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節
這個一個近現代非常常見的技術,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前。 大概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東西方同時近乎出現了一種檢測手段: 布料商人會將一滴含有混合色素的溶液滴在一塊布或一片紙上,通過觀察溶液展開產生的同心圓環來分析染料與色素。 這種手段的本質,其實就是現代色譜學的基本原理。 接著在1903年。 毛熊植物學家tswett在華沙自然科學學會生物學會會議上,發表了題為“一種新型吸附現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應用”的論文。 論文提出了應用吸附原理分離植物色素的新方法,這一工作標志著現代色譜學的開始。 當時他將碳酸鈣裝入豎直的玻璃柱中,從頂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 接著進一步采用溶劑沖洗,使溶質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了明顯的色帶。 他通過這種方式公開展示了采用色譜法提純的棺物色素溶液,以及色譜圖顯示著彩色環帶的柱管。 tswett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色譜,管內填充物被稱之為固定相,沖洗劑被稱之為流動相。 1941年。 martin等采用水分飽和的硅膠為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為流動相,分離乙?;被岬墓ぷ魇欠峙渖V的首次應用——然后他們便提出了奠定色譜技術發展的色譜塔板理論。 如今20年過去。 色譜技術已經在液固色譜方向取得了相對成熟的成果,并且普及度很高,連隔壁的金姓鄰居都掌握了相關技術。 去年海對面的科學家還研制成功了細粒度高效填充色譜柱,大大提髙了液相色譜的分離能力。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 在某些愛國華僑的牽線搭橋下。 這款擁有細粒度高效填充色譜柱的分配色譜儀,在今年年初便被順利運回了國內。 什么? 你問牽線搭橋的對象是誰? 這還用問? 當然是兔子們的老熟人屈潤普同志……咳咳,屈潤普先生了。 總而言之。 有了這么一套設備協助,亞硝解液的色譜分離應該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隨后于永忠頓了頓,繼續說道: “至于第二步的醛胺縮合反應……如果我沒理解錯韓立同志的意思的話……” “這應該就是帶醛基的化合物與帶氨基的化合物,通過醛基與亞氨基縮合成希夫堿而進行共價交聯的過程吧?” 徐云很爽利的點了點頭。 化學基團這個概念被提出的時間很早很早,早到1837的時候便被李比希提和維勒出來了。 如今什么氨基、氰基、醛基之類的概念,已經是化學大學生的必修內容了。 以于永忠的能力,這么快理解徐云的意思倒也不足為奇。 當然了。 徐云的介紹也就到此為止了,更深入的肽鏈、交聯鍵以及膠原結構徐云并沒有多提。 畢竟這些概念現在還沒問世,解釋起來非常的復雜且沒意義——反正cl20的合成過程只要涉及到醛胺縮合就行。 而另一邊。 得到了徐云的肯定后,于永忠便拿起了紙和筆,繼續解釋起了自己的理解: “既然是共價交聯過程,那么醛胺縮合反應的機理理論上便可有兩種情況?!?/br> “一種是ch2c6h5[no+]n(no)ch2c6h5→nohn+chc6h5+h2o→c6h5h[no+]nno……” “另一種則是nchc6h5hn 2o4n+o→nochno+c6h5cho……” “上述形成的tadnsiw與硝化劑作用時,進行亞硝胺和叔乙酰胺的硝解反應,生成hniw亞硝胺的硝解機理與三級胺的硝解機理相類似……” “接著胺與醛、酮的脫水反應,首先生成一甲醇胺,然后在酸或堿催化下進一步脫水可以生成亞胺……” “但由于硝基胺含有兩個不同反應活性的氮,所以從反應方程來看,硝基胺與甲醛的反應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以硝基胺上的n1作為親核中心……” 看著洋洋灑灑在紙上寫著推導過程的于永忠,徐云的心中也忍不住冒出了一股感慨。 真不愧是兔子們在炸藥領域的頂尖大佬啊…… 自己只不過將制備工藝以及分子結構簡單的提點了一下,于永忠居然就能想到如此深入的層次。 要知道。 這年頭醛胺縮合反應,還是化學領域中一個戰爭迷霧很厚重的區域。 畢竟它涉及到了很多復雜的微觀反應,目前的理論和技術都遠未深及,整個概念被完全摸透還要好幾年呢。 例如說碳碳鍵,又例如α-氫結合等等…… 雖然徐云對于現場的諸多前輩都相當尊敬,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于永忠的能力確實要比王原等人高一些。 如今于永忠沒能成為某個課題組的負責人,很大部分原因還是在于他的年齡問題——如今他才滿27歲呢。 221基地內雖然沒有多少論資排輩的腌臜事兒,但大家潛意識里項目負責人的年齡都不能太小。 俗話說得好。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嘛,這種觀念在后世也很常見。 例如大家去醫院看醫生或者給孩子選老師,基本上很少人會去選年輕人——經驗和年齡在大多數時候確實是對等的。 所以一般來說。 除非是像徐云這種靠著一次次表現說服了所有人的少見個例,否則大多數人都很難在20多歲就直接成為某個項目的負責人——尤其是炸藥研制這種關鍵課題上。 不過以吳永忠的能力,出頭應該也都是遲早的事兒了。 想到這里。 徐云便將心緒又拉回了現實,準備等于永忠推導完畢后將cl20這話題收個話尾。 畢竟該說的信息他差不多都說完了,剩下的主要是王原于永忠他們研發組的任務,他也幫不上太多的忙。 從于永忠的推導過程來看,他應該要不了多久就能結束。 然而就在徐云等待之際。 做著紙面推導的于永忠忽然筆尖一頓,嘴里發出了一聲輕咦: “咦?” 此時觀察室內眾人的注意力都在于永忠身上,眼見他面露異色,老郭便忍不住問道: “永忠同志,出什么事了嗎?” “……” 于永忠沉默片刻,將鋼筆的末端抵在自己的下巴上,輕輕搖起了頭: “是出了點狀況,不過不是什么推導環節上的問題,只是我個人感覺有些地方好像有些奇怪……” 徐云頓時一怔。 奇怪? 這是啥意思? 不過徐云還來不及開口,于永忠便又重新抽出了一張紙,自顧自的寫了起來: “韓立同志,按照你的說法,cl20這種炸藥應該是標準的三維結構,對吧?” 徐云點了點頭。 這是他很早之前就提過的信息,也是cl20與前三代炸藥最本質的區別。 于永忠見狀又刷刷寫道: “三維結構,也就是它的結構式肯定不同于我們現有的四元環,應該是未被定義的五元環或者六元環?!?/br> “那么分子中的6個硝基相對于五元環和六元環可有不同的空間取向,晶格的堆積方式和單位晶胞內的分子數也不同,所以可能的晶型應該是……” “24種?!?/br> 唰—— 于永忠很快在算紙上寫下了幾個構型。 環化反應這個概念要在1973年才會被r.b.伍德沃德提出,但三元環和四元環的雛形在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只是目前化學界對于三元環和四元環的環了解相對有限,認知最深的物質便是環丙烷——而這玩意兒在環化結構中只能算是入門中的入門。 不過另一方面。 雖然對于三四元環的認知不深。 但這并不妨礙于永忠做出cl20是五元環甚至六元環結構的猜測。 這屬于邏輯性的問題——因為四元環是撐不起立體結構的。 就像曲率引擎使用的燃料必然不可能是煤一樣,只有五元環才可能支撐起立體的三維構型。 當然了。 上面這句話是以這個時代的認知說的。 如果按后世的知識體系來看,四元環并不都是平面結構——因為鍵角張力并不是唯一的張力來源。 例如環丁烷和環戊烷就不是平面結構,而是是信封式和半椅式構型,此處便不多贅述了。 視線再回歸現實。 “韓顧問,我有個可能有點天馬行空的想法……” 隨后于永忠將這張算紙推到了徐云面前,斟酌著對他說道: “韓顧問,你看,從結構式上來說,cl20顯然是一種高密度高氮含量的化合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