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排兵布陣(52)
尚濟民的黑色奧迪象鐘擺一樣準確:7點10分進院,車門正對樓門停好,他下車進門上樓。隨后車子略向前一停,正對著一棵玉蘭樹。這是尚濟民專用的車位。 一般而言,一看他的車在這個車位,他人也應該會在辦公室。 他進門前,服務員已經把屋內完全擦拭、整理好,連茶水也已經泡好,杯蓋兒斜放在杯口,正冒著熱氣兒,而且彌漫著一絲太平猴魁鮮葉的清香。尚濟民是安徽人,他只喝猴魁茶。倒不一定是什么講究,主要是喝多了,習慣了。另外老家的人也不斷給他送過來。 機關的招待用茶是六安瓜片,也是安徽的,但與尚濟民無關,這是他的前任確定的。前任雖然早走了,但他定的不少事情卻依然在執行。例如這茶葉。 在沙發椅上坐好,先把包隨手放在右手小柜子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就看見桌上放著幾個文件,一個白頭文件在最上頭,題目是: “硯光瓦影--陶硯瓦作品評析會在京舉行”。 來源:人民網 標題右上方靠邊寫有三行字: 濟民同志:在您的關懷下,活動很成功?,F將人民網刊發的新聞稿呈上請閱示。陶硯瓦11月8日 尚濟民只看了前面幾句,后面用眼光一掃,就拿筆在陶字上方寫下:“很好”兩字,緊接著還給了個驚嘆號,又劃一條形似走之的線直達自己名字上,尾巴上帶個沒封口的小圈兒。 還有幾個件兒,他一一閱批,有的只是畫個圈兒,有的批上一句半句。 現在他看到的文件都是頭天晚上他走后,由夜間值班室收到送來的。也有的沒有經過值班室,直接交給秘書或者服務員,一早放他桌子上。 尚濟民已經感到了壓力。壓力主要是國學館的建設。 通過這段時間的征詢訪問,基本上北京的、外地的稍微有點頭臉的專家學者,都有意見發表。各方面的意見都由籌建辦內容組分別整理出來,按界別、按時間順序,報過來十幾件。他翻看了好多次,雖然絕大多數贊成擁護,積極提出建設性意見,但也有旁敲側擊,也有質疑或者帶有顛覆性的看法。 比如有個作家在座談時開口就講:一個政府機構要搞國學研究和交流,我一聽就感覺很奇怪,搞這個的人是瘋了還是傻了?因為由政府來搞研究,古今中外迄無成功先例! 說這話時尚濟民就在場。事后他找幾個人了解這位仁兄的底細,都笑稱其是個有名的大炮,一貫特立獨行,無黨無派,見了當政的人都是稱“貴黨”,應該掀不起什么浪頭,不過是孤雁的幾聲鳴叫而已。他這才放了心。 尚濟民心里其實也是矛盾的:他既想充分聽取意見,包括反對的意見,因為你找他他講了,你心里就有了數,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你沒聽到反對意見不一定沒有反對意見,最讓你難受的是你不知道人家在反對你,結果一下子冒出來,打你個措手不及。但他心里又怕聽到反對意見,怕這個項目被否決,等于自己在即將退休時留下一個被后人談笑的話柄。畢竟這是一個全額由國家投資的文化項目,又是一個將對國家文化建設產生巨大和深遠影響的項目,況且是由他發起并承辦的,他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力。 令人擔憂的是,山東某地就剛剛遭遇這樣的尷尬。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來自山東省的政協委員提案《推進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打造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他們的本意當然是想通過提案,獲得支持,擴大影響,造出聲勢,把項目鉚死。 沒想到提案在山東團里一亮,就當即引起其他政協委員當場反對。兩天后,就有委員緊急寫出提案:《強烈呼吁國務院發改委組織專家再做科學論證》,百名全國政協委員在提案上簽名。 反對意見馬上被媒體廣泛傳播。項目所在市的市長是全國人大代表也在北京開會,竟老神在在地回應說:允許有爭論,但是標志城肯定要建。 這句話招來更為猛烈的反對聲浪。馬上有媒體注意到,十天前這個項目剛剛召開新聞發布會,以890萬元面向全球征集規劃創意,省委主要領導在發布會上宣讀了“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和“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顧問”名單。名單中有北京大學一位教授,教授立即發表聲明:有關人士曾經兩次帶著一個策劃文本找到我,希望我給他們做規劃,我當時謝絕了這項委托。我怎么可能答應做他們的顧問?他并公開宣稱:這是“拙劣的欺騙行徑”。 原來還說有69位院士簽名支持項目建設,南方某報記者就隨機聯絡了簽名發起的69位院士中的0余位,結果院士們竟然表示“根本不知道”、“一點印象都沒有”、“不記得”或“沒有參加過”,也有的干脆說簽名是假的,要告他們侵害名譽權。更由于院士簽名被曬到網上,有的字跡比較潦草,結果網上就把院士名字弄錯幾個,如將名字中的“釗”誤為“健”,“容”誤為“榮”,“葛”誤為“萬”等。院士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號稱都是“部級待遇”,飛機要坐頭等公務艙的,平時早被尊貴慣了,如今被你們胡亂整錯,簡直是不拿豆包當干糧袋嘛!不少院士更加怒不可遏。 據說這個項目運作了七八年,先后有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參與論證考察。有一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向黨中央呈遞了建議報告,中央領導也作了批示。省主要領導也積極推動,還為此項目特批了機構編制。當地領導說:“作為承建地,既是特殊的榮耀,又是特殊的歷史性機遇,我們肩負的責任重大、任務繁重,怎么重視都不過分?!?/br> 但是,北京兩會上的反對聲浪,再加上輿論的助推,還是使項目陷入上不得,下不得,推動無力、下馬無據的境地。 實際上,項目運作過程中,從政府到民間始終存在反對的聲音,但沒有引起重視,更沒預見到會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點。 尚濟民也聽到過一些傳聞,一是說山東搞“中華文化標志城”,明顯是小馬拉大車。你山東是孔孟之鄉,但你就代表中華了?各地都有想法;二是說投資00億,又說不夠還要更多億,是想讓中央政府出錢,實際是想用全國老百姓的錢,明顯被人質疑非議;另外,一般上項目都是先有規劃設計后再調動各種資源去推動,而這個項目還沒有建設規劃的具體方案,就先弄得風生水起,企圖靠造勢推動。而恰恰是造勢造出了反對之勢、質疑之勢、不可能再由國家出資之勢。 已陷入被動的山東只好給中辦、國辦發文請示,中共中央辦公廳也正式答復:“鑒于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項目目前還沒有做好前期論證,經與國務院辦公廳協商,暫不作處理。請省里做好該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工作,并與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委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后,再重新報送?!?/br> 于是再找國家發改委。 很快就收到了發改委的正式意見: 一是“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設和運營主體應由地方政府來承擔”。 好了,想讓國家出錢?不行! 二是“暫不在國家層面組建‘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指導委員會’”。 這條更厲害。因為這句話本來不應該由發改委講的,起碼他是可講可不講的??蔀槭裁淳陀〕砂准埡谧终街v了呢?尚濟民分析一定是有更高層的意思了,發改委才能堂而皇之出了文件。 聽說后來項目發起者和推動者表示:這個項目要拒絕一切急功近利的東西,也不應該成為一個簡單的旅游項目,可能會有三四百年才行,需要幾代人的積累。 既然如此,那就慢慢來吧。該城是一個宏偉的遠大目標,何時建成,我們和我們的兒子孫子都是看不到了。 尚濟民怕的就是這樣的結局。歷史賦予他一個建設國學館的使命,但歷史沒有賦予他更多時間。他必須確保項目成功,而且是在他手上成功。 機關工作分成兩大塊:一塊是日常運轉,一塊是做項目。 日常運轉,就是一個機關的例行公事,上行下達,完成本職任務和上級交待事項,完成下級報來需要答復、批準的事項。 做項目,就是按照職能任務,至少是上個年度提出來的具有階段性、時限性、可量化、可驗收的工作。 項目一般是一年、兩年的,也有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還有無期限延續的,叫做“經常性項目”。比如尚濟民前任就弄了個出國培訓項目,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每年組一個團,由機關人員和全國業務對口單位人員組成,出國進行業務培訓。國家外專局每年提供部分經費。 機關雖然年年有外訪任務,也盡量安排方方面面都有機會參加。但總是會有某個角落曬不到陽光,需要專門關照一下。地方同志更需要這個機會,經常有人私下里打電話,要求關照關照。所以這個項目很受歡迎,成為一個經常性項目。 建設國學館就屬于做項目,而且是一個大項目,一個前人從未做過、找不到任何可參照的項目。 在中國官場上,到了省部級,特別是主持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部門的一把手,中央的要求估計就是兩條:控制局勢、做出政績。 控制局勢,就是他主管、他負責的區域或者領域要穩定,要安全,不能出亂子。但誰敢保證不出一點亂子?煤礦瓦斯爆炸,百年一遇洪災,半夜地震,全無任何征兆。暴力恐怖,群體上訪,邪教鬧事,劇院失火,校車翻溝,飛機失事,省長、書記再盡職勤政,也難完全掌控。為此落馬的省部級主官,也并不鮮見。 當了大官,控制局勢也并不容易。他要依靠一堆人才行。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官再大也沒用。比如北方有個省長在鄉下曾被警察銬在暖氣管子上幾個小時,司機開車逃出去才叫人回來解了圍;南方有個省委書記就被拆遷失地農民挾持扣押,據說是經過化裝才“返”回省城??芍吖偈窒聸]他可依靠的人,也會和普通百姓一樣,經歷許多戲劇性場面。這年頭,早已不是你往臺上掰活,眾多百姓在臺下聽的年代了。老百姓現在什么都懂了,又上網,又看電視,又玩微信,又進城務工,又會維權,你懂得的他也懂得,你不懂得的他也懂得。弄不好你剛開口一講,老百姓早知道你下面要說什么,心里在想什么了。 常見一些官員,沒有教養、沒有學養、沒有修養,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本事不大,毛病不少,整天虛頭巴腦,一身匪氣,自鳴得意,終有一天栽倒,被人不齒。 做出政績,無非是經濟上發展、業務上出成果等等??勺鰢鴮W館這事,并非上面壓下來的工作,而是主動爭取來的;并非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事情,而是今年做可以,五年十年后做也可以的事;并非一個部門之直接業務范圍,而是與各行各業都有關聯之事??傊?,做這個項目,弄好了也是吃力不討好,更別說弄不好了。 尚濟民就開始琢磨身邊的人,無非是哪個可用,哪個不可用。而可用不可用的標準,首要考慮的既不是德,也不是才,而是忠誠度,而且首先是對他自己的忠誠度。 對一把手的忠誠度,也可以說成是一把手的信任?;蛘呋\統說是組織的信任。怎么說無所謂,反正內容、實質都一樣。 不是尚濟民這樣考慮,而是百分之一百一的一把手會這樣考慮。什么“德才兼備”、什么“知人善任”、什么“政治可靠”、什么“綜合素質”等等,潛臺詞只有一個,就是你對一把手的忠誠度。 這跟一把手的道德無關,只和一把手的職務有關。 誰若不信,無需再談。他或者沒做過一把手,或者在裝。 尚濟民把機關所有人都濾了一遍,又把外面推薦的若干人濾了一遍,大致有了初步的想法。 吃早飯的路上,他告訴秘書:通知下午三點開黨組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