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九章 入堂
“歸位!”等上完香,坐堂大爺再次高喝,眾人起身。 “山主在位!”坐堂喊道。 司徒老先生頜首致意,走到山主之位坐了下來。 “坐堂,陪堂,執堂,管堂……” 隨著坐堂大爺的聲音,各排頭目各歸各位。 “各堂各執其位,務必慎重,若有差池,務請指正……” 這是早期的洪門入門規距之一,意指各當家若知入門新人底細有差,需當場指出。 雖然早就脫離了密秘結社的性質,但老規距還是留了下來。 眾當家落座,下來便是各位客卿和觀禮的來賓。 “來賓上坐!” 來賓坐在后排,方不為看的不是很清楚,但聽起身的動作,應該有八到十人。 坐堂并未介紹客卿和來賓身份,只是說了幾句若禮數不周,敬請指正的客氣話。 然后又傳新人。 今日擺的是大香堂,禮法森嚴,出不得一點差錯,所有新人在前一天都被傳來總堂排練過,對接下來的程序了然于無。 三十多位新人自覺排成縱列,挨個入門。 門內門外各有兩個赤著上身的大漢,各執一把寒光閃閃鬼頭刀,交叉在頭頂,每個入門的新人都要從這兩刀底下鉆過。 這四把刀又稱夾道,執刀的全是會中武職子弟,大都是門內負責辯查jian細的黑旗五爺和花冠六爺的副手擔任,而且身手不低。 擺這個陣勢,一是試底細,二是試膽色,若是見了刀光都怕,哪里敢跟著造反? 掃地出門都是輕的,說不定會被當成jian細綁起來。 “來者通名!”四個大漢齊聲暴吼。 吼聲如同驚雷,震的人耳朵嗡嗡做響。 站在十幾位之后的方不為訝異的抬起了頭,看了看四個大漢。 沒想到真有幾分功底? 八成是練過內家拳的。 在這種狹小的空間里,普通人根本喊不出音浪滾滾的暴音。 排第一的便是張永和提到過的那位洋行的老板,看起來膽色很足,而且提前也交待過,并未被這一聲暴吼嚇住,鎮定自若的回道:“潮州楊子期!” 楊子期報的是祖籍。 “可知此地為何處?”大漢問道。 “洪門要地!”新弟子回道。 “入了此門,需心存敬意,若有不恭,軍法處置……”大漢吼嚇了幾句,楊子期一一點頭應允。 循例盤問完之后,大漢又交待了幾句,才舉高了刀架,放楊子期進了堂門。 楊子期剛踏進了門檻,門內的兩把刀又往下一壓,把他攔了下來。 “為何而來?”問這句話的是坐堂。 “來拜洪門!”楊子期回道。 “為何而拜!” “驅除列強,復我中華!” 民國之前,這句話本是“反清復明,驅除韃虜!” “以何為證?”坐堂又問。 揚子期抱了抱拳:“久聞洪門兄弟,明月高照,義氣千秋,好比當初桃園結義,同生死,舉義兵,除暴安良,誓破敵寇,振我中華……” 這是安良堂的入門詩,都是提前背好的。 方不為依稀記得,香港電影《黑社會》當中就有類似的情節,但背的不是這首詩,好像是:俺乃明朝輔賀大先鋒,修路架橋第一功…… 比這個好記多了! 楊子期背完詩,門內的兩個大漢才將雙刀架高了一些,將他放了進去。 坐堂往前一指,楊子期抱了抱拳,跪在了供臺之前。 包括龍頭在內,所有人全坐在供臺兩側,側對供臺,所以新人跪的是先賢和列祖,而不是龍頭和各位大爺。 洪門和青幫有很大的不同。 青幫入門,先要拜師,入門弟子全有輩份,晚輩弟子要叫輩份高的前輩師叔,師伯,更或是師祖。 但洪門不一樣,入門之后,皆循劉關張,梁山及瓦崗寨,弟子之間全以兄弟相稱,無輩份大小。 只以排行來區分地位的高下。 在洪門建立之初便有明義:龍頭不大,嘍啰不小。 意思是只要入了洪門,不論職級,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所以既便是新入門弟子,也不跪拜山主,只跪先賢。 剩下的三十多人都是類似的程序,光是入堂門,就耗去了近兩個小時。 等三十多人全入了門,跪到了供臺之下,坐堂才喝問道:“諸位欲拜哪座山?” 洪門內每座堂口,都有專屬的山名,堂名,水名,香名,坐堂問的便是這些。 除此之外,堂內還有內外口號,正堂詩等等,繁復無比。 方不為有印像,國父入了洪門致公堂之后,也欲仿照司徒老先生一般,另開山門,另僻堂口。 他當時創立的山頭名為“大陸山”,堂名“興中堂”,燒的是“革命香”。 但他名望夠了,威信卻不足,響應者寥寥無幾,最終山門還是沒有立起來。 比較有名的天地會的陳近南,立的是“精忠山”,堂名“紅花堂”,燒的是仁義香。 還有鄭成功,在臺彎立的是“金臺山,”堂名“遠明堂”,意為遠處的大明義士。 另外還有黑旗軍的劉永福,山名錦華山,堂名仁義堂,燒的是萬福香。 坐堂話音剛落,三十多號人齊聲應道:“成仁山!” 意為殺身成仁,出自《衛靈公》! 海外洪門有五山,分別為仁義禮智信,按照海外洪門間不成文的規定,各階層拜的山頭是不一樣的。 仁、義二山,多為工商政士之流的上流人物,禮智信三山,則為販夫走卒,腳夫苦力。 致公堂拜的是忠義山,和安良堂同屬仁、義二山,堂中成員多為商政之流,所以在抗戰期間才會籌到巨額軍費,后來兩堂合并,組建黨派執政,皆是因為在民國期間,這兩堂就是海外勢力最大,影響力最為深厚的華僑組織。 “入的哪座堂?”坐堂又問道。 “安良堂!” 意為除暴安良之意。 “趟的什么水?” “四海之水!” 意思是安良堂在海外,二則取自四海之內皆兄弟之意。 “燒的什么香?” “結義香!” “內令?” “義結桃園!” “外令?” “英雄克敵!” “何以正名?” “成仁山上一把香,安良威名四海揚,天下英雄齊結義,九洲華夏定家邦!” 這便是安良堂的正堂詩,內含山名,堂名,水名,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