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節
熱搜的發布者是新h社,內容也非常簡單: 【接gwy辦公室今日訊,上月多位歷史學者共同提交的永陵定項委員會申請已通過審批,我國即將展開對明朝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陵寢永陵開展發掘工作……】 看著這條新聞,翁同不由摸了摸下巴。 作為整個項目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實際上不需要這條新聞告知,翁同便早就知道了很多未曾公布的秘密。 眼下令翁同有些意外的是…… 這份公告來的略有些快。 畢竟他從拿到許可書到現在,也就過了四五天的時間。 按照正常流程,此時項目還在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流程才對。 想要向社會面公示,最少也還要一周左右。 當然了。 這個念頭持續時間倒是不長,轉瞬即逝。 畢竟永陵位于燕京附近,流程上不用像其他項目那樣走省、市的流程,所以快點倒也不足為奇。 而在這條微博的下方,有一位用戶留了個言: 【聽說這次挖掘項目是金陵大學協作申請下來的,順帶一提,上一個參與帝王陵寢的高校叫做中科大,陵墓叫做定陵,笑】。 這條留言的發布者是個個人賬號,不過認證欄上則寫著某考古雜志的供稿人,看起來也是個業內人士。 難怪臺下的那位學生會問這個問題…… 隨后翁同頓了頓,組織了一下語言,對臺下的那位學生說道: “這位同學,如你所見,永陵的挖掘立項書已經過了審,金陵大學也確實是申請方之一?!?/br> “不過至于咱們學校是不是唯一的參與單位,參與的程度又有多深,這我就暫時沒法告訴你準確答案了?!?/br> 翁同說的也是實話。 新h社歷來是官方喉舌,它在這時候發表立項消息,就代表立項書要不了多久就會正式公布——說不定這時候就已經鋪在官網了。 而立項書一旦公布,金陵大學是申請方的事實自然也無法掩藏。 所以這時候遮遮掩掩,還不如爽快的承認。 反正又不是什么詳細的秘密。 至于后半句話嘛…… 金陵大學的參與程度他確實也不了解。 是整個考古系、半個考古系還是抽調個別人手,這都不是他所能決定的。 臺下的男生顯然也很清楚這點,因此他又換了個話題: “那么翁導,永陵大概什么時候可以正式開始挖掘呀?” “正式挖掘?” 聽到這個字眼,翁同臉色再次嚴峻了不少: “那恐怕要一段時間了,去年最后階段的幾堂課,我們上的就是考古挖掘的相關內容?!?/br> “所以大家應該都知道,從立項書過審到項目開始挖掘,普遍需要很長的耗時?!?/br> “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墓室結構探測,現如今的遙感技術只能測繪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大概樣貌?!?/br> “也就是某些坑位里有沒有積水、室內有沒有明顯的坍塌等等?!?/br> “至于風險類的問題——比如某個墓室預先存在結構缺陷,一旦開門結構就會失去支撐從而塌方這種情況,我們是很難預先得知的?!?/br> “室內結構探測不清楚,具體的施工方案就難以錘定,考慮到定陵的例子在前……說不定要個一兩年都有可能?!?/br> 翁同的這番話說完。 臺下再次響起了一陣議論聲,眾人看起來對這個時間跨度有些失落。 不過很快。 那位男生便又舉起了手,眼中露出了一絲好奇: “翁導,那么按您的說法,如果咱們能夠完整探測出墓室內部的情況,是不是就有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挖掘?” 翁同點了點頭,但很快又嘆息一聲,解釋道: “可以這樣說,在一項大型挖掘項目中,結構探測往往會占用70%甚至80%的耗時?!?/br> “比如甘肅qy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2107年立項,探測考察花了快四年時間——當然其中有那啥的原因,總之直到2021年才正式開始挖掘?!?/br> “挖掘正式開始后第六天,就有不少白色堆紋陶和朱砂彩繪陶出土了?!?/br> 說著翁同似乎也來了興致,拿起水杯抿了一口,又繼續說道: “還有離咱們金陵就八十多公里的鎮江,那地方大家都熟悉吧?我記得還有不少同學就是鎮江人?!?/br> “鎮江那兒有座五洲山,山上有座蘇頌墓,是給宋朝時一位叫蘇頌的宰相設立的?!?/br> “那座也是從19年就開始立項了,但因為探測技術有限,一直到現在都沒開展挖掘工作?!?/br> “墓室內部的結構探測,可以說是限制考古挖掘的一個壁壘級難題,蘇頌墓如此,永陵也是如此?!?/br> “倘若永陵的內部構造能夠清晰被探測出來,那么只要讓那些工程師掉一些頭發,兩個晚上不到或許就能得出相關方案了?!?/br> “算上論證、設備進場的時間,真要加急……或許十天就能搞定?!?/br> 眼見翁同談性大起,臺下又有一位女同學舉起了手: “翁導,既然如此,那么咱們國家有沒有可能短期內在探測方面取得突破,然后盡快讓永陵被開啟呢?” 翁同掃了眼對方,態度很堅決: “很遺憾,絕不可能,至少目前國內現有的遙感水平絕對達不到這種程度?!?/br> 女生還是有些不甘心,畢竟她今年就要畢業了: “翁導,真的一丁點兒可能都沒有嗎?” 翁同用以前更大的搖頭幅度擺明了自己的態度,思索片刻,忽然想到了什么: “這樣說吧,如果一年內遙感領域能夠取得這種技術的突破……” “前些天中科院的發布會上,劍橋大學不是有個老外把麥克斯韋實驗室的斧頭帶到了蓉城嗎?我當場就去把那柄斧頭吃掉!” 話音剛落。 翁同手上原本用來看微博的手機便傳來了一陣震動。 翁同定睛一看。 發現來人赫然是金陵大學考古系的系主任童懷軍。 于是翁同對臺下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走到角落,按下了通話鍵: “童主任?” “嗯,老翁,是我?!?/br> 電話對頭的童懷軍似乎有些忙碌,所以說起話來語速很快: “老翁,你盡快收拾一下行李,我們今晚出發去中科大?!?/br> “中科大?” 翁同微微一愣,腦海中下意識便浮現出了某個把自己女兒誘拐成公司員工的家伙的身影: “童主任,咱們去中科大干啥?” “學校這邊剛剛接到了中科大的傳真,對方表示掌握了一種全新探測技術,可以完整探測出埋藏在地下的物體的情況,想和咱們合作開發永陵!” 第483章 翁同的意外。 其實直到飛機落地的那一刻。 翁同整個人的精神依舊有些恍惚。 作為一名國內比較知名的考古學家,出差這種事兒對他來說可謂司空見慣,每年公務出行個七八次都很正常,有些時候甚至三天換四個城市都有可能。 但無論是此前的哪次出差,都沒有今天這般令他心情微妙。 畢竟…… 在接到金陵大學考古系系主任童懷軍的電話之前,他還在信誓旦旦的和學生們說著遙感探測絕不可能產生巨大進步呢…… 結果兩天之后,他就到了廬州地界兒,準備挑戰自我認知了。 可惜翁同并不認識和他經歷有些相似的黃雨婷,否則他倆應該多少都有點兒共同語言。 “噯,老翁?!?/br> 就在翁同有些神游物外之際,他身邊的童懷軍忽然開口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瑜婧她應該也在廬州讀研吧?” 聽到自己女兒的名字。 翁同這才回過神,輕輕嗯了一聲,說道: “沒錯,而且也是中科大,不過按照時間,她應該還要一個月……不,20天吧,還要20天才入校報道?!?/br> 童懷軍和翁同也算是相處了三十多年的老搭檔了,一眼就看出了翁同說話時的內心想法: “怎么,想女兒了?” 翁同點了點頭。 別看他朋友圈的很多內容都屏蔽了翁瑜婧,但實際上這父女倆的關系一直都不錯,和水火不容絲毫搭不上邊。 否則翁瑜婧也不會在和徐云聊天的時候,把翁同稱為‘老翁同志’了。 只是這些年來翁同逢年過節就會外出跑永陵的項目,在一些重要時刻確實冷落了家人,很多事情上缺少了儀式感。 所以一直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