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景嫻自入了啟祥宮請了安后,就一直立在一邊充當布景板,上一世她是做得多說得多,卻越做越錯,越說越錯,經歷了足夠的凄涼下場當做教訓之后,終于也無師自通的學會了多聽多看,然后銘記于心。 剛才皇后和熹妃二人的話,聽起來似是平常,卻處處帶著機鋒,二世為人的她要是連這個都聽不出來,別說執掌后宮,就是想圖個安樂死都難,熹妃那一閃而逝的不甘,和皇后的頗具深意,早就在她腦中回轉了好幾次,就差逐字逐句的琢磨了。 所以,當殿中目光再轉回到她的時候,雖然對熹妃沒有一絲好感,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反感,卻也沒忘記上頭還有皇后在瞧著,加上想到自己根基未穩,即便不用刻意討好這位未來的皇額娘,也總不能在她與弘歷二人母子感情頗深的時候,讓她對自己生出什么不好的看法,從而影響到弘歷,再波及到自己。 是以,看著熹妃套在自己手上的這色澤通透的手釧,景嫻不免做出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飛快看了熹妃一眼,又連忙垂下頭,承蒙娘娘青眼,奴才銘感五內。 走完過場,熹妃也知道這姑侄兩人要關起門來說私房話了,象征性的贊了景嫻幾句,看著她全寫在臉上的欣喜,心中對于再來一個出身高貴的兒媳婦的壓力卻稍稍減輕了點,隨后便有眼色的告退了。 隨著熹妃離去,景嫻身上外露的情緒不由得一收,又變回了剛進來時的大方模樣。 皇后自然沒有錯過景嫻的這一轉變,瞇著眼睛上下仔細一打量,年齡不大氣質卻沉穩,配著那仿似從骨子里透出來的莊重大氣,乍然間,竟是覺得比起弘歷的嫡福晉富察氏,也不差半分。 皇后很滿意,娘家后輩里有拿得出手的苗子,當然滿意,身子剛好,又穿著這么高的花盆底,站了這么會子,怕是早就累極了罷。指了指方才熹妃坐過的位子,坐下說話吧。 身子都盡好了? 都做過皇后,都做過上位者,關于談話里的學問,怎么不著痕跡的表達親近,怎么釋放善意,那都是手到拈來,相對的,對于怎樣應對得體,怎樣說話能讓上位者覺著舒心,景嫻也是門清兒沒見過豬跑,也總見過豬走路! 上一世對于乾隆,那是擺錯了心態,錯將君當成夫,才沒得個好下場?,F在擺正了來拜山頭的心態,應對起來,自然是極為上道,景嫻這會兒過來就是來謝恩的。說著便起身一拜,若不是多虧娘娘照拂,景嫻哪能好得如此之快?這些日子,累得娘娘費心了。 奴才和景嫻都是自稱,但內里卻有著天壤地別奴才,那是皇家的奴才,是皇上的奴才,是愛新覺羅的奴才,不獨獨是她皇后的;而景嫻,便是烏拉那拉景嫻,是與皇后一樣的烏拉那拉家族。 孰親孰疏,有耳朵的都聽得明白,更別說比起上一世臨了被棄被廢被軟禁的景嫻,顯然更懂得為后之道的雍正皇后,輕嗔一聲,你這孩子就是心思重,你既是我侄女兒,遭了事兒,我還能袖手旁觀,任由你去? 景嫻深知上位者的馭下之道,要讓其看到自己的可取之處,卻也不能事事表現得太過聰明,讓人覺得不好拿捏,而比起這些為重要的,那就是要知恩,您覺著在情理之中,景嫻卻不能當是理所當然 皇后聽得心里熨帖,她今日能成為一國之母,多得家族緣由。 世家大族往往是花心思培養孩子,投之以木瓜,等到孩子出息了,自然會報之以瓊玖。她命定無子,注定是出不了有烏拉那拉血脈的皇帝,自然就跟著將目光投注于下一任儲君,若是個爭氣的,自己扶她一扶,家族能繼續興旺下去,她也算是無愧于家族。 心思念轉之間,皇后便已經做下了決定,你呀,我知道是向來重規矩的,咱們烏拉那拉家的家教我也是放心的,平日里這樣倒是好,不容易輕易給人拿了錯。招手讓景嫻近前來,只是在姑爸爸這里,都是自己個兒人,大可不必要這么端著提著的,你自己累,旁人瞧著也費勁。 景嫻心知這是皇后在提點自己弘歷出生的時候,正是皇后獨子弘暉殤了沒多久,為了寬解她心中的郁悶,雍正也曾將弘歷養于她身邊一段時間,是以,弘歷對這位嫡母還是十分親近的,反之,其對于弘歷也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景嫻臉一紅,囁囁道:姑爸爸 很上道! 皇后心里暗贊一聲,拍了拍景嫻的手背,笑意也真心了許多,這就是了,年紀輕輕的姑娘家總要有點子朝氣,要是一舉一動都跟刻出來似的,不就失了靈氣了? 雍正嚴肅,熹妃投其所好,也十分重規矩,長于這樣的環境,弘歷雖注重體統顏面,內里卻多少有些渴望,不似這樣一板一眼的平常人家的相處氛圍。所以如若自己人前人后都是這樣一幅規規矩矩的樣子,是絕對討不到他喜歡的。 想著自己的過往經歷,景嫻心里冷笑一聲,自己可不就是這么個不討喜的么?不過看著上一世從未對自己說過這些的皇后,呵,一切都已經不一樣了! -------------------------------------------- 從啟祥宮出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大半日時光,握著皇后賞的據說是她大婚時候,圣祖爺親賜的暖玉,景嫻只覺得心中的郁氣一掃而空,連莊嚴肅穆的紫禁宮殿在她眼里都顯得格外順眼。緩步從啟祥宮回鐘粹宮,經過乾西二所的時候,景嫻更是好心情的揚了揚起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