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節
畢竟這次的實驗過程中4685Λ超子是先一步消失的,并非像當初那般直接與孤點粒子對撞。 交互作用的量級遠不如潘院士他們第一次實驗時那么高,持續時間自然就會長一點。 而從他匯報情況到徐云做出指示、葉瑩瑩輸入口令、溫度下降的所有環節,耗時大概在…… 10秒前后。 也就是說…… 被凍結的孤點粒子,這時候其實已經開始衰變了。 眾所周知。 當一個粒子衰變后。 它的末態雖然帶著動量。 但如果從相對初態粒子的靜止坐標系里看,末態粒子的能量和,就是初態粒子的質量。 因此在計算末態粒子不變質量時,會在末態粒子質量這里有個delta函數。 同時呢。 由于初態粒子是不穩定的,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不穩定粒子會有一個“寬度”——半寬度的倒數即是其壽命。 所以在技術手段上,可以根據這個情況做出不變質量-事例數的二維圖,然后通過明顯的峰來判斷粒子是否處于基態。 因此很快。 項目組便開始了相關檢測。 “噴注進行中,樹圖階已經傳輸到主cao作端了!” “高能光子結果不太明顯,不變質量分布似乎沒啥規律……” “沒關系,這是正常的,畢竟孤點粒子本身就沒有靜質量定義嘛,我們的設備精度測不出來那些數據不算意外——話說高能mu子的結果怎么樣?” “費曼圖已經出了,性質上有些類似共線發散,也就是非??拷硞€末態性狀?!?/br> “徐博士,重構硬散射過程的圖表我也發給你了……” “徐博士,外賣大概還有一個小時會送到……” 各種各樣的信息,慢慢的規律到了cao作臺。 所有人都在專心致志的負責著自己的工作,將各項數據收集、錄入、計算。 徐云和陸朝陽也沒干看著,也都親自下場處理著各項數據。 就這樣。 時間一分一秒的緩緩流逝。 …… 兩個小時后。 徐云和陸朝陽面前的顯像屏上,赫然顯示著一張有些古怪的圖像: 圖像的內容是類似丘陵一般有些起伏的3d模型,其中大部分區域雖然有凸起有凹陷,但幅度都相對較小。 唯獨最左邊的區域例外。 只見此時此刻。 最左側的區域中,有著一根如同擎天柱般直直聳立的凸起,畫風極其異常。 其他起伏區域在它面前,猶如普通人類站在迪迦的身邊般渺小。 仿佛…… 所有的東西都累加在了這里一樣。 看著這幅圖像。 徐云不由與陸朝陽對視一眼,二者眼中同時閃過一絲喜色,輕呼出了一口氣。 隨后陸朝陽主動讓開半個身位走到一旁,同時對徐云投了個眼神,說道: “小徐,這事兒你來說吧?!?/br> 徐云心知陸朝陽這是在給自己造勢的機會,便客氣的朝他點了點頭。 接著他轉頭看向臺下眾人,沉默片刻,說道: “各位,請安靜一下?!?/br> 臺下頓時落針可聞。 徐云胸口微微鼓起,深吸一口氣,說: “現在……我正式宣布,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已經成功完成了孤點粒子的基態化處理!” “考慮到孤點粒子的特殊性,目前應該還沒有其他小組與我們在同個賽道上進行競爭?!?/br>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這也是整個物理學界內對孤點粒子基態化的……” “首破!” 隨著徐云這番話的出口。 現場的氣氛微微一凝,旋即便爆發出了一陣歡呼聲與掌聲: “蕪湖~徐神牛批?。?!” “烏拉!” “歐耶,首破?。。?!” 這股氛圍可不是眾人為給徐云捧場而刻意裝出來的姿態,而是反饋了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 畢竟一來這是眾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項目組的開門紅。 從玄學角度來說,無疑算是一個極佳的好彩頭。 二來嘛…… 也有個很現實的原因。 那就是隨著孤點粒子基態化的首破,即便項目組接下來沒有任何成果產出,他們都穩穩的可以混到一篇中科院二區起步的期刊二作。 沒錯,二區起步。 如果運氣足夠好…… 甚至可能更高! 這可不是臆想,而是有現實數據支撐的。 截止到2022年。 物理學界觀測到ψ高度震蕩的粒子/準粒子只有18種。 最早的是1995年的銣,最近的是2011年的激子。 這18種微粒除了鍶登上了《advances in physics-x》、鈣登上了《scipost physics》這兩篇中科院二區期刊之外。 其他16種全上了一區期刊——其中還不乏s那檔的究極高峰。 所以如果單獨討論徐云他們今天的實驗成果,一區期刊其實都不存在所謂運氣好能上的說法,而是保底的囊中之物。 只是…… 別忘了。 潘院士和趙政國那邊發現孤點粒子的論文還沒發呢。 等時機合適。 他們必然會帶著徐云為共同作者,發表一篇描述孤點粒子的論文。 那是一篇必然能上s期刊的成果,勢必將引起很大的討論度。 如此一來…… 單純孤點粒子的基態化技術就可能會被視為衍生研究,自動的下滑了一檔了。 就像兩支參加英雄聯盟s賽的隊伍,一支突破歷史進入了四強,另一支則拿了冠軍。 四強隊伍雖然創造了最好成績,但在冠軍面前,熱度必然要被分走一大半。 徐云他們此時面臨的就差不多是這么個情況。 但即便如此,項目組上一區的幾率也不會低于…… 40%! 如此一來,眾人怎能不欣喜? 第361章 永樂大典的消息(上) 實話實說。 對于絕大多數苦逼的碩博研究生而言。 單獨的一篇二區二作論文,對他們的研究生生涯來說不一定有多重要。 比如有些牛批教授實驗室招人的要求甚至是博士期間有三篇二區一作成果,遑論二作這種次席了。 但同樣。 你說二區二作有多廉價,那倒也不至于。 很多時候可能肝了好幾個月,最后只獲得了一個三作,或者就是三區的二作署名。 二區和三區,二作與三作,一字之差,猶如天塹。 尤其是在已經有了一定成績的情況下,一篇二區二作的價值往往還會更高。 如果期刊能再提一檔,從二區變成一區…… 雖然每個院校的規則不同,但大多數對于一區二作的作者,在綜合測評時普遍都可以加到十分左右——而普通期刊的一作綜合測評只會加一分到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