢擴散出去的,能當伶人,就能當伙計,能當伙計,自然也能當掌柜。 外貌雖然有差異,但心智都是差不多的,又不是只有中原人才愿意拼搏,人家異族也愿意呢?!?/br> 蕭融有多開心,那些世家就有多憤怒,偏偏那戲本子只在淮水之北出演,他們也管不著那邊的事,看似這東西還傳不到南雍來,但當初《裹尸還》也是在陳留起步的,如今連南雍都有地方排這個戲了,金陵倒是沒人敢這么干,可是戲本已經偷偷流傳到了這里,那些士人更是幾乎人手一部。 關于這一點,虞紹燮還感覺有點尷尬,他以為用語粗俗的話,士人就不愿意看,但士人喜歡趕流行,也喜歡這種跌宕起伏的故事,對外自然是持批評態度,但家里那本都快卷邊的書冊已經說明了一切。 蕭融又不是宋鑠,他才不會故意走到別人面前,賤兮兮的來一句“我說的沒錯吧~”,他滿腦子都是商機來了,讓工匠刻出雕版以后,蕭融一口氣印了幾千冊,他派人偷偷運到南雍去,分散給各大書商,接下來這些書商會幫他完成后面的事。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裹尸還》徹底流行起來,而眼看著《萬里銀》也要開始流行了。 有人坐不住,卻又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阻止,最后他腦袋一拍,想出一個絕妙的好主意,去找國舅啊?!?/br> 他對孫仁欒說了淮水之北如今的態度,還有那出《萬里銀》是如何抹黑了世家的顏面,大司馬,你也是世家之人,還是世家之首,你不該就這樣看著自己人被欺負啊,再說了,大司馬,您也該給自己留一條后路,若是此次我們沒有抵御住鎮北王的報復,您身為孫家的家主,難道想要活在一個不尊重世家的天下里嗎? 孫仁欒:“…………” 他對這個人發了有生之年當中最大的一次火,要不是身邊有人攔著他,他必定當場把這人斬殺。 這段日子他本來過得就夠煩的了,還總有這種蠢貨來干擾他的心神。 把所有人都轟出去,孫仁欒難掩疲憊地坐回原位。 他已經累得無以復加,但從小的規矩讓他依舊坐姿挺拔,捏著自己的眉心,他想著如今金陵的境況。 兵不夠,將也不夠,攻打寧州讓他們損失了幾萬人,如今勉勉強強湊到了二十萬人,但他知道,其中一半都是沒法上戰場的。 寧州失利,申養銳成了這件事的犧牲品,明明當初攻打益寧二州是羊藏義一派的主張,孫仁欒聽了小皇帝的話之后不過是提了一嘴,羊藏義得知陛下有這個想法,卻是老懷大慰一般,一個勁地拿小皇帝說事,攛掇整個朝廷都同意攻打。 鬼使神差之下,孫仁欒也同意了,因為他也想看看他們到底還有沒有一線生機。 結果已經出來了,這是真沒有啊?!?/br> 孫仁欒這幾天正在協調各方,他想讓申養銳起復,因為在南雍,申養銳的確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更重要的,他是孫仁欒唯一能信任的將軍。 讓別人領兵的話,他總是不安心,擔心對方會突然叛國投敵。 他這個擔心是對的,因為王新用已經到這邊好一陣了,不管認不認識王新用,反正好多人都在偷偷給他送信,有些人表示愿意聽王將軍差遣,還有些人表示愿意散盡家財、只要王新用能在鎮北王面前給他美言幾句。 然而重新啟用申養銳也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朝中阻力很大,主要是人們都不信申養銳了,他上一場仗可以說是慘敗,一丁點的勝算都沒有啊,人們寧愿讓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上去試試,都不想再把大軍交給他了。 羊藏義也是這么想的,這回他不是為了拖孫仁欒的后腿,真要說的話,他們兩個當中,孫仁欒才是更有私心的那個,因為他放心不下其他人?!?/br> 雖然阻力很大,卻不是不可促成,再過幾天,申養銳應當就能回來了。 這應該是近一個月以來發生的唯一一件好事,孫仁欒的臉色剛剛好看一點,外面就傳來驚慌失措的叫聲。 “大司馬,大司馬!” 孫仁欒一聽這動靜就頭疼,因為每回別人這么叫他,就代表又有哪里出事了。但即使是孫仁欒也想不到,這回出的事居然這么大。 來人跪在地上,一副慌到極致的神情:“大司馬,城中糧倉……糧倉里的糧食都是壞的!外面是好的,里面卻是發霉的,這幾日要搬運糧草去歷陽,底下人才發現這件事,而且不止一個糧倉有問題,三個、三個都這樣!” 他怕的發抖,像是要哭,卻又因為太激動哭不出來,也不怪他變成這樣,因為金陵內部的糧倉一共就六個,每一個都巨大無比,且重兵把守著,這六個糧倉里保存著足夠整個金陵加上大軍吃上好幾年的糧食,要是單純一個庫房出事,這人不可能害怕到這個地步。 三個糧倉都出事,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他們能堅守的日子少了一半,意味著關鍵時刻城中百姓要被放棄,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會拋棄朝廷,王公貴族得知這個消息之后,心思定是更加活躍了。 孫仁欒的身形晃了一下,噗的一聲,他吐出一口淤血,一時間整個大殿里面都是驚慌的叫聲,有人連忙去叫御醫,更多的人則是圍著已經昏死過去的孫仁欒,低低地哀哭。 就是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在哭孫仁欒,還是哭未來的自己了。 第140章 不夠格 天下大勢,瞬息變換。 這道理許多人都懂,但真的有這種感覺,還是最近才出現的事。 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日日都有了不得的大事發生,南北兩邊都不安定,南邊是亂,北邊則是緊張,就算是住在最北段的代郡百姓也不能睡一個安穩覺,因為不止是南雍有流民往北逃,淮水之北的人其實也有害怕的,他們想往更北邊走。 要不是鮮卑剛被打下來沒多久,當地人仇視中原人,他們恨不得直接搬到鮮卑去。 年關將至,這本應是勞累了一年的人們好好休息的時候,可眼下這個境況,仿佛一夜之間天就變了,有人在世界的進程上按下加速鍵,于是不論老人還是少年,不論貴族還是平民,全都被卷入了這個無形卻血腥的浪潮當中,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毫無價值的犧牲品。 孫仁欒吐血的消息沒有傳出去,南雍對這件事諱莫如深,僅僅有幾個人知道此事,不過,要是孫仁欒就此醒不過來了,那這事也是瞞不住的。 守著孫仁欒的人六神無主,他自己主不了事,但他又不敢告訴別人這件事,在孫善奴和羊藏義之間糾結了一會兒,最后他派人去請了孫善奴。 在他看來太后是孫仁欒的親meimei,而羊藏義處處跟孫仁欒作對,要是得知孫仁欒出了事,羊藏義還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來,所以,還是去請太后比較好?!苤S刺吧,于此世中,加速南雍滅亡的導火索既不是原百?;锿牮B銳綁架蕭融,也不是城中糧倉被人偷偷盜走,而是在孫仁欒倒下以后,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角色,做了錯誤的決定。 他真的不該去請孫善奴,但可惜,誰又能提前料到后面發生的事呢。* 這些暫時都跟淮水之北沒什么關系,但也就是在同一天,蕭融得知了一個令他十分震驚的消息。 “瘟疫?!” 報信的人點點頭:“說是從興寧傳出來的,如今晉寧和建寧都被染上了,染病的人發高熱,身上起紅疹子,多數在三到七日內便斃命?!?/br> 蕭融:“……” 興寧、建寧、晉寧,這三個地方都是挨著的,都很偏遠,屬于中原人眼里南蠻的地區。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這三個地方氣候宜人,并非是人們想象當中的瘴氣橫生,只是氣候再好,它離京城也太遠了,所以不管是誰被發配過去,都一心想再回到富庶的地方。 本來就窮,這回還爆發了瘟疫,而且瘟疫奪人性命的水平比戰爭也差不到哪去,他剛聽說那邊出現了瘟疫,但此時的那邊可能已經是尸橫遍野了。 離得遠,此時的車馬又這么慢,蕭融就是著急也沒用,而且他也不用擔心,此時人們應對大疫已經有了經驗,雖然這辦法十分殘忍,但至少保障了其他城池的安全。 愣了許久,蕭融重新坐回去,高洵之見他這樣,有些擔心地問:“阿融,你沒事吧?” 蕭融搖搖頭,但是隨后,他又點了點頭:“丞相,如今天寒地凍的,也會有大疫出現嗎?” 怎么感覺這么莫名其妙呢,書上可沒提過會爆發瘟疫,而建寧就是黃言炅的地盤,正史當中他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起來的,如果有瘟疫,他怎么可能起來得這么迅速。 高洵之眨了眨眼,他回憶了一下,然后也點了點頭:“是比較罕見,但疫病這東西哪有什么道理可言,這是天災啊,人一犯錯,天就降災?!?/br> 蕭融:“……” 他沒有自討沒趣的跟高洵之科普天災的形成原理,還有,疫病也不一定是天災,也有可能是人為的。 高洵之還在絮絮叨叨:“說起來,上一次出現疫病,仿佛是去年剛入夏的時候,只是規模不大,等消息傳到雁門關,這場疫病也結束了?!?/br> 說到這,他突然看向蕭融:“阿融原來不是就住在新安?” 蕭融從沒提過自己過去在哪,他只會說自己游學的時候怎樣怎樣,蕭佚也不會說,但既然蕭佚和陳氏都是被張別知從新安接過來的,那大家就默認他們出了臨川以后,一家人全都住在新安。 好久都沒遮掩過自己的身世了,因為大家認識了許久,也沒人會再問他這些了。一時之間蕭融還有點不適應,愣了愣,他啊了一聲:“對?!?/br> 高洵之笑了一下,他念了句道君保佑:“你們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沒有人染上疫病,這可真是不容易?!?/br> 蕭融:“……” 有一個染上了。 想起蕭佚原本的大哥,蕭融抿了抿唇,跟高洵之打了一聲招呼,然后就回自己的院子找蕭佚去了。 此時蕭佚正在讀書,蕭融急匆匆地走過來,不等蕭佚叫他,他便問道:“佚兒,去年新安的那場疫病,你還記得是都有什么癥狀嗎?” 蕭佚一驚,霍然起身:“可是城里有人得了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