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節
那就是只要能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他們確實可以利用計算機來輔助演算數據。 目前核武器研發所占的104機算時為60%,剩下的則被二機部的其他項目共分使用。 也就是二機部的那臺104機每天有接近15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于核武器相關數據的計算。 104機的算力是每秒一萬次,五億組計算的時長就是五萬秒,換算一下就是13.9個小時左右。 與此同時。 目前核武器的研發還處于初期階段,部分數據相對沒有那么急迫,有些時候甚至還用不滿算時呢。 所以在爆轟試驗場的建設面前,讓104機騰出13.9個小時用來計算天氣,條件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當然了。 這件事的前提是…… 徐云真的能收集到十萬倍的數據。 眼見老郭把計算機都搬出來了,徐云心中便也有了底。 只見他深吸一口氣,組織了一番語言,對老郭問道: “郭同志,您應該知道,所謂氣象預測的實質,就是使用數學物理方程建模大氣狀態,并通過對方程求解得到未來的天氣狀態?!?/br> “只是復雜的參數化物理模型始終是不完備的,對物理過程的參數化,不可避免地會向數值預報引入系統誤差?!?/br> 老郭點了點頭。 眾所周知。 天氣預報發展至今,總共經過兩個階段。 也就是玄學階段和科學階段。 其中玄學階段常見的方式就是占卜。 一般先是阿巴阿巴的晃著龜甲,然后嘩啦一下撒到地上,由此來推導所謂的上天意志。 在一些蒙昧時期,這種儀式往往還會伴隨著祭祀、求雨之類的行為。 不過另一方面。 玄學階段倒也不是一無所用。 例如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主要指導農事生產和行軍打仗。 流傳至今的天氣諺語,也能反映早期人們對天氣預報的關注。 例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等等……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溫度計、濕度計、氣壓計被發明出來,以及流體動力學理論的發展后。 天氣預報逐漸開始向應用科學的方向進行了轉變。 不過真正促使近代天氣預報發展的原先,還要歸功于…… 戰爭。 沒錯。 戰爭。 參加過一戰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一戰時期。 英國和挪威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于是處在氣象絕對領軍地位的英國政府決定對挪威施加懲戒。 當時英國境內有27處觀測站,挪威僅有8處,27對8,優勢在我! 于是英國佬就a上去了,拒絕對挪威提供氣象資料。 不過挪威政府卻并沒有放棄。 他們從僅有的8處觀測站開始,從氣象監測、氣象人才、理論研究等方向發力,成就了隨后鼎鼎大名的…… 挪威學派。 沒錯。 挪威學派就是這么來的。 翻開現在的任何一本《天氣學原理》書籍,環流理論、氣旋結構、氣旋生命史、冷暖鋒、氣團等等均出自挪威學派。 同時也正是挪威學派的靈魂人物皮葉克尼斯,發明出了影響至今的數值天氣預報。 之后又經過了像羅斯貝、查理、馮諾依曼等一眾氣象大佬驚世駭俗的cao作。 1954年初。 第一次數值天氣預報才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出現。 而數值天氣預報呢。 就是給定初始和邊界條件,通過數值方法求解大氣運動方程組,從而由已知初始時刻的大氣狀態預報未來時刻的大氣狀態。 也就是假設有一個閉合的方程組,里面有各種氣象要素變量以及這些變量隨時間的變化(a/at)。 只要能夠測出或者計算出各種變量的值——例如氣溫,氣壓,大氣密度,風速等,就能夠計算出這些變量隨時間的變化。 也就能夠算出來下個時間點這些變量的值。 如此往復,就能做天氣預報了。 但因為a/at是微分,要想用差分代替微分,其積分步長不能太長——因為觀測大氣的數據有誤差。 一旦積分時間足夠長,就會導致這些誤差被無限放大,所做出的天氣預報也就不準確了。 這些內容非常簡單,也非常好理解。 因此很快。 老郭便了然的點了點頭,并且在紙上寫下了部份大氣波動方程。 眼見老郭能跟上自己的思路,徐云便又繼續說道: “郭工,您是個聰明人,所以想必您也已經猜到了一些情況?!?/br> “那就是想要把數據采集量翻十萬倍,單靠人工采集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使用某種設備?!?/br> 老郭點了點頭。 這其實也是部分領導反對詢問徐云的原因之一。 除去那種人數翻十萬倍的取巧類答案,想要完成這個步驟,必然需要一種全新儀器的配合。 指望徐云這么個海歸掌握這類技術,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隨后老郭猶豫片刻,試探著問道: “韓立同志,莫非你所說的設備,是指氣象衛星?” 大概在一年多前,海對面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的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 泰羅斯1號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了1135圈,運行時間78天,共拍攝了云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對氣象研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助力。 從那以后。 氣象衛星的概念便進入了各國視野內。 在老郭想來。 能夠大幅度增加數據獲取量的儀器,應該也只有氣象衛星了。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 徐云輕輕搖了搖頭,否定道: “當然不是,氣象衛星在大范圍網格上或許能起到不錯的信息輔助效果,但對于小范圍的氣象預測來說卻很困難?!?/br> “實際上,對于氣象系統來說,風速、濕度、壓力除了直接檢測方式外,還有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可以‘捕捉’到它們?!?/br> “另一種方式?捕捉?” 老郭下意識一呆,忍不住重復了一遍這兩個詞。 過了片刻。 轟—— 他的腦海中驟然劃過了一道閃電。 這道閃電令他頭皮發麻的同時,也忍不住猛然抬起頭,看向了徐云: “韓立同志,你你說的莫非是……” 徐云點了點頭,嘴角揚起了一絲笑意: “沒錯,多普勒效應?!?/br> …… 第530章 歷史:我要加速啦! “多普勒效應?” 聽到徐云嘴里冒出的這個詞。 老郭整個人頓時一愣。 作為曾經在國外留學多年的物理學家,老郭對于多普勒效應自然談不上陌生。 這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在1842年發現一種物理現象,說白了就一句話: 物體輻射的波長會因為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 例如當站在原地,一輛救護車迎面駛來的時候,聽到的聲音比原來高。 而車離去的時候聲音比原來低,這就是多普勒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