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節
徐云又看了眼正在閉目養神的王老。 這波人情欠大了啊…… …… 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距離蓉城足足有四百多公里,其實蓉城方面原先是想給王老配一架小型專機來著的,但被王老主動拒絕了。 因此眾人最終還是坐著這輛別克gl8先上了成名高速,再沿著成雅高速一路直行。 六個多小時后,眾人終于抵達了……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基地距離西昌市區有65公里遠,作為國內三大衛星發射基地之一,西昌衛星基地的防衛可謂森嚴無比。 基地的四處都是荷槍實彈的戰士,基地內五步一哨三步一崗,周圍的樹林里還有越共似的狙擊點,一個個狙擊手拿著155毫米榴彈炮潛伏在狙擊點內…… 好吧,以上畫面都不存在。 實際上。 酒泉、西昌、文昌、太原這四大衛星發射基地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最特殊的那個崽兒——它是對外開放的。 一般你到當地后找個旅行團,旅行社會安排大車或者拼車,來回交通費用100元左右,單獨包車大概300出頭,然后你就能去基地參觀了。 到達發射場大門后要換乘景區的指定大巴帶到游覽區,門票90塊錢,便可以進入一個距離發射場兩三百米,在半山腰的平臺。 這個平臺可以清楚的看到2號發射塔的主體部分,接著還可以去展覽館看模型等等…… 甚至在更早之前別說兩三百米了,發射場其實是可以近距離參觀的,那里還有一枚長征3實物。 可惜在昆明那次事件發生后,這部分就封鎖了。 當然了。 雖然沒法近距離參觀發射臺,但卻可以購票參觀衛星發射,距離發射架3公里。 具體可以搜索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這個官方號,票價一般是1200左右。(有機會的話我其實是建議觀看一次的,非常震撼,雖然票價確實不便宜。) 抵達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后。 車輛先是快速通過了安檢,最終停到了一處兩層高的建筑前。 此時的建筑入口處正站著七八位男性,年紀最小的兩人大概四十出頭,其余的盡皆在五十歲以上。 有一兩位看起來甚至不低于七八十——當然了,這種年齡的顯然不會是在職員工,估摸著就是王老口中所說的老朋友。 待車子停穩后。 徐云和潘院士先后跳下車。 二人分別站在車門兩邊,一人扶著王老的一只手將他攙扶下了車。 王老的生活助理則與司機一起,合力將王老的折疊輪椅搬到了地面上。 輪椅很快被展開,王老安穩的坐了上去。 隨后生活助理給王老遞了幾枚藥片和流質食物,不過王老卻沒急著吞服藥片,而是看向了面前的另一位老者: “小葛,好久不見了?!?/br> …… 第472章 無巧不成書 隨著王老這聲‘小葛’的出口。 現場年紀最大的一位老者頓時渾身一震。 只見他快步向前走了幾步,來到王老身邊用力握著他的左手,眼眶有些發紅: “總指揮!” 王老略顯渾濁的目光在‘小葛’同樣有些枯槁的臉上停留了一會兒,帶著感慨,微微嘆了口氣: “小葛,這么些年不見,連你也老了?!?/br> ‘小葛’聞言沒有接話,但握著王老的雙手卻驟然加了幾分力,顯然也被調動起了情緒 與此同時。 王老的生活助理張東則靠近了潘院士與徐云,低聲對他們介紹道: “潘院士,徐博士,這位是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葛同友教授,也是當年王老團隊的成員之一?!?/br> “葛同友教授的履歷比較復雜,他早些年在海軍服過役,主要負責聲吶平衡方面的問題?!?/br> “后來因為某些局勢原因,國家開展了三線縱深建設,葛教授先被調去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br> “他在王老手下協助完成了東方紅一號的相關設計,多年后又被調到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一直待到了退休?!?/br> “兩位應該都聽說過西昌發射基地的成名作東方紅二號吧,那顆衛星里就有葛教授的貢獻——他是機械消旋方式的項目總負責人和第一完成人?!?/br> 聽到張東的這番介紹。 潘院士和徐云看向葛同友的目光頓時嚴肅與崇敬了不少。 在華夏近代史上。 “干部南下”可謂是一次重要的戰略行動,許多南下干部一離鄉就是整整一輩子。 實際上不僅葛同友。 徐云的外公也是一位從海岱省文登南下的干部,他在魔都遇到了籍貫是陜省的徐云外婆,二人在杭城結婚,最終扎根在了福建,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南下和三線建設這兩個詞看起來有些輕飄飄,但對于很多親歷者來說,這兩個詞卻涵蓋了他們的大半生。 不過葛同友顯然也知道眼下的情況不適合長談,因此在寒暄完畢后,便主動給王老充當起了介紹人: “王老,這位是發射基地的****董政委……這位是指揮控制大廳的總調度員張指導……” “這位是負責長征系列對外高通量通信服務的黃經理……” 隨著葛同友的介紹,現場這幾人的身份也逐漸變得清晰了起來: 三位基地的主要領導,三位技術端的研究人員,外加葛同友以及另一位名叫郭蕤的退休老干部。 迎接陣容不算高調,沒有什么鑼鼓喧天的排場,但該給的尊敬還是都給到了。 王老此番名義上來西昌基地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基地近況以及看看老朋友,并沒有在車上就把意圖說出來。 因此在寒暄完畢后。 眾人便在現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李華的帶領下,開始繞著園區參觀了起來。 “王老?!?/br> 跟隨在王老身邊,李華的表情顯得有些局促,畢竟這位可是華夏衛星航天的奠基人來著: “這些年間我們基地的布局還是老樣子,主要分成發射塔架、指揮控制大廳以及后勤中心三個模塊,不過內部的設備卻更換了很多?!?/br> “例如不久前指揮控制大廳剛剛與總裝備部的電子信息基礎中心合作,升級了‘伏羲’火控調度系統,千次信號模擬的錯誤反饋比之前下降了一點五個數量級?!?/br> “另外發射架去年年末也同樣進行了維護更換,上個月的13號我們才發射了一顆亞太6e衛星呢?!?/br> “當然了,發射架的總數還是沒有變?!?/br> 王老輕輕點了點頭。 說起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它有著兩個發射塔架。 但鮮少有人了解的是,這兩個發射架的編號不是一二,而是二和三。 最早的1號發射架至今都沒有完成,它的使命其實相當魔幻: 它是為曙光號載人飛船設計的的發射工位。 曙光號飛船就是赫赫有名的714工程,以海對面“雙子星”飛船為藍本,在東方紅1號衛星之后被提出。 714工程還從空軍選拔了一批預備航天員,但因為資金與技術問題,最終被迫取消。 不過民間一直有一種不知道從哪里衍生出來的傳聞,說是714其實成功了,送了兩個人上天并且至今健在,沒新聞報道是因為沒解密…… 離譜的是信的人還挺多的,問就是最高機密不能輕易公開。 好了,言歸正傳。 今天是個蓉城難得的大晴天,在戶外溜達不僅不遭罪,反倒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兒。 眾人就這樣邊走邊聊,李華又對王老介紹了一圈基地內的其他設施。 差不多一個小時后。 一行人最終抵達了西昌發射基地的指揮中心。 這年頭的衛星發射基地任務很復雜,除了國家發射任務外,更多的還是商業外包。 尤其是東南亞一些小國,經常會把發射任務外包給華夏的幾處基地進行。 因此今天雖然沒有國家發射任務,指揮中心內部卻依舊相當熱鬧。 從進入大廳開始,就不斷有拿著文件或者對通訊器說話的研究人員快步走來走去,遇到李華等人的時候還會主動打招呼。 “王老,不瞞您說,在沒有發射任務的時候,我們園區內員工最多的地方就是指揮中心和供電站?!?/br> 來到一間安靜的會議室后,李華很是熱忱給的王老倒了杯水,笑著說道: “當然了,白天的話,宿舍那兒的人也很多——畢竟咱們搞科研的都是夜貓子嘛?!?/br> “多謝?!?/br> 王老客氣的朝他道了聲謝,隨后看了眼身邊的徐云,緩緩開口道: “對了,小李,我離開一線有些年了,不知道現在咱們的星載儀器可以做到什么精度的運載平衡了?” “星載儀器嗎……” 李華頓時表情一肅,思索片刻,看向了身邊的葛同友: “葛教授,您是這方面的專家,要不由您來和王老說說?” “沒問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