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3節
“同時由于立體的結構,單鍵自然狀態應該是109.5度左右——因為要支撐構體嘛?!?/br> “所以我在想……既然這個立體結構可以穩定,那么如果我們把其他的雜質都去除掉會怎么樣?” “根據氣體擴散定律,化合物的分解速率越高,且產物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越小,其爆速就越高?!?/br> “所以如果咱們能把化合物雜質去除掉只剩下氮簇……那么這種炸藥的威力豈不是會更大一些?” 看著越說越意動的于永忠。 此時此刻,徐云的腦海中只有一排問號在起起伏伏: “??????” wdnmd哦! 老子聽到了啥? 把化合物的雜質去除掉只剩下氮簇? 這tmd也能想到? 合著你們姓于的都是怪物是吧? 眾所周知。 在徐云穿越來的2023年,cl20雖然號稱亞核炸藥,榮膺炸藥圈四代目的頭銜。 但在實驗室領域中,它卻并不是威力最大的一款炸藥。 在非應用領域。 號稱第五代炸藥的新物質主要有三種: 一是基鈮鈦鎂。 傳聞這種物質多看一眼就會爆炸,靠近一點就會融化,主要結構是鋁鈰浛。 二是金屬氫。 這玩意兒的原理是在超高壓下,氫原子緊密結合在一起產生金屬鍵,具有了金屬特征。 理論上它是室溫超導體,導電性能極好,也可做優質的火箭燃料。 2017年初。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宣布通過對氫氣施加495gpa的高壓,首次制得固態金屬氫。 但在同年的2月22日。 哈佛大學又宣稱由于cao作失誤,盛放金屬氫的金剛石容器發生了剛裂,這塊金屬氫樣本就離奇的消失了。 截止到2023年。 金屬氫依舊和某釣魚佬的馬甲似的,看起來好像很近,但實際上卻難覓其蹤。 而除了金屬氫之外,第三種威力更強的炸藥便是…… 全氮陰離子鹽。 早先提及過。 所謂炸藥。 靠的就是通過斷開不穩定化學鍵并形成穩定的鍵來釋放分子所儲存的勢能,進而對外做功。 而化學鍵鍵能如果細分,其實也就三類: 不穩定單鍵/雙鍵的100~400kj/mol、 穩定的雙鍵600~700 kj/mol、 以及氮氮三鍵942 kj/mol(n2)或碳氧三鍵1072 kj/mol(co)。 從量級上來說,其間的能量差別并不算大。 因此在cl20問世后。 想要獲得跨數量級的威力,單純通過化學能來解決是幾乎不可能的。 于是呢。 化工界便把目標投放到了高能量密度材料上。 而含能純氮物種,便是超高能量密度材料之一、 它包括氮簇(n4等)、高聚氮、純氮陰離子/陽離子(n3-/n5+/n5-)等等。 因其產物主要為氮氣,放能極高,且斷開不穩定n-n鍵僅需要自由基均裂過程,反應速率通常很快,因此綜合而言其做功功率也會很高。 當然了。 高密度和氧平衡較好的多唑類和氧雜唑類/呋咱類也具有極高的威力。 全氮陽離子鹽的實體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 當時海對面國的空軍研究實驗室推進科學與先進概念部鼓搗出了這玩意兒,但由于穩定性問題一直沒能脫產。 接著在2017年。 金陵理工大學合成了首個全氮陰離子鹽,它的爆炸威力是tnt的十倍以上,比cl20還要高上三到四倍。 只是之前出于低調角度考慮,徐云并沒有將全氮陰離子鹽的事兒說出來。 畢竟一個cl20別說原子彈了,后續的氫彈和中子彈都能推動的起。 既然cl20有用,就沒必要再提全氮陰離子鹽了。 結果沒想到…… 于永忠居然在環化反應以及電子雜化軌道概念還沒被正式提出的時候,靠著自己的預感就想到了這玩意兒? 這tmd也太離譜了…… 老天有眼,這次可不是徐云自己踹的歷史屁股…… 當然了。 想法歸想法。 全氮陰離子鹽在2023年都很難從實驗室脫產,更別說眼下這個時期了。 于永忠這個概念的價值,更多還是在于戰略領域。 就和氣象多普勒雷達給國內雷達研究開了個路一樣,全氮陰離子鹽同樣也指出了一個極具前景的方向。 想到這里。 徐云的心臟又忍不住快了幾分: 誠然。 考慮到時間和技術,自己幾乎沒什么可能在副本結束前見到全氮陰離子鹽。 但別忘了。 十多年之后,兔子們和某個白眼狼可是還會打一架呢…… 按照時間來算,到時候的兔子們應該不難掌握這玩意兒。 倘若真是如此,那樂子可就大了…… 第621章 千呼萬喚始到來! 地下室里。 就在徐云有些出神的同時。 一旁的老郭則有些好奇的看向了王原和高元明,頓了幾秒鐘,問道: “老王,老高,永忠同志的這個想法……你們覺得如何?” 王原和高元明聞言彼此對視了一眼,只見王原斟酌片刻,說道: “郭工,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氮簇化合物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br> “畢竟如今我們對于小分子物質的了解還是太淺薄了,物質的化學結構是一回事,合成就又是另一回事了?!?/br> “比如我們很早就知道了碳碳鍵的概念,但至多通過化學反應去引導碳碳鍵形成,完全做不到分子層面點對點的組合出碳碳鍵?!?/br> 聽到王原這番話。 回過神的徐云也下意識點了點頭。 活了兩百歲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近代科學界對化學結構的認知,最早可以追溯到1831年,也就是艾維琳出生的那一年。(這人誰啊,有點耳熟,咳咳……) 當時李比息發現了雷酸銀agonc,而且通過分析證明兩種化合物均含一個ag,n,c,o原子。 權威的大主教貝里采烏斯把這種現象定為“同分異構現象”,其中的分是分子式,構是結構,分子式相同而結構不同。 后來凱庫勒照葫蘆畫瓢的提出了甲烷型,這一類型說明碳碳之間也可自相成鍵,并進而推出乙烷的構造式。 接著1861年,毛熊那邊的布特列洛夫正式提出了化學結構的概念。 他認為分子不是原子的簡單堆積,而是通過復雜的化學結合力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的,這種原子的相互關系結合方式就是該化合物的化學結構。 在此理論的指導下。 他合成了叔丁醇、異丁烯、二甲基甲醇和某些糖類化合物、發現了異丁烯的聚合反應、研究了丁二烯的異構體、發現了互交異構現象、還提出了同位素的假設。 等到了如今這個時期,化學結構在理論方面已經有了很扎實的研究成果。 但另一方面。 由于儀器精度……直白點說就是工業水平的限制,化學界在技術應用上卻依舊浮于表層,空守寶山卻無法開采。 這就好比一個閱片無數的老司機,現實里卻是個連女朋友都沒有的苦逼啾啾啾。 你在小電影里看到了再多體位,空有一身理論在手,也沒法在現實上運用成功。 不過面對王原的這番話,于永忠卻再次搖了搖頭,給出了另一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