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節
徐云摸了摸下巴,老老實實的道: “唔,也不算我提議吧……就是順口提了一嘴,具體的決定權還是首都那邊下達的?!?/br> “畢竟……九月十九臨近九月十八號,它本身的紀念意義還是不容忽視的嘛?!?/br> “從哪里跌倒,咱們就應該從哪里站起來——九月十八號就顯然是個很典型的時間,全國人民都記著呢?!?/br> 正如徐云所說。 在他穿越來的后世。 如果你提及一鴉,很多人可能只會想到1840年這個年份,至于具體的日期、后續的什么馬關金陵條約的簽訂時間,很多人不百度其實是記不得的。 但與一鴉不同。 只要你是個信息接受正常的華夏人,就絕對不會忘掉九月十八號這個節點。 它是華夏近代史上最為悲壯的屈辱日,那日之后東三省迅速淪陷,點燃了長達14年侵華戰爭的戰火。 從此錦繡河山步步淪陷,人民顛沛流離…… 這是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一道傷疤,是永遠無法忘卻的痛。 按照徐云原本的想法,核爆的時間可以直接選定九月十八號。 三十年前日寇叩開國門,三十年后我們用核爆來證明自己任然屹立不倒,這倒也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 后來徐云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九月十八號是華夏國殤,是國恥日,也是東北同胞的受難日。 如果核爆的日子與這一天重疊……那么多年后該怎么紀念這一天呢? 慶祝? 這顯然不合適。 不慶祝? 那這也太浪費原子彈爆炸的意義了——這可是華夏近代史關鍵的分割點! 于是想著想著,徐云腦海中又浮現出了他曾經聽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世界在今天毀滅,那我們就活到明天】 于是…… 徐云便想到了九月十九這個日子。 在三十年前的那個九月十八號。 日寇或許便是抱著“今天過后再無華夏”的想法,大步踏上了華夏東北的版圖,妄圖徹底毀滅華夏。 而徐云想讓他們看到的則是…… 三十年后的“明天”,整個華夏民族依舊還頑強的活著,所謂的毀滅更是癡心妄想! 原子彈高大的發射架就如同一根中指,遙遙的對霓虹發出某個親切的問候: 【就這】? 當然了。 徐云原本沒太指望首都方面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畢竟他的很多情感必須要有后世各種事件哦加持才能被人體會。 但沒想到組織上最終還是接納了他的意見,將核爆的時間確定在了明年的九月十九號。 破折號,原子的核爆時間。 至于氫彈能否研制成功……說實話,哪怕是徐云和首都也不知道。 因此首都這次給朱光亞的指示是原子彈研制必須全部穩妥落實人選,氫彈則在保證前者生產配置充足的情況下酌情進行任務分配。 “……” 隨后朱光亞環視了一圈現場,繼續對剛才站起來質疑的那位汪海說道: “汪海同志,現在你對組織上的安排了解了嗎?” 剛剛回過神沒多久的汪海聞言,立馬胸脯一挺: “了解了!朱主任,請你分配任務吧!” “我代表我們421組全體成員表態,不管多艱巨的生產任務都能保證完成!” 看著打了雞血似的汪海,朱光亞則笑著朝他搖了搖頭: “汪海同志,你的覺悟我很贊賞,不過氫彈研發這種事兒可不是嘴上說幾句就行了的?!?/br> “咱們基地里面的物資和設備就那么些,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原子彈生產小組需要的資源,然后再來討論氫彈部件生產的可能性,這個道理你應該能理解吧?” 汪海原本興奮的神色聞言霎時一僵,不過最終還是認同的點了點頭。 朱光亞的說法確實很現實。 如今221基地擁有的生產設備不多,其中一些精度很高的儀器甚至可能只有一兩臺。 這種情況下肯定要先統計原子彈生產小組需要的資源,然后再根據余下的設備來討論氫彈的生產了。 如果剩下的設備多,那么氫彈或許就有同步研發的機會。 但要是剩下的設備少,那么氫彈就只能先生產一些零部件,起爆時間也需要隨之推遲。 待汪海坐下后。 朱光亞便又走到了原先掛著原子彈構造圖邊上,小心翼翼的將構造圖收好,并且重新拉來了一塊黑板。 接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點火中子源的字樣,同時看向了王方定: “方定同志,老規矩,咱們還是從你這邊開始吧?!?/br> “你們研發小組需要多少人手以及哪些設備都先報上來,張郃同志會同步對設備庫進行錄入?!?/br> 朱光亞說完。 位于他左手邊一位綁著馬尾辮的中年女子也朝王方定點了點頭。 她便是朱光亞口中的張郃,一個和《三國演義》中某名將質檢器同名的女性,目前負責基地設備方面的調度。 王方定聞言也朝張郃點頭回了個禮,隨后便認真思考了起來: “人員的話倒是夠了……我們原本的9501項目組一共有快二十個人,剛好可以無縫對接中子源研發?!?/br> “哦對了,射線方面的專家倒是可以選派一位,這方面確實是我們小組的薄弱項?!?/br> “射線方面的專家嗎……” 朱光亞聞言摸了摸下巴: “方定同志,現在負責串列式加速器射線校準的劉子旭同志怎么樣?” 朱光亞所說的劉子旭今年36歲,津門畢業,師從華夏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剛復,專業和能力都符合王方定的要求。 王方定此前也和劉子旭打過交道,對于這位同志還算了解,于是便當即同意了朱光亞的安排: “沒問題?!?/br> 朱光亞在黑板上寫下了劉子旭的名字,繼續問道: “那么設備呢?” “設備啊……” 王方定在很短的時間里其實有少報些設備的想法,但考慮到原子彈的重要性,他還是決定不再“節儉”了: “朱主任,不瞞你說,我們組設備的缺口倒是蠻大的?!?/br> “首先是那臺氦質譜檢漏儀,這玩意兒雖然放在我們項目組的實驗室里,但實際上平時都是四個小組分著用的?!?/br> “如今要研發原子彈部件,這臺設備我們每天的使用時間最少要保證八個小時?!?/br> “另外鈾樣品靶也必須足量,否則我們沒法分析中子源的轟擊效果——一個月最少要20克?!?/br> “另外還有有一些抗輻射的液體藥品——雖然大家都已經寫下了絕命書,但能讓同志們多活兩年也好嘛?!?/br> 聽到王方定最后這句話。 徐云又忍不住看向了老郭,問道: “郭工,方定同志說的絕命書是什么東西?” 老郭轉頭看了他一眼,低聲解釋道: “提煉濃縮鈾不是有反射性和危險性嘛,所以涉及輻射、炸藥這些項目的同志都會提前征求他們的意見?!?/br> “如果不愿意承受這種風險組織就會委派他們去負責其他研究,如果愿意的話就要寫一封絕命書……說白了其實就是遺書吧?!?/br> “這種絕命書分成兩份,一份是給家里人的話,比如老婆孩子父母這些?!?/br> “另一份一般記著自己的經濟情況,一般隔三個月可以更新一次,上頭會記著某某同志借給過自己多少錢,或者自己借出去多少錢?!?/br> “六分廠爆轟實驗場的高曉同志你知道吧?魔都人,喜歡精打細算,信上連誰欠他幾根煙都記得清清楚楚呢?!?/br> 老郭的這番話說的很隨意,但徐云聽起來卻莫名有些不是滋味。 正如老郭所言。 核武器的研制過程充滿了危害性。 雖然在徐云的協助下爆轟試驗場那邊已經不用人力收集數據了,但濃縮鈾這個生產環節卻依舊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在原本歷史中。 504廠有不少職工因為長期缺乏足夠的條件而遭遇了輻射,雖然當時沒什么問題,但晚年身體卻出了各種毛病。 雖然國家對于這部分職工以及他們的后代都有補償,而且他們當初也都寫下過絕命書,但至少在徐云看來,這些都不足以彌補他們的付出。 甚至由于保密問題,其中有些人直到后世都無法被揭秘。 例如504廠有一位叫做喻秉誠的濃縮鈾提煉工程師,他和妻子因為沾染了放射物的緣故在兩年后就犧牲了。 后來喻秉誠的兒子給他生了個孫女,并且長期得到了撫優處的經濟補助,但因為喻秉誠的兒子還活著,喻秉誠的明面上又沒有從軍經歷,所以一家人愣是被從九十年代投訴到了新世紀。 直到10年221基地第七次檔案解密,喻秉誠的兒子和孫女才擺脫了【關系戶】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