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節
還是達里麻先從震驚中回過神來,急聲對額爾敦道:“快,擋住他們!” 額爾敦趕忙調兵遣將,派人在大軍身后結陣迎敵。 但他們的動作太慢了,明軍來的也太快了。防線還沒組織起來,明軍鐵騎便已紛沓而至,轉眼間就將元軍還未成型的防線沖了個稀巴爛。 明軍又在沐英的率領下,一刻不停的直接殺入元軍陣中,左沖右殺,勢如破竹。真似虎入羊群,所向披靡! 這時,戰鼓號角聲再度響起,那是對岸的潁川侯也下達了渡江的指令。 聽到號令,明軍先鋒營的將士便紛紛將竹筏推入水中,然后跳上筏去,以槍桿為船篙,劃動竹筏駛向對面。 江面寬百余丈,沖在前頭的竹筏,很快便過了江心,正待一鼓作氣沖上岸時,元軍的弓箭手開始射擊了。 十萬大軍的弓箭手集中在一線,同時射箭的場面十分驚人,說是箭如雨下絲毫都不夸張。 令人頭皮發麻的呼嘯聲中,飛蝗般的箭矢撲面而來,第一排的明軍將士趕忙舉起盾牌抵擋。 篤篤篤篤,轉眼間盾牌上便插了好幾支箭,但盾牌的防御面積終究有限,還是有大量羽箭越過盾牌,射中了筏子上密集的明軍。 渡河過程中,筏子上的明軍就像活靶子一樣,而且是很多活靶子堆在一起,在元軍密集的箭雨中,不斷有人中箭落水。 江面上很快便被鮮血染紅了…… 這一幕看的俞敏心驚膽戰,雖然他已經經歷了兩場惡戰,但都是夜戰,而且一直跟在戚千戶身后,基本沒感受到戰場的殘酷。 此時天光大亮,一覽無余,所有的死亡和鮮血都淋漓盡致展示在他面前,一息之間,便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同袍中箭落水,運氣好的被臨近的袍澤救起,運氣不好的直接就讓湍急的江水卷走了。 他清楚看到有人拼命掙扎呼叫,同袍們卻無暇他顧,被江水越卷越遠。他還看到有的是同袍被一箭射穿了肩胛骨,落水后想要摘下胸甲,卻怎么也辦不到,最后只能被沉重的胸甲拖累著,絕望的沉入水底…… “愣著干什么,該我們了!”王小旗一腳踢在他的屁股上,將發呆的俞敏踹到了水中。 臘月的白石江雖然不像北方的河流一樣結冰,但江水也冰冷刺骨,讓他一下子就清醒過來。 趕忙手腳并用爬上竹筏,還沒站定,又被先他上來的李老八塞到手里一面盾牌,沒好氣道:“滾前面擋箭去!” 俞敏覺得這是在拿自己當擋箭牌,還沒來得及拒絕,就被后面的人推著擠著到了最前排,他只好憤憤的把盾牌杵在筏子上,回頭狠狠瞪著李老八。 李老八理都不理他,待王小旗上來之后,便槍桿一撐,把筏子駛離了岸邊。 這一旗將士所在的竹筏,便與前后左右的竹筏一起,源源不斷撲向對岸。 筏子上,王小旗抓緊時間進行業務指導:“待我喊舉盾,就一起雙手舉盾,盾牌上傾,抵擋斜上方射來的箭!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要撒手,死也不許改變姿勢!” 說著他又高聲強調道:“記住,盾牌不要下放,身體不要下蹲!老兵們已經把最安全的差事讓給你們了,你們也要保護好他們,千萬不要只顧著保護自己!” 俞敏聞言回頭看一眼李老八,沒想到他不是那個意思…… 李老八翻翻白眼,一臉不屑的嘟囔道:“什么都不懂!” 這時,筏子過了江心,進入元軍的射程,呼嘯的羽箭如期而至! 王小旗便在后面爆喝一聲:“舉盾!” 前排將士趕忙齊刷刷高舉盾牌,俞敏也不例外。 剛剛擺好姿勢,篤篤篤撞擊聲中,一支支箭矢射中了他手中的盾牌。俞敏沒想到,弓箭的力道這么大,震得他兩手發麻,身子一直想后仰。 就這盾牌稍稍一低,一支羽箭便射中了他的頭盔,俞敏都要嚇尿了,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中箭。但他看到身邊的同袍腿上中了一箭,鮮血迸流,卻依然強撐著站立,繼續高舉著盾牌,替身后的兄弟擋箭。 便也顧不上查看自己腦袋安否,趕忙緊緊咬著牙,氣沉丹田,扎著箭步,一動不動的舉盾硬撐。 第九七二章 激戰白石江 在俞敏看不到的江岸上,沐英率領四千騎兵在元軍陣中左沖右殺,將原本就組織薄弱的元軍各部,攻的七零八落,亂成一團,極大的減輕了渡江部隊的壓力。 但元軍的人數實在太多了,沐英和他的部下一刻不停的殺,一時之間也沒法徹底撕開元軍的防線。 至少箭樓上的元軍,他們就完全奈何不了。 所以先頭部隊還是要頂著漫天的箭雨,強渡白石江,傷亡著實不小。 但明軍將士飛槳擊水,擂鼓吶喊,士氣高漲,悍不畏死! 他們拼命的劃動竹筏,靠近岸邊,一面用弓弩還擊,壓制元軍的弓箭手,一面跳入齊腰深的水中,合力搬開元軍所設的拒馬。 在危急之際,明軍將士爆發出來十二分的戰斗力,等到俞敏所在的筏子抵達時,前頭同袍已經清出了一條通道。 “下水!”王小旗的命令再度響起。 士兵們便毫不猶豫跳到水里,然后合力抬起了竹筏,將其高高舉在頭頂,大喊著向岸上沖去。 竹筏一是可以抵擋箭雨,但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將士們把一具具竹筏,架在壕溝上,鋪平了通往敵陣的道路。 然后便嗷嗷叫著越過了壕溝,撲向那一座座該死的箭樓! 俞敏也跟著王小旗沖向了一座箭樓,元軍自然有士卒在樓下把守,雙方立即廝殺成一團。 到了這時候,俞敏已經徹底顧不上害怕了。戚千戶告訴過他,要想在戰場上活下來,絕對不能慫,更不能退!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想活下來,就得比別人更兇、更狠,把要殺你的人全都殺掉才行! 之前兩戰他就是靠著這條活下來的,所以這會兒他愈加兇狠堅決,左手持盾右手持刀,身手矯捷的左沖右殺,接連砍翻了好幾個元軍! 正殺得興起,一個被他砍倒的敵軍,忽然抱住了他的腿。俞敏大驚,趕忙奮力掙脫,低頭一刀砍在那元兵的肩膀上。 元兵慘叫著松開手,俞敏收刀時卻發現刀被骨縫卡住了,怎么也抽不出來。 另一個元軍見狀,挺起長槍就刺,俞敏來不及躲閃,也來不及格擋,竟懵在當場。 千鈞一發之際,斜刺里又來一槍,后發先至,挑開了元軍那一槍。緊接著順勢一刺,便將那元軍當胸捅穿。 “憨批,怎么教你的!”救他的人是王小旗,一面舞動著大槍,一面罵道:“不會丟了刀來個懶驢打滾???!” “哦?!庇崦衾夏樢患t,猛一使勁終于抽出刀來,沖上去與王小旗并肩殺敵。 “不要光顧著猛沖猛打,得機靈點,不然早晚死球!”王小旗罵一聲,肅清了眼前最后一個敵人,然后把長槍一丟,抽出腰刀往背上一插,沉聲道:“跟老子沖上去!” 話音未落,便手腳并用,攀著樓梯飛速爬上了箭樓。俞敏趕忙丟掉盾牌,學著他的樣子把刀插在背后,也爬了上去。 一上去就看到王小旗被幾個元軍弓箭手圍著打…… 弓箭手都是膀大腰圓的精銳步兵,近戰能力也很強大。 王小旗沖上來,趁其不備砍倒了一個,再想砍第二個時,就被他們圍毆了。 要不是一時來不及拿刀,只能用手里的硬弓抽他,王小旗早就被砍翻在地剁成rou醬了。 俞敏趕忙一個餓虎撲食,一刀捅穿了一個弓手的后心。這次他學乖了,也不拔刀了,而是直接頂住那個弓手的后背,繼續向前猛沖,重重撞上了對面另一個弓手。 那人趕忙扎個馬步沉下肩膀,想要穩住身形,但根本頂不住兩個人的沖勁,被撞的蹬蹬蹬后退,后背又撞在身后的欄桿上。 元軍草草搭起的箭樓,能有什么質量可言,桿子一撞就斷了,那弓手便慘叫著仰面摔了下去。 俞敏則抱著死尸拍在了地上…… 后續明軍不斷涌上來,將剩下的弓箭手悉數格殺。 俞敏這才有機會拉起被揍得鼻青臉腫的王小旗,王小旗朝他豎了豎大拇指。 …… 隨著一座座箭樓被攻占,渡江部隊的壓力驟減,將士們撐著竹筏一波接一波的涌上江岸,順著先頭部隊開辟的道路沖進敵陣。 徹底站穩腳跟后,明軍的攻勢愈加兇猛,很快就攻占了所有的箭樓。然后明軍弓箭手登上箭樓,開始朝元軍射擊。 上下兇猛夾攻,元軍哪能頂得住,只能一面節節敗退,一面請求增援。 然而后方已經被沐英的四千騎兵攪得亂了套,兵找不著將,將找不著兵,命令根本傳達不下去,傳下去也沒人執行。 一面是明軍潮水般不斷涌上岸來,一面是前線元軍遲遲不見援兵,此消彼長間,被達里麻寄予厚望的江岸防線便岌岌可危了。 以往的經驗已經反復證明,越是戰局不利,元軍就越是拉胯。 沐英敏銳捕捉到元軍的情緒變化,馬上讓部下用蒙語大喊:“達里麻跑了,達里麻跑了!” 達里麻此時正在中軍,咆哮著怒斥他的將軍們:“不管用什么辦法,都趕緊給我把援兵派上去!” 便聽到有人大喊自己跑了…… “胡說,我沒跑?!彼€愣怔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忙氣急敗壞道:“明軍要動搖我的軍心,趕緊告訴將士們,我與他們同在!” 將軍們趕忙跑出去想要平息謠言,卻見已經開始有士兵逃跑了…… 逃兵這種東西,就像蟑螂一樣,有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有第二個就會有一窩。在明軍強大的攻勢下,很快越來越多的元軍丟下武器撒腿逃跑。 “回來,不要信他們的,平章還在!” “平章說了,與你們同在!”元軍將領趕忙高聲呼喊。 可根本沒人理會,越來越多的逃兵朝著各個方向逃跑,就連督戰隊都開始有人逃跑了。 所謂達里麻逃跑的謠言,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壓垮駱駝的怎么可能只是一根稻草呢? 是徹底攻破江岸防線,鋪天蓋地而來的明軍,是渾身浴血反復沖殺的數千騎兵,是瞎子都能看出來的敗局已定,才讓元軍徹底崩潰的…… 第九七三章 兵敗如山倒 元軍將領一看,潰敗之勢已成,神仙也拉不住了,只好也跟著逃了。 達里麻做人也不算太失敗,還有人想著回去通知他一聲。 “平章,事不可為了,我們也趕緊撤吧?!睅讉€將領沖進中軍帳,惶急的對他道。 “這才開戰一個時辰!怎么就是事不可為了?”達里麻壓根不信他們的話,使勁搖頭道:“我有整整十萬大軍呢,就是排著隊讓他們殺,也殺不完??!” “沒說殺完了,是跑了!”達里麻的兒子達列巴一邊給父親收拾印信、虎符、地圖等重要物品,一邊急聲道: “明軍騎兵攪亂了我們的部署,讓我們的部隊只能各自為戰。前線得不到援兵,只能節節敗退。后面看到前線敗退,就慌了神,明軍又開始造謠大喊,結果就引發了潰逃?!?/br>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達里麻難以置信,但看到中軍帳外跑過的潰兵越來越多,他不信也得信。 “平章,快走吧。不然就要落到明軍手里了?!睅讉€將領趕忙再次焦急地催促。 “要走你們走,我不走?!边_里麻木然搖頭道:“這一仗敗了,曲靖就沒了,我還有什么顏面再見大王?” “父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不去昆明就是,咱們去……”達列巴忽然語塞,發現天下之大,已經無處可去了。 烏撒被明軍包圍了,大理是仇人,藏地已經成了明國的附庸。去麓川或者安南,他們也只會把自己父子當成貢品,進獻給明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