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節
在熱搜的飆升榜上,此時赫然掛著一個#國家計劃開啟永陵發掘工程#的熱搜。 相關新聞發布于一個小時之前,此時已經竄到了熱搜的第五位。 其中掛在最上頭的是新華社發的一條文章: 【據gwy辦公室今日訊,多位歷史學者共同提交署名意向書,認為現今考古技術手段已經較為成熟,申請成立永陵定項委員會,對明朝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陵寢永陵開展發掘工作……】 一旁的陸朝陽也在劃拉著屏幕,似乎在看著某些評論: “這熱搜竄的可真快啊,這會兒就第五……哦不,第四了?!?/br> 陸朝陽和徐云的位置距離項目組內的其他成員很近,交談的聲音自然也傳到了周圍人的耳中。 于是很快。 便有幾人也跟著翻起了手機。 看著看著,一位短發的女生便好奇的眨了眨眼: “嘉靖皇帝的永陵呀……就是那個傳說有《永樂大典》的陵墓?” 在場年紀僅次于陸朝陽的唐飛點了點頭,解釋道: “沒錯,不過這事兒只是個傳聞,可能性不大——根據永陵目前的勘探結果,永陵內應該是沒有足夠盛放《永樂大典》的空間的?!?/br> 很明顯。 這位老哥也是個資深明粉。 接著唐飛輕輕嘖了一聲,臉上的表情逐漸變得有些疑惑起來: “不過上頭居然會提出開啟永陵的發掘計劃,這就有些奇怪了……” 聽聞此言,負責訂外賣的葉紙很是配合的捧了場: “唐博士,為什么會奇怪呀?我看很多皇帝的陵墓不是都被挖掘過嗎?” 唐飛輕輕搖了搖頭,放下筷子,道: “在咱們華夏考古界有一句話,叫做‘考古不下明’,意思就是很少會發掘明朝之后的墓葬?!?/br> “因為傳統觀點認為,年代越往后,文獻資料越豐富,歷史學的研究就越全面,考古學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就越小?!?/br> “當然了,盜墓的情況除外——目前清朝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盜墓賊破壞過?!?/br> “至于明朝陵寢呢,建國后只開掘過定陵,而那次的挖掘工作……” “造成了華夏考古史上的一次慘案?!?/br> 葉紙‘誒嘿’了一聲: “慘案?” 唐飛點點頭,臉上浮現出一絲沉重,嘆息道: “由于技術和觀念問題,大量文物在出土后迅速風化毀壞,棺槨被博物館辦公室主任下令扔下山崖,萬歷皇帝和帝后的尸骨又在那幾年被砸的尸骨無存,損失難以估量?!?/br> “為此在1997年,gwy還發布了《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br> “《通知》首次明確規定,由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并且一直持續到了現在?!?/br> 聽到唐飛這番話。 一旁的徐云亦是微微嘆了口氣。 唐飛說的定陵挖掘,也是新華夏第一座經國家批準,有計劃、有組織、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項目。 其實吧。 項目最早準備發掘的是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那是在1955年10月份,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先生接到了一封時任燕京副市長吳晗寫來的書信。 內中說: “郭老:發掘長陵事,和各方面談,都表示贊成。擬一報gwy文稿,可用否請斟酌改正。請你領銜,范文瀾、沈雁冰、鄧拓、張蘇都會簽名贊成的?!?/br> 這份報告很快被發往了上面,不過由于發掘難度問題,1956年4月才轉而決定先試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 定陵發掘工程正式啟動。 而這也正式解開了華夏考古史上知名慘劇的序幕。 整個陵墓發掘的過程很順利,沒有人員傷亡,更沒有考古小說里遇到的那些神鬼之事。 前后不過幾天,考古隊很快就進入了地宮。 地宮的后殿中停放著萬歷皇帝與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三口棺槨,此前皆未遭到破壞,隨葬品完整。 另外土各類器物二千六百四十八件(不包括錢幣和紐扣)。 其中紡織品與衣物數量最多,共六百四十四件,主要是絲織品。 此外較多者還有金器二百八十九件,銀器二百七十一件,銅器六十五件,錫器三百七十件,玉器五十一件,漆器八十四件,首飾二百四十八件。 然而由于當時的文物修復保存技術嚴重不足的緣故,專家們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來加固這些出土的絲織品。 結果是初期效果不錯,然而過了些時間之后,這些處理過的絲織品便開始出現了問題: 它們陸續失去光澤、柔軟和彈性,不但發黑發硬還變脆了。 再加上當時也沒有恒溫恒濕避光的庫房用來保存文物,結果導致這些絲織品大多嚴重損壞。 同時為了滿足定陵博物館的展出需要,當時針對萬歷帝后的棺槨制造了復制品。 孰料復制品造好后,定陵博物館的某位負責人便命人將原棺槨當成垃圾給扔進了山溝。 從此,萬歷帝后的原棺槨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今天地宮中陳列的,仍是當年的復制品。 至于萬歷皇帝和帝后的尸體,也在大變動的那些年里在定陵博物館廣場公開砸毀并且焚毀。 所以自那之后。 華夏便從未開啟過帝皇墓的發掘工作了。 第362章 永樂大典的消息(下) 總而言之。 由于當初定陵發掘前后發生的慘劇。 在那以后很長很長的時間里。 無論是上頭的決策層還是考古學圈自身,都選擇避開了古代皇帝陵寢的發掘工作。 即便是有非皇帝陵寢的挖掘任務,往往也都會選擇很柔和的挖掘技巧。 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 兵馬俑從1974年發現至今,一號坑還在發掘中。 參觀過兵馬俑的同學,應該都曾經看過工作人員在現場直播式的發掘文物——他們都是拿刷子一點點清理的。 又比如這幾年很火的比較火的三星堆。 三星堆持續考古了整整37年,才挖千分之二左右,原因就是擔心再次發生定陵的慘劇。 但是…… 科技連接的是現在和未來,考古連接的則是過去和現在。 追尋歷史中埋沒的真相,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正向且有支持者的訴求。 同時這些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技術也不斷進行了更迭。 至少在構建無氧防護斷層這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技術,比60多年前強的太多太多。 依舊以三星堆為例。 目前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即便是展出狀態下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因此技術上的進步其實是相當明顯的。 很多考古界人士其實都已經快按耐不住心中的沖動了,只是缺乏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這股情緒噴發出來。 他們就像一群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但卻被老師拖堂的學生,只差有人大吼一聲“老師下課了”就會紛紛響應。 在這種情況下。 是否發掘皇帝陵寢,其實只差一個很小很小的推助力。 而如今隨著徐云任務的完成,某部古籍從歷史的迷霧中走出,跨越數百年的時光魂歸永陵。 它將某個不定的猜測,變成了暫時只有徐云知道的事實。 作為任務獎勵,這部古籍注定將要現世。 因此自然而然的。 在這股未知力量的影響下。 某些上層的意見開始產生了微小的偏向,并且促成了發掘計劃的形成。 事實上。 即便沒有光環的間接影響,現實中距離下次開啟皇陵也應該不會太久了——這是情緒、技術都達到某根線后的必然。 視線再回歸現實。 在給眾人科普好定陵慘案的事兒后,唐飛將手機重新拿起來劃拉了幾下,又開口道: “喏,你們看,網上支持和反對的人都不少,這時兒短時間內看來是消停不了了?!?/br> “當然了,今天上熱搜的只是個意見雛形,想要形成方案并且立項,多半還需要一些時間?!?/br> “像當年的定陵,從立項到規劃到動工,前后整整快小兩年呢?!?/br> “兩年?要那么久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