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節
這對成立以來,備受煎熬的國子大學師生,無疑是巨大的鼓舞。 宋濂都來當老師了,看誰敢說國子大學不是正經學校! …… 趁著宋濂跟太子給孔夫子上香的功夫,宋璲小聲向老六致謝: “多謝殿下不計前嫌,施以援手,救我全家于水火?!?/br> “先生不用客氣?!崩狭鶇s淡淡一笑道:“這是當年早就說好的?!?/br> 宋璲聞言愣了一會兒,才想起當年在大本堂,他握著楚王的小手教寫字時,兩人的那段戲言。 沒想到殿下從一個稚童長成身軀偉岸的男子漢,居然還一直記著當年的承諾呢。 宋璲鼻子一酸,眼圈微紅道:“可惜當年下官很快就出使云南,沒能把殿下的字教出來?!?/br> “哈哈,那也夠本王受用一生了?!崩狭χf道:“當時先生去云南,我還難過了一陣子,你寧肯去送死,也不愿再教我呢?!?/br> “那不至于?!彼苇j哭笑不得道:“下官只是想學班定遠,結果那梁王根本不配合?!?/br> “沒事,他很快就會配合的。到時候再讓你去一次,保準得償所愿?!崩狭Φ?。 “那感情好?!彼苇j這回不會再把老六的話當戲言了?!俺枷戎x過殿下了?!?/br> …… 宋濂在國子大學安頓下來,暫時也掀不起什么風浪,老六便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了海政衙門。那邊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的,為即將到來的東征做準備了。 時間很快到了八月,過完中秋節天也涼爽了,也到了老四就藩離京的日子。 八月廿六,燕王夫婦攜二子入宮拜別,朱老板和馬皇后賜宴,并賞賜一應就藩后的儀仗器物。 對老四就藩,朱元璋兩口子還是很放心的。老四雖然不靠譜,但老四媳婦靠譜,還在徐達的眼皮子底下,斷不會跟老二似的鬧得雞飛狗跳。 次日,太子夫婦又設宴給老四夫婦送行。 廿八日,是燕王正式啟程的日子。 當天早朝,燕王殿下身著冕服,來到金臺帷幄前,向父皇行五拜禮,洪武皇帝賜御酒。 燕王飲罷叩頭謝禮,灑淚拜別,朱元璋也忍不住掉下淚來,起身降座,走下金臺,親送燕王至奉天門東階。 燕王在奉天門丹陛下又行叩頭禮,皇帝目送他出了午門。燕王在出午門時,回身再次向父皇叩頭。隨后在百官相送下,離開了京城,來到江東門碼頭。 燕王就藩的長長船隊,早就整裝待發了,隨行的三護衛,加上王府屬官、宮女宦官、民夫差役,人員超過三萬人,規模十分龐大。 太子、周王、楚王、齊王等在京的皇子,自然全都來相送。 雖說已經送過兩個弟弟就藩了,但太子還是心如刀割。想到一手帶大的弟弟這就遠去四千里,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見,他就忍不住潸然淚下。 老四也哭,雖說已經迫不及待想就藩了,但到了分別那一刻,心里還是很難過的。 老五老六也跟著哭,年紀小的弟弟們也陪著哭,哥幾個哭成一團。 一直到啟程最后一刻,燕王才在禮部官員的催促下,一步三回頭的上了船。 站在船頭上,他還帶著兩個兒子,一直朝兄弟們揮手。 兄弟們也在碼頭上朝他揮手,直到互相再也看不見才轉回。 返程時,老六卻沒有回自己的金輅,而是跑到魏國府送行的馬車上,安慰哭紅了眼的徐妙清。 “父親在北平,大姐一家也去了,家里冷冷清清都不像個家了?!彼蕾嗽诶狭鶓牙?,柔弱的像只小貓。 “不要緊,還有我呢?!崩狭嶂l間好聞的花香,安慰她道:“要不咱們盡快成婚吧,結了婚保準就不冷清了?!?/br> “……”徐妙清頗為意動,俯首在他懷里道:“這種事,人家說了又不算?!?/br> “沒事,本王說了就算?!崩狭鋵嵥部祉敳蛔碜愿鞣矫娴膲毫α?,這個婚不結不成了。 “那你準備怎么安排……”徐妙清抬起頭來,大眼睛忽閃忽閃著望著老六,一下就不柔弱了。 “放心,等本王從日本回來,就安排的妥妥的!”老六自信滿滿道。 彩云遮日 第八一九章 出征 雖然老六信誓旦旦的說,要立即派艦隊前往日本沿海,對其展開報復,一副恨不得滅此朝食的架勢。 但兵者國之大事,何況還是大明第一次對藩國作戰,絕對不允許失敗。不然就不是立威,而是丟人現眼了。 這時候正是臺風盛行的季節,老六可不想重蹈元朝的覆轍,所以必須得等到臺風季過后,也就是十月份以后,才能出海作戰。 而且根據海政衙門情報司搜集到的最新情報,那日狗的懷良親王從七月份開始,就下達了動員令,要求九州土豪聽從征西將軍府的統一指揮,應戰大明的軍隊。 顯然,懷良那廝也知道,自己的刺殺行動很可能以失敗告終,早就在做準備了。加之海面上無處不在的倭寇,想要進行突襲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當時跟朱老板吹牛是一回事,真正要干的時候,是一點也急不得。經過討論,老六最終決定將作戰時間定于冬季。 但戰爭機器已經立即啟動,必須要做好充分細致的戰前準備,參戰戰艦要檢修,彈藥軍需糧草等物資要備齊、參戰人員要集結到位,做好戰前培訓…… 還要調查目標海域的水文狀況,氣候條件,收集敵方的最新情報,這些都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行。 而且還要下最后通牒……這不是剿匪,可以搞偷襲,這是天朝上國對番邦下國的懲戒之戰,必須要師出有名,堂堂正正,讓對方輸的心服口服,才能達到效果。 所以大明一早,就向日本派去使節,當著南朝長慶天皇的面,把他們罵了個狗血噴頭。 大明的官員甭管在窩里怎么茍,一走出國門,一個個都剛得不得了。那種‘爾乃蠻夷,吾乃天朝上使’的優越感,貫穿了整個明朝。正是開國時的這些猛男定下的調子。 那位奉命出使的禮部郎中趙秩,從東漢時日本遣使中國請求冊封,被劉秀冊封為倭奴國開始,歷數日本歷朝歷代皆遣使稱臣,像兒子對父親一樣恭順天朝。 天朝也像父親對兒子一樣慷慨賜予,將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傳授給日本,才使其走出了蠻荒,沐猴而冠,像模像樣起來。 可是到了你們這一代,數典忘祖,忘恩負義,非但不思報孝,反而不斷派出倭寇,劫掠sao擾大明沿海,還殺害扣留皇帝派去的使者。 后來你們遣使謝罪解釋,皇上慈悲,愿意再給你們一次機會。誰知你們卻居然不思悔改,變本加厲,又派出刺客參與我國政變,妄圖謀害皇上,真是反復無常,兇惡至極,雖禽獸也無法比擬! 然后就是長達一刻鐘的極致嘴臭時間。什么知道為什么光武帝叫你們倭奴國嗎?因為你們腿短個矮,漢書記載‘樂浪海上有矮人來朝’,故曰‘倭’。 一千多年過去了,你們還是這么矮小猥瑣,居然還夜郎自大,敢妄稱天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何不以溺自照?看看自己配不配?配幾把! 最后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將罪魁禍首懷良綁送大明,交由天朝皇帝處置;二是天皇去僭號,親至大明向皇帝請罪;三是割地賠款,年輸歲幣一千萬貫,將懷良的封地全部割讓給大明作為賠償…… 最后的最后,趙秩以朱老板御筆親題的扇面相贈曰:“吾皇從那如瑤和尚手中得一倭扇,便在扇面上題詩贈與國王,令爾好自為之?!?/br> 日本君臣雖然已經被氣歪了鼻子,聞言還是十分好奇。長慶命人接過來展開一看,只是一柄破損的倭扇,上頭有如瑤和尚的題款,還有斑斑血跡,顯然是他指揮作戰時所用的。 長慶翻過扇面來,只見上頭還銀鉤鐵畫的題著一首《倭扇行》,節曰: ‘……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發斑衣以為便?!?/br> ‘……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干天憲。今知一揮掌握中,異日倭奴必此變?!?/br> “八嘎呀路!”長慶氣的將那扇子摔在地上,刮得發青的腦門上青筋突突直跳。 一旁的征西將軍懷良,撿起來一看,也氣的哇哇直叫,拔出刀來就要砍殺明使。 趙秩端坐在褥墊上,夷然不懼。 眼看著刀要砍下來,只聽當啷一聲被關白二條教賴揮刀架住了,然后兩人用蛙語嘰里呱啦一番,懷良丟下刀憤憤而去。 然后趙秩就被請下去休息。數日后再次被長慶召見,告訴他事情太棘手,自己需要時間考慮。 趙秩告訴他,限期年底之前,必須要帶著懷良到南京請罪,否則新年一過,天朝即刻興師,到那時就不是請罪那么簡單了,而是要滅國的。 說完趙秩便拒絕了挽留,徑直離開日本,返回了大明。 …… 不過老六也好,朱老板也罷,都沒有對日本能乖乖投降抱任何希望。因為過去這些年的接觸,已經證明倭奴就是一幫反復無常、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狡詐小人。 而且老六知道,日本南朝的政體與北朝相仿,都是將軍話事,天皇只是擺設。南朝真正說了算的,就是征西將軍懷良,他怎么可能自己把自己交出來? 沒像之前那樣把明使砍了,還禮送出境,就很讓人驚奇了好嗎?這證明懷良乃至南朝的處境真的很堪憂了,所以才盡量避免,進一步激怒大明…… 果不其然,一直到除夕,也沒有任何一艘日本官船駛抵大明。而這時,龐大的征倭艦隊已經備戰完畢,整裝待發了。 洪武十四年的新年一過,朱元璋便派遣太師李善長、太保李文忠分祭天地,告知自己出兵日本的正當性,請求天地保佑,并親自主持了誓師大典,授予老六征倭大將軍印劍,命其率軍出征! 并以南安侯俞通源為左副將軍,定遠侯王弼為右副將軍,舟山伯廖定國、武昌伯胡帛、南昌伯胡泉、俞通江等為副將隨軍出征。 然后朱元璋率百官至龍江關為征倭艦隊送行,只見寬闊的江面上桅檣如林、白帆如云,密密匝匝停泊了大小戰船兩百余艘。 這其中一半戰艦屬于市舶艦隊,另一半則來自備倭水師。經過這么些年的磨合調整,兩支艦隊的官兵戰艦互調頻繁,已經不分彼此了。 三萬官兵整齊在甲板上列隊,向岸上的洪武皇帝致以最高的敬意。朱元璋自鄱陽湖水戰后,再也沒有見過這么龐大的艦隊了,也是熱血澎湃,高聲祝將士們凱旋而歸,當即宣布艦隊出動! “遵命!”一身金甲,腰懸天子劍,威武雄壯的海王殿下,抱拳應聲,然后轉身暴喝道:“啟航!” 隆隆的鼓聲中,將士們山呼萬歲,然后紛紛拔錨揚帆,熟練的cao縱著戰艦,拍成兩列縱隊,順江而下,直入東海! 第八二零章 第一站 那高聳如城墻的巨大戰艦,一艘艘緩緩駛過江面,令沿途的船只相形見絀。 沿岸的百姓也紛紛到江邊,爭相一睹這些征倭巨艦的風采,那種上國驕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紛紛設香案為艦隊禱告,祝福他們平安凱旋。 不止是南京鎮江這些朱老板起家地區,到了長江下游,常州蘇州南通的百姓更是熱情無比,他們紛紛駕著小舟靠近艦隊,用竹竿挑著一籃籃燒雞、臘rou、燒酒、紅糖之類的勞軍物資,送給甲板上的官兵。 在跟朝廷關系緊張的江南地區,這樣的景象可是不多見的。老百姓對朱老板滿腹怨言,不扔臭雞蛋就不錯了,還給你勞軍? 但這回不一樣。整整半年的備戰時間,江南百姓早就知道,這回是他們楚王殿下帶著王師去打倭寇,給他們報仇的。 從元朝開始,江南百姓就深受倭患之苦,但元朝經過兩次伐日失敗,損失慘重,終元一朝再也興不起攻打日本的念頭。而且元朝迅速腐敗,哪管漢人的死活?坐視倭寇燒殺搶掠,根本無動于衷。 到了本朝,情況才得到好轉。有大明軍隊的保護,江南百姓才過上了安生日子。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明軍采取近海防御策略,防守再嚴密,還是時不時會被倭寇鉆到空子干上一票。 所以江南官民對攻打日本、永絕倭患的呼聲向來不絕于耳,可大臣也一直以元朝的教訓為理由,勸阻洪武皇帝攻日。江南百姓一直等到洪武十四年,才終于等到了這一天,爆發出的熱情可想而知。 對那位已經多年未見的楚王殿下更是充滿了厚望,江邊上到處是祝殿下凱旋的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