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節
除此以外,他們的研究方向也遠遠沒有量子物理這般非議重重。 可以這樣說。 若不是這幾年九章計算機、墨子號衛星以及今年的諾貝爾獎,很多人對于量子物理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更關鍵的是…… 評選過院士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華夏院士的評選其實在規則上非常的嚴格。 一般來說。 華夏的院士評選兩年一次,增選奇數年一次。 凡是連續3次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和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的有效候選人,就要停止申報一次1次——這就基本上代表著你的院士之路gg了。 每一次的申報評選,都是在消耗掉自己的復活甲。 因此對于陸朝陽而言。 他必須盡可能的抓住各種出成果的機會。 但如果留在潘院士的團隊,陸朝陽即便做出了成果,也很難脫離潘院士的影子。 因此…… 這次潘院士便將一部分課題轉移到了徐云的項目組,由陸朝陽獨立進行完成。 以陸朝陽的能力。 那些課題保底最少能出兩篇s級的論文,運氣好三篇甚至四篇也不是妄想。 這種成果對于陸朝陽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即便是普通院士也不一定能在短周期內產出這種量級的成果。 這就是發現了一個新物質……或者說新微粒的好處,就和副本開荒一樣,所到之處都能找到不少有價值的裝備。 至于徐云嘛…… 對此自然沒有意見。 畢竟就像上面說的,術業有專攻。 如同學霸文作家寫不來狗糧文一樣。 徐云在極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樣方面的知識積累相當有限,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靠著自己的能力解決這幾個內容。 如果潘院士不提供人選,徐云也會自己去找人——只是找的不是陸朝陽這種掛壁罷了。 因此陸朝陽和徐云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摘桃子、搶功勞或者ntr的情況。 所以沒怎么猶豫,徐云便當場應下了這件事。 …… 一周后。 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世界之眸’光源實驗艙。 一群頭戴口罩、身穿實驗服的年輕人聚集到了實驗艙的入口外。 徐云看著面前這十多位發際線一個比一個高的校友,與站在身邊的陸朝陽對視一眼,主動上前一步,微微躬身: “各位師弟師妹,師兄師姐,大家好,我是徐云?!?/br> “……” 徐云低姿態的做法顯然有些出乎眾人的意料,不少人雖然帶著口罩,但眼中卻清晰的流露出了些許錯愕之色。 畢竟別看徐云在物理領域只是個碩士。 無論是他的導師、他在生物方面的科研成就以及商業成就,都足以令現場的所有人對他心生重視。 因此在眾人看來。 今天徐云的態度應該是生硬與傲然兼具,說不定還會用些手段抓上一兩個倒霉蛋立威,以此達到掌控團隊的效果。 結果沒想到…… 徐云的姿態居然如此溫和? 不過眾人的錯愕只持續了幾秒鐘,一位個子很高的男生便先一步回道: “徐神好!陸教授好!” 高個子男生的回應迅速將其余眾人都拉回了現實。 片刻過后。 場地上便響起了整齊的問候聲: “徐神好!陸教授好!” 徐云雙手合十,放在鼻子前方抖了幾下,算是一個回禮。 陸朝陽則站在一旁抱以微笑,算是以此隱隱表明了自己不會鳩占鵲巢的態度。 打完招呼后。 徐云輸入試驗艙密碼,電子門隨之開啟。 眾人依次入內。 徐云和陸朝陽二人來到了cao作臺前。 只見此時此刻。 二人面前的cao作臺屏幕上,赫然寫著這次項目組的代號—— 諦聽! 第358章 課題組開搞 諦聽。 傳聞乃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通靈神獸,可以通過聽來辨認世間萬物。 它的形象是一頭具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 外貌似龍非龍、似虎非虎、似獅非獅、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獨角表公斷力。 某種意義上來說。 諦聽和重力梯度儀,在功能上有著極高的重合度: 都是靠著自身的能力去感知天地大勢,上探星空,下尋幽冥。 一掃之下,無物能夠隱遁。 正因如此。 徐云才會給項目組起了這么個名字,屬于華夏人特有的東方浪漫。 這一次徐云的小組成員一共有十四人,十男四女。 其中兩人大四,八人為碩士生,四人為博士生。 至于陸朝陽的身份嘛…… 則是課題組指導。 字面上的地位要比徐云低一點兒,不過徐云和陸朝陽都不怎么在意這種區別就是了。 來到cao作臺后。 徐云與陸朝陽對視一眼,陸朝陽很有默契的朝他投來了一個眼神,意思相當明顯: 憋管我,把我當成一個木頭人就成,你該咋滴咋地。 強賓不壓主,這是科研合作中的常識——例如比諦聽課題組規格更高的潘院士和趙政國,他們小組里頭也會有類似的默契。 一山不容二虎這種情況,在教學、學術領域或許會遇到,但在一線的項目組里卻很少發生。 徐云見狀微微對陸朝陽點頭致意,隨后轉過身,將目光投向了現場眾人,朗聲道: “各位學弟學妹,師兄師姐,你們中的大部分人,應該都是第一次進我的課題組吧?” 臺下眾人紛紛點了點頭。 徐云便又道: “大家如今既然是第一次合作,那么在磨合度這塊我不會有太高的要求,但有一點希望各位能夠謹記?!?/br> “那就是在私下里可以對我的思路提出異議甚至質疑,但在cao作階段,各位必須嚴格按照我的方案去執行?!?/br> “和實驗方案有關的任何問題,都只能等脫下實驗服后再說?!?/br> 徐云的語氣少見的帶上了些許嚴厲,畢竟這涉及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團隊執行力。 在理科實驗中,團隊的執行力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比如徐云上輩子就遇到過因著團隊成員遲疑,而導致實驗失敗的情況: 當時他參加了一個津門與科大合作的研究項目,研究的是某種輕子的手性特征。 在實驗過程中,有幾個環節都需要根據實時情況來改變施加的條件。 期間有一步,便是要施加高密度電場。 當時整個科學界都還不了解雙螺旋二十四面體結構的特性,所以實驗負責人在臨近賦場的時候才發現預設的電場強度不夠。 于是他便決定立刻施加上一個原有量四倍多的電場。 結果當時電場的cao作員表示了異議,反復確認了好幾遍,最終錯過了施加電場的最好時機,四千多塊錢的實驗經費就因為這個失誤瞬間報廢。 別看四千塊錢的經費似乎不多,實際上對于很多項目組來說,這已經是一筆相當高額的支出了。 有了前車之鑒,徐云自然不會允許自己的課題組里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