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節
但能意識到第二個概念就很離譜了…… 要知道。 加速器產生的繆子其實有三種,也就是表面繆子,云繆子和衰變繆子。 表面繆子是停在靶表面附近的π介子衰變產生的,它的情況畢竟極端——這種粒子只有正電荷。 因為π負介子在衰變之前就會被捕獲,所以不會有帶有負電荷的表面繆子產生。 云繆子則產生于靶和第一級偏轉磁鐵之間,第三個的衰變繆子是π介子在飛行過程中產生的。 其中會出現極化的只有表面繆子和云繆子,它們的位置都在第一級偏轉磁鐵前,可這種認知應該要在1972年才會被物理學界正式認識到。 眼下趙忠堯居然提前十一年說出了這個理論,如何能不讓徐云驚訝? 驀然。 徐云的腦海中又想起了一件事。 如果自己沒記錯,當年趙忠堯似乎確實發表過一篇《the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alpha-particles and of the gamma-rays from the disiion of fluorine by protons》的論文,其中便提過繆子極化區間的事兒? 不過這篇論文發表在1950年,當時國內連靜電加速器都沒有呢,所以趙忠堯只能通過自己的經驗粗略推測繆子的極化區間應該在偏轉65.7°的磁鐵之前。 而第一級偏轉磁鐵……也就是繆子實際極化區間的偏轉角則是…… 51.4°! 如果從這個角度繼續思考下去…… 說不定在原本歷史中,兔子們有了那臺2.5mev的靜電加速器后,趙忠堯其實已經進一步算出了繆子實際極化區間的偏轉角? 這個猜測徐云不敢說百分百成立,因為趙忠堯自個兒從來沒說過這事兒,但至少在邏輯上徐云是想不出什么可以駁斥的理由的。 當年沒條件的時候都粗略推導出了一個區間,有條件以后趙忠堯能耐得住手不去實驗? 反正徐云個人認為這種概率很低。 可惜啊…… 由于當時的種種封鎖,趙忠堯……或者說國內很多理論的研究或者猜測,都沒法與國際科研圈進行交流——其實當時國際上很多科學家是很歡迎和兔子們交流的,因為錢五師老郭趙忠堯陸光達他們都是華夏人。 不過如今隨著四方貿易的達成,約翰牛和德國佬徐云說不準,但高盧和毛熊那邊應該是可以打開一個交流口子的。 想到這里。 徐云對接下來要踹歷史哪邊屁股的選擇,也有了答案。 當然了,踹的力度還要觀察一下——現場的討論還沒結束呢。 在趙忠堯否定了楊賀的猜測后,又有幾位專家開口了: “有沒有可能是內部相的問題?” “不太可能,你看,它們的量子數加起來都是0啊……” “那就是表面波的影響?老周,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你覺得呢?” “唔……也不可能,表面波應該要有形變量的,可就算是我們的這種精度還是找不出形變量……” 說道最后連老郭也冒出了興致,這個粒子物理的半桶水大佬也加入了討論中。 然后……就因為問的問題太離譜而被嫌棄了。 總而言之。 眾人討論了足足有半個小時,也依舊沒有找出一個合適的解釋。 不過即便如此,討論過程中這些大佬的部分認知仍舊大大出乎了徐云的預料,令他不停加重著準備踹屁股的力度。 但就在徐云準備開口之際,因為想不出解釋而有些安靜的現場中,忽然又有人開口了: “話說諸位……有沒有可能是末態粒子在強子之前還有一個形態,這個形態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種……唔,強子化的狀態,從而讓其具備了一種噴射的能量?” 唰—— 此言一出,包括徐云在內,所有人都扭頭看向了聲音的出處。 只見出聲之人臉型方正,下頜周圍略顯肥大,帶著一副框架很粗的棕色眼鏡,年齡大概40出頭。 此人徐云倒也認識,他便是朱洪元,也就是…… 未來的華夏院士,以及…… 層子理論的主要提出者! 眼見眾人朝自己看來,朱洪元不由再次說道: “諸位,這只是我的一個想法,畢竟強力會在微小的時間和距離間隔上變得微弱,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知識?!?/br> “而除了時間和距離之外,動量會不會也是一個誘因呢?” “如果這個誘因存在,那么假設……我是說假設啊,某個更小的微粒原本靜止在離子之內,但因為撞擊而具備了更強的動量?!?/br> “這種動量讓這個粒子變成有些畸形,和原本的自己都不一樣了?!?/br> “同時呢,但由于內部的某些東西……唔,就叫它規則吧,某些規則所限,這種微粒沒法獨自存在?!?/br> “于是它便釋放出了部分能量,分解出了另一個粒子,然后這些粒子和另一個能量更小的反性質粒子結合,于是就一個個合成了強子?” 朱洪元邊說邊比劃,加之沒有涉及數據計算,現場眾人很快理解了他的想法。 面對這個解釋。 現場有些人若有所思,看起來被激發了思路。 有些人則皺起了眉頭,明顯就是不認同這個看法。 還有一些人面無表情,猜不出內心所想。 但在所有人都沒注意到的邊緣,徐云的心跳卻已然直直竄到了每分鐘150以上! wtf? 這是要逆天???! 第628章 瞧瞧我們發現了什么?(下) 在半個多小時之前。 徐云還在為趙忠堯和蓋爾曼的彼此錯過而有些感慨呢,畢竟這二位其實是真挺對味的。 而且徐云對于蓋爾曼這人雖然不像對溫伯格那么喜歡,但也談不上厭惡——在眾多大佬中,蓋爾曼算是對華比較友善的一位了。 例如他經常來華開講座,而且是只談學術不談政治,也不貶低華夏的科學圈。 其余物理學家中來華次數比他多的不是沒有,但一來地位比不上他,二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華夏的外籍院士。 而很多所謂的外籍院士嘛…… 不說他們全都是為了錢吧。 至少除了r.克勞夫和戴維·格羅斯這兩位幾乎不索取還反而一直在給華夏捐款的外籍院士之外,其余的外籍院士基本上都是有所求的。 比如他們要么是高校之間維持關系的紐帶,要么就是自己和某些機構有什么合作,或者干脆就是掛名的吉祥物。 唯獨蓋爾曼既不是外籍院士也沒有在華產業,很多時候都是來華夏開個講座講些知識就走了——而且出場費還真不高。 例如12年他來華夏的那次,一場講座才收了5000美刀,比他在藤校講座還便宜。 因此徐云對蓋爾曼的看法歷來是中立偏友善,尤其是蓋爾曼去世之后,逝者光環讓徐云還額外多了幾分敬重。 但徐云沒想到的是。 如今看來,這個時間線的蓋爾曼蓋老爺子,估計是達不到原本時間線的高度了。 畢竟…… 朱洪元提出的這個概念,已經無限接近了夸克模型。 沒錯。 夸克模型——而且還是獨立于層子模型之外的一些概念。 眾所周知。 夸克和膠子之間的強力不僅會在微小的時間和距離間隔上變得微弱,還會因為能量和動量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變得微弱。 這兩種行為是漸近自由的兩個方面,后世的qcd中使用量子力學方程就可以從其中一個推導出另外一個。 而能量和動量罕見的巨大變化,則會導致一種驚人的現象出現,這個現象在徐云來的后世甚至被公認為超高能相互作用的一個主要特征。 那就是…… 噴注現象,英文名叫做jet。 不夸張的說。 噴注現象揭示了qcd的本質,以一種極其直觀、可見的形式展示了夸克、膠子和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 看過《走進不科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中子,是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構成的。 π介子,則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及其反粒子構成。 而質子呢,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的。 在某些高速撞擊中,夸克可能會脫離自己習以為常的環境,獲得了大量的能量和動量,然后離開質子。 然而孤立的夸克是無法持續存在的,因為所有的夸克都帶有“色荷”——可以理解為類似于電荷的一個物理量。 這種非零的色荷會干擾色膠子場的平衡,因此夸克會輻射出膠子,從而釋放能量和動量。 這些輻射出的膠子還會再次輻射出其他膠子,或是夸克和反夸克。 這樣一來。 初始的刺激最終會留下一連串夸克、反夸克和膠子,然后它們又會凝結成質子、中子和其他強子。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有點類似mama生出了女兒,女兒又生出了mama——這就是漸近自由帶來的混亂結構。 接著在這種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