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節
書迷正在閱讀:失憶后我擁有四個未婚夫、繼后、拜托,我家師兄天下第一、被匹配度4.2%的下屬標記了、第一劍修的飼魚指南、瘋批病嬌渣男短篇合集、cao狐(強制甜寵、1v1、古風玄幻、高H)、春桃(古言,1v1)、墜翠藍河(ABO NP)、虛妄經年
他后悔知道得太遲! 關于小天的身世,江枝沒有對徐二瑞隱瞞。 二瑞已經是成人了,現在沒有人再給他洗腦,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脫離以前的環境和家庭氛圍,對生活有了更多認識,曾經那些怎么也不明白的話,如今已經能理解。 尤其是娘的辛酸苦楚。 在聽到真相后,徐二瑞蔫蔫的不說話,江枝知道他心情不好,正想找他再多談談,結果一個不注意人就不見了。 這可把江枝急壞了。 二瑞跟男主從小關系不錯,一直當親弟弟,現在知道一切都是假的,肯定受不了。 她在村里找了幾圈不見人,立即讓李老實帶著人開始四處尋找,山上找過,村外祖墳找過。 這一找就找到半夜,還是劉氏想起一處地方:“二瑞娘,你看看大瑞那里有沒有?” 因為沒有成年,意外死亡的大瑞被單獨埋在偏僻的山林里,連一個碑石都沒有,這些年也無人去看過。 結果在那里真的找到二瑞。 可憐的娃跑到自己親哥那已經被草淹沒的小小墳頭上嚎啕大哭,直到被李老實他們找回來。 江枝問他為什么會去野地找小墳? 二瑞說,小姑是騙子這事他不想告訴爺奶和爹,就讓他們一直被騙下去。 就當小姑早已經死了,以后也不再相認,可親哥死得太冤! 要是哥哥還活著,一定能早些理解娘的苦衷,而不是像自己這樣傻。 江枝有些淚目,二瑞雖然傻了一點,但心思最純凈。 關心愛護著家里每一個人,就連自己這個“娘”也沒有絲毫懷疑過。 徐小姑這件事在村里沸沸揚揚鬧了幾天,漸漸的也被農忙沖淡。 農時不等人,是不會留著人唏噓惆悵的。 割麥子,打麥子,曬麥,村里活多,巧云也下山幫忙。 江枝家里的油菜籽收割打完,就接著打麥。 打麥是苦活,又累又熱又臟,全村男女老小齊動。 帶著麥穗的麥桿鋪在平整壓實過的地面上,十幾個拿著連枷(連蓋)的村民圍成一圈。 高高揚起的連枷逐寸敲打著地上的麥桿,一遍又一遍。 等麥粒脫落后,有人收攏到旁邊,用大大的粗眼竹篩分離出麥桿和麥葉。 篩下的麥粒還需要經過搖動的風谷機(風車)吹去麥殼,淘出土塊,然后才是干凈的麥子。 在田貴幾人的安排下,所有人分工明確,做事井井有條。 這些都需要記錄工分,誰也偷不了懶。 在一群灰頭土臉打連枷的人里面,身穿靛藍衣裙的秦氏格外醒目。 從縣城回來她就一直穿著這身衣服,晚上洗白天穿,走在村里昂首挺胸,就好像一只驕傲的藍孔雀。 不遠處李老實也沒有偷閑,一只手搖著風車,一手撥著倉斗里的麥粒。 好像是讓麥灰嗆著了,時不時就要扭頭在肩膀上蹭鼻子,趁機往旁邊瞟上幾眼。 第328章 端陽節 二瑞終究是農家孩子,干起農活,他也就很快把悲傷放到一邊去,或者壓在心底了。 打完麥,就需要趕緊耕田插秧。 小黃牛已經被繩索木棒馴服,二瑞也學會怎么跟牛溝通。 木犁在水田里來回走動,嘩啦啦的泥水濺起來,人和牛都被汗水泥巴糊得濕透。 一直到暮色降臨,村里各家冒起炊煙,耕田的人才收犁回家。 這些天在村里干活,二瑞會去徐根有家吃飯,晚上就住在李老實這里。 雖然是農忙,夏秀才的夜校依然有課,今天講的就是“端午”。 只不過夏秀才沒有提屈原,而是說各地端午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系五彩線掛香囊、貼五毒、畫額、喝雄黃酒、采藥、掛艾虎、躲午、吃鴨蛋。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再加上夏秀才本來就博學多才,說起這些風土人情也是面面俱到。 此時的人沒有其他學習途徑,能聽到這些新事物真是難得。 小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眼里滿是對知識的驚奇和渴望。 忙累一天的成人也聚在這里,一邊聽得有趣,一邊手中不閑,搓繩子、打草鞋、編竹簍。 小滿現在沒有干農活,他白天在藥坊制藥,晚上也會進村來聽課。 這時候聽到端午節,于是找到二瑞,也問起“過節”的事來。 在巴郡,端午節又叫“端陽節”,而且還分小端陽和大端陽。 小端陽為農歷五月五,大端陽為農歷五月十五,過節真正要過的就是大端陽。 而且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 相傳為諸葛亮“饅頭祭滬水”,實際上是小麥新收,磨粉嘗新,新女婿需要帶上媳婦回娘家,給丈母娘送去當年新麥做的包子。 丈母娘家會回禮一把雨傘和一雙鞋,表示女婿你以后無論天晴下雨都要常來。 雨傘也有庇護之意,望婆家照顧新媳婦。 除此之外也有吃咸鴨蛋和皮蛋,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 “二瑞哥,你要給巧云嫂子家送節嗎?”小滿問。 他已經知道小天和小蘭姑姑的事了,也是被氣得夠嗆,壓不住脾氣就要進城去找那杜姓女婿。 還是江枝說現在杜家在縣城的房子是租的,那女婿也不在,這事還等以后再算。 小天的身世不明,但能肯定不是小姑的孩子。 小滿也替大瑞哥二瑞哥不平,只等以后小天回來,定要講清楚。 知道二瑞心情不好,這幾天小滿一到晚上就來陪他說一會話,寬寬心。 今天夏秀才說端午,小滿也就順勢提到“送節禮”。 二瑞嘆一聲氣:“我還不知道你巧云嫂子的娘家在哪里,她爹也沒有來過!” 巧云跟他的婚事有點特別,也不算很特別。 成婚前,徐二瑞只見過老丈人。 再見時,老丈人背著一個包裹,身后跟著一個姑娘,那就是巧云。 巧云父女來到徐家村三天就拜堂成親,老丈人一走就再沒有來過。 原因無他,巧云的娘家在大山里,出來一次翻山越嶺,還需要穿過急流大河,一般情況他們都不會出山。 二瑞跟巧云的婚事,還得從多年前一次服徭役開始。 因為修官道大量征民夫,巧云的爹被強征調出大山,可服徭役時受傷。 徐二瑞的爹徐茂萬也正好在一起修路,他身體不好,平時干活就得巧云爹多加照顧。 這次巧云爹受傷,徐茂萬二話不說就將人帶回徐家村,一養就是半個月。 傷好后,巧云爹覺得這家人好,家里條件也好,有房有地還鄰著官道,比大山里的自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直接就拍板定下親事。 等到巧云滿十六歲,他就帶著女兒過來拜堂成婚了。 這些年別說送節禮,就連家在哪里都不知道。 二瑞在說端陽節送禮,山上江枝和小滿奶,還有巧云、春鳳也在說這事。 江枝道:“巧云,你若是想家,就端陽節回去吧!跟二瑞一起走,小彩霞留著我帶?!?/br> 巧云搖頭:“不回去,我不認識路!” 她想家,但不能回去,不是推脫,的確是找不到自己的家。 當初跟著爹出山時,在山里過了好幾夜,還差點遇到老虎,幸好爹對山林熟悉才躲過。 爹在自己嫁出來時就說過,以后好好過日子,別再回娘家,娘家實在是太苦了。 山里的妹子都是拼命想嫁出山,村里的妹子就嫁進鎮。 父母都希望女兒能找一個好人家,常常會說:“你要是嫁到鎮上,我們來趕集也好放一下背簍,喝碗水再走!” 巧云的爹也是這樣想的,徐家村這里有田地有官道,比山里好。 當年背著幾套自家紡的粗布衣裙送來女兒,拿回去五兩銀子就再沒有登門。 江枝對這種事情見怪不怪,從徐二瑞那里已經知道,原身的娘家也在山里,早已經沒有聯系。 這種事情并不是個例,每個村總有兩三個這樣的媳婦,秦氏嫁過來也差不多。 小滿奶聽到巧云不回娘家,又看看一旁的春鳳,嘆息道:“女兒家菜籽命,撒到哪方,就在哪方落根開花,落在肥處迎風長,落在瘦處苦一生?!?/br> 春鳳自然也是不回娘家的。 從兵亂開始,她回到徐家村已經兩年,無論是娘家還是那個男人,都沒有來這里找過。 在他們的心里,春鳳已經死了。 在春鳳心里也當自己死了! 對于過節這事,每家的情況都不同。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外來戶們自然是沒有辦法再回老家,徐家本姓這邊卻是熱鬧。 從年前修房子和官道服徭役后,周圍村鎮知道徐家村有了人氣,這半年里斷斷續續都有親戚過來打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