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書迷正在閱讀:發現自己是古耽文的炮灰女配后(NP)、穿為黑化男二的炮灰meimei、穿到古代轉行經營內衣店(H)、草粉gl、陽炎、非理性分析戀愛(原名fiction cold)、(稻荷崎)無望愛人、穿越廢土世界卻覺醒了18禁系統(npH)、末日:異災之端(骨科NP)、床上熱床下冷,霸總臥室出逃記
《宋慈洗冤筆記4》作者:巫童【完結】 文案: 世界法醫鼻祖宋慈,生平為何不見史書記載?今天我們能了解宋慈,多虧宋慈摯友劉克莊。本書講述的正是宋慈和好友劉克莊攜手探案的生死友誼。 南宋開禧元年,時年二十歲的宋慈,正在太學讀書,卻無意中卷入一起案件。自小跟隨父親學習驗尸推案的宋慈,被責令限期破案。隨著走訪勘查的深入,他發現案件背后還有案件,冤情背后還有冤情,真相背后還有真相。所有線索最后都指向了多年前的一起案件,而這起舊案不僅埋藏著宋慈家族的秘密,還關系著國家的安危。 翻開本書,跟隨宋慈和劉克莊一起勘查現場,破奇案、洗冤情、尋真相。 內容簡介 太學岳祠案、西湖沉尸案、骷髏爬坡案等十多起案件;燒死、勒死、服毒、溺水等二十多種死法;驗傷、驗尸、驗骨等五十多項檢驗手段……跟隨世界法醫鼻祖宋慈回到南宋臨安,一起洗冤禁暴、追查真相。 書中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埋藏著重要線索;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可能是破案的關鍵一環;看似毫無干系的案件,最后才發現只是冰山一角。小說情節曲折,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反轉反轉再反轉,燒腦、刺激、過癮。不看到最后一頁,你永遠不知道真相! - 編輯推薦 跟隨世界法醫鼻祖宋慈破奇案、洗冤情、尋真相! ★古風懸疑推理神作 ★微信讀書超20萬人閱讀,9000多人點評,推薦值超90%,點評人中,每10個讀者就有9個推薦本書 ★火爆微博、小紅書、朋友圈、懸疑圈 ★《唐朝詭事錄》編劇、原著作者魏風華力薦 - 作者簡介 巫童,樂山人,畢業于四川大學法學院,曾任某電視臺法制欄目記者。自小對宋慈產生興趣,通讀《宋史》《洗冤集錄》《折獄龜鑒》《宋刑統校證》等近千萬字史料,又廣泛涉獵中醫、飲食、詩詞等領域,五年籌備,五年創作,七易其稿,只為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宋慈及其法治精神。 曾出版《暗殺1905》《魔術會》等系列小說,均由一線影視公司改編中。 引子 甲士前后護衛,夏震隨行在側,韓侂胄乘坐的轎子逐漸遠離了劉太丞家。 “當日你入宮面圣,舉薦宋慈查案,此事我未予追究?!焙煵即拐诘霓I廂之中,韓侂胄聲音低沉,“如今你在劉太丞家露面,公然替宋慈解圍,是越來越不把我這個叔公當回事了?!?/br> 韓絮也身在轎廂之中。她倚靠壁板,微低著頭,不久前在醫館里那副討人喜歡的乖巧模樣,此刻已是分毫不見。 原來當初何太驥死在岳祠后,韓侂胄的本意是讓時任浙西提點刑獄的元欽接手此案,然而韓絮聽說宋慈在岳祠當眾辨析案情的事后,入宮求見皇帝趙擴,極力言說宋慈公正無私,請求讓宋慈戴罪查案,自證清白。出于已故恭淑皇后的緣故,趙擴對韓絮甚為寵愛,破例答應了這一請求。韓侂胄在宮中多置眼線,很快獲知了此事,彼時的他不認為區區一個太學生能掀起什么風浪,又想著此案牽連楊家,讓宋慈出面查案也好,倘若出了什么岔子,一切罪責皆可推到宋慈這個外人身上,于是順水推舟,迎合上意,也出面保舉宋慈查案。 “叔公是要做大事的人,”韓絮開口了,聲音很輕,“何必非要與一個學子計較?” “你也知道我要做大事?!表n侂胄加重了語氣,“你雖為郡主,受圣上寵愛,可你不要忘了自己姓什么。當年若沒有我,你jiejie能當上皇后?你能做得了郡主?北伐當前,兒不懂事也就罷了,連你也來給我添亂?!?/br> “我從沒有添亂之意。宋慈對叔公多有得罪,但他為人耿介,品行端直,這么做只是為了查案。還有當年他娘親那起舊案,我也是有所耳聞……” 聽到韓絮言語間維護宋慈,還提及宋慈亡母的案子,韓侂胄的臉色越發難看,忽然喝道:“停轎!” 行進中的轎子一下子止住,停在了燈火如晝的大街上。 “你下去吧?!?/br> “叔公……” “下去!”韓侂胄眼睛一閉,似在極力克制心中怒火。 韓絮面若冰霜,點了點頭。她不再多言,掀起轎簾,自行下了轎子。 站在街邊,目睹韓侂胄的轎子在眾甲士的護衛下沿街遠去,韓絮不禁仰起頭來,凝望著漆黑無盡的夜空。當她再低下頭時,繁華的臨安街頭,被甲士分開的行人早已合流,恢復了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她在這份熱鬧中默然轉身,朝錦繡客舍的方向慢行而去。 就在韓絮往前行走時,其身后不遠處,兩個醉漢勾肩搭背,正晃晃悠悠地走在街邊。 “若是教我知曉,那日在……在侍郎橋上,是哪個渾蛋推我下河,看我不……不打他個半死!”左側的醉漢身量稍高,臉上長了不少麻子,看起來年紀尚輕,說起話來卻很是粗魯。 右側的醉漢個頭瘦小,生得獐頭鼠目,竟是曾因楊茁失蹤案入過獄的竊賊吳大六。吳大六看起來比左側醉漢年長了十多歲,笑道:“我說賈老弟,這都好些天了,你這口氣還沒消???” “如何消得了?”左側醉漢名叫賈福,惡狠狠地說道,“一提起這事,我便氣不打一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