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節
“兩個有效緩發中子份額進行聯立,則可以得到中子代時間和燃料需要的密度數……” “接著一部分中子會被燃料吸收發生輻射俘獲,衛東航同志他們的計算結果可以把這部分的相對幾率進行修正……” “假設每次引起裂變反應釋放的平均中子數為ν,而且有了一個中子被吸收后裂變的概率,那么我們給這兩個做乘積,就會得到燃料每吸收一個中子產生的裂變中子數為η=νσfσγ+σf=ν11+α……” 陸光達板書的速度很快,一眨眼就能寫下一大行字,但臺下大多數人都能跟得上他的思路。 同時與之前一樣。 由于沒有任何早期經驗的緣故,此番即便是陸光達親自出手,整個推導過程也出現了一些錯漏的地方。 不過好在現場的這些‘評審’各個能力超群,基本上在某個環節出現錯誤后十秒鐘內,便會有五六雙手同時舉了起來。 因此這些錯漏雖然偶爾存在,但都很快便被拔除了個干凈。 三個小時后。 在時間來到晚上十點半之際。 嘩—— 陸光達用最后半截粉筆頭在黑板上畫了個圈,同時看下了臺下: “好了,同志們,這就是我們最后構建出來的znd模型了?!?/br> “其中熱中子吸收截面σa=σf+σγ,有效增殖系數為ηfeppnl,常數源是……” 陸光達很快報出了七八個關鍵參數,迅速構建出了一個紙面的znd模型。 這個znd模型除了之前的數學計算之外,理論邏輯其實也很簡單: 陸光達他們先計算出了一個常數源方程,當k>1時這個方程沒有穩定解,當k=1時上述方程方程穩態解不唯一。 但k<1時,方程存在見漸近解。 同時在當初陸光達他們計算中子運輸方程的時候,理論組曾經得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中子的鏈式裂變反應裝置對吸收截面0.5%的變化響應是非常劇烈的。 在這個基礎上。 陸光達他們根據先驅核平衡濃度反推出了一個平衡方程,表達式為dc0dt=0=βνnfσfvn0-λc0。 若截面在t=0時刻發生0.5%的變化,那么在t=0.1s時,瞬發中子的增殖為[(1-β)k]1000。 在每一個增殖間隔l內,裂變產物在衰變時釋放λlc個緩發中子,緩發中子源在接下來的第一個增殖間隔內產生(1-β)kλlc,第二個間隔內產生[(1-β)k]2λlc緩發中子。 以此類推。 如果產生1000代瞬發中子增殖間隔內均存在一個緩發中子源,而且假設裂變碎片的濃度保持不變(c=c0),那么0.01s后中子的數目為: n(1000l)=[(1-β)k]mn0+λlc0[(1-β)k]m-1+λlc0[(1-β)k]m-2+……+λlc0(1-β)k+λlc0=[[(1-β)k]m+[1-βk(1-β)[1-k(1-β)]]+β1-k(1-β)]n0。 然后再引入爆轟方程,就可以得到znd模型了。 非常簡單,也非常好理解,有手就行。 而隨著znd模型的順利建立,剩下的便是…… 參數的引入與計算了。 當然了。 到了這一步,單純的人力肯定是不合適的……或者說不穩妥——畢竟事關重大嘛。 因此除了人力計算之外,計算機也是離不開的一個輔助項。 于是很快便有理論組的成員將這些關鍵數據和公式摘抄下來,前往地面送到了計算機中心進行同步推導——之前在太上項目成立的時候,104機已經被送到了基地。 如今計算機所的幾位專家都在地面上待命,隨時可以進行著參數的輸入與計算。 不過陸光達等人也沒有干坐著,而是繼續進行了筆算。 多一方計算就多了一個保障,到時候各方把結果一匯總對比就行了。 接著很快。 會議室內便響起了噼里啪啦的算盤聲。 “小珠進一,大珠退一……” “二上三去五……” “三百五十七乘四點九九,結果應該是……” 不同材質的算盤在不同力度的撥動下發出了不同頻率的聲音,在徐云耳中組成了一曲輕快動聽的樂章。 但很快,徐云便意識到了一個“真相”: 令他感覺動聽的并非是算盤的敲擊聲,而是在打算盤的這些……人。 大于、陸光達、王淦昌、程開甲……這些前輩用心血與忠誠演奏出的曲子,怎么可能不好聽呢? 驀然,徐云又想起了穿越前看到一個新聞: 某個國產手機品牌時隔三年,在海對面的層層封鎖下研制出了5g國產芯片。 這個新聞看似商業競爭,背后卻是國與國的博弈。 雖然徐云不知道那塊芯片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空里,必然有一群同樣不服輸的人夜夜頂著漫天星辰,在用信念與熱血開著新路。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卻又改變不了很多東西。 隨后徐云忽然想到了什么,悄悄推著輪椅來到了李覺助理周材的身邊: “周助理,你身上有帶……相機嗎?” “相機?” 李覺微微一怔,顯得對徐云的這番話有些意外,不過很快便點了點頭: “帶著呢,基地很多新聞都是我負責拍的照,徐顧問,怎么了嗎?” 徐云聞言轉頭指了指噼里啪啦敲算盤的計算室,說道: “周助理,能不能對著現場拍幾張照?——雖然咱們的項目如今依舊是絕密,但說不定過些年就會逐漸解密了呢?” “如果咱們現在拍些照片,到時候保不齊就是啥珍貴的歷史影像了?!?/br> “萬一到時候有人質疑什么……比如說咱們其實壓根就沒用多少算盤算數據,那到時候也有個證據作為反擊嘛?!?/br> 說這番話的時候,徐云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微妙情緒。 在他穿越來的后世。 所謂【兔子們原子彈項目中并沒有用多少算盤】的言論時??梢?,早先時候徐云還曾經回憶過這些事情。 徐云原以為自己已經習慣了這些言論,但沒想到的是…… 隨著一部叫做《奧本海默》的電影的上映,有關兔子們當年研發原子彈的熱度居然也被帶了起來。 其中有些是正面新聞,比如科普大于啊陸光達啊這些前輩的事跡,又或者介紹當時研制核武器的難度。 可還有一些就是所謂的“理中客”了: 網上突然多了很多強行“科普”兔子們當年有計算機的人,然后說什么【算盤只是一種宣傳手段,算盤計算的難度有xxxxx】…… 面對那些言論,徐云是真的有些無奈。 兔子們的104機在原子彈研究過程中的貢獻確實很大,他從未否定過這點。 但問題是104機的算力只有每秒五萬次,當時即便104機滿載也負擔不了原子彈的數據計算啊。 大于他們不是不知道算盤的效率肯定要比計算機低,更不是沒事想著找虐,而是當時的條件強迫他們必須要用算盤去輔助。 就像現在很多打工黨上班的時候不是擠地鐵就是騎小電驢,你去試問他們是恐高所以才不愿意坐直升機嗎? 答案顯而易見。 可現在那些人的邏輯,就相當于把注意力聚焦到了那些有能力坐直升機的人群身上。 然后說【2023的科技條件已經有一些直升機普及開來了,比如當時xx集團的xxx就是坐直升機上班的】…… 其實不僅僅兔子,當時徐云還在《奧本海默》這部劇的某視頻下方看到有人說海對面在研制核武器的時候就用上了算力每秒100萬的電腦…… 大概對于某些人來說,換著法子去否定強者的能力,會讓他有些快感吧。 因此為了堵那些人的嘴,徐云忽然冒出了一個念頭: 為啥不在這最關鍵的時候拍張照片呢? 要知道。 在徐云穿越來的2023年,221基地的照片資料雖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一個格式: 一片開闊的空地上后方停著一兩輛拖拉機或者其他什么設備,空地上站著三四個穿著襯衫的男男女女,男同志雙手別在身后,一只腳(一般是右腳)以類似“稍息”但要更隨意點的姿勢略微前伸,女同志則左右手交叉放在身前,臉上露著燦爛中帶著一絲拘謹的笑容…… 而除了這些“格式之外”,真正有關計算的影像就很少了。 目前除了原子城那邊展覽的11張相關照片之外,只有大概五六張通過不同渠道(比如說被拍攝者本人)流傳出來的照片。 這些資料少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保密級別高,而是因為當時的人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這些資料會這么珍貴——不夸張的說,基地落成之初很多人對于能不能搞出原子彈其實是沒多少底氣的…… 況且哪怕是以陸光達和大于的腦子,恐怕也都不會想到后世有人會拿算盤這玩意兒來做文章吧。 因此種種原因積累之下,兔子們對于計算過程的影像存留確實很少。 如今既然有這機會……徐云怎么能不把握呢? 周材雖然沒法理解徐云的內心所想,更無法知道數十年后的某些爭議,但他個人對于徐云的這個建議倒是不怎么反感。 畢竟單純從紀念意義上看,給現場拍幾張照也是沒啥問題的。 于是他很快朝徐云做了個稍等的手勢,來到李覺身邊與他低語了幾句。 只見李覺眉頭微微一掀,很快便點了點頭。 緊接著周材便回到徐云身邊,從座位邊上慢慢取出了一個小包: “徐顧問,廠長同意拍照了,你稍等下,我先調試調試我的寶貝?!?/br> 徐云對此自無異議。 隨后周材將這個小包放到了椅子上,拉開拉鏈,珍而重之的取出了一臺照相機。 這臺相機和后世的單反啥的截然不同,是個大概寬七厘米、高度接近十五厘米的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