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節
徐云的臉上露出一絲錯愕,原本想要推辭的話語也卡到了喉嚨口。 不過很快。 他的腦海中便劃過了一道閃電: “老師,您是說……” 潘院士輕輕點了點頭: “沒錯,就是小陸?!?/br> …… 第357章 項目組成立 小陸。 聽到從潘院士口中冒出的這個人名。 徐云內心在訝異的同時,也陡然冒出了一股驚喜。 縱觀整個科大校園。 能被潘院士冠以小陸、同時又在極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樣等方面能夠幫助到徐云的人,有且只有一位。 那就是…… 陸朝陽! 一個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了解這人后會覺得自己上了個毛的超級學霸。(上本書我曾經解釋過,這里再解釋一下,請不要將另一本學霸文的同姓角色套在這位身上,這是一位現實人物,把小說yy的模板套在現實人物身上其實是一種很不公平的做法) 陸朝陽在他28歲那年就成為了中科大的正職教授、今年四十歲的他一共發表了rmp一篇,nature/sce5篇,nature子刊9篇,pnas4篇,physicsreports1篇,physicalreviewletters29篇,相關引用6700多次…… 當初在小牛畫像中出現安踏的彩蛋后,陸朝陽還對此做出過一個很合理的解釋。 只是此前由于陸朝陽微信沒回……咳咳,忙于某些工作的原因,徐云一直沒怎么和他進行接觸。 結果沒想到…… 潘院士居然把陸朝陽這個大佬塞到了自己的課題組里? 而就在徐云心思泛動之際,一旁的潘院士又出聲道: “小徐,怎么樣,愿意讓小陸進組幫忙嗎?” 徐云連忙回過神,用力點了點頭: “當然愿意了,陸教授能來幫忙可是我的榮幸?!?/br> “只是老師,陸教授他不是一直在您的組里跑課題嗎,怎么會……” 徐云上輩子和陸朝陽的關系還算不錯,所以對于陸朝陽進組的安排并沒什么意見——極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樣本身也不是徐云的業務范疇,你讓他來搞也搞不出啥成果。 既然如此。 還不如把這部分課題交給相關人士來做。 這樣的話,自己對孤點粒子的研究還能蹭上一些精尖的設備。 只是徐云奇怪的是…… 陸朝陽一向是潘院士的左膀右臂,當年科大表白墻上甚至還有腐女在嗑這二位的cp,眼下潘院士為什么會安排他進自己的組呢? 即便潘院士的主項目有趙政國“分功”,也不至于直接把陸朝陽給移出來吧? 看著一臉疑惑的徐云,潘院士笑了笑,解釋道: “小徐,我先問你,如果小陸在你的課題組中解決了孤點粒子在極化激元和高斯玻色取樣方面的問題,那么論文發表的時候,你會給他相關論文的一作署名嗎?” 徐云毫不猶豫的點點頭: “那當然會了?!?/br> 他這可不是在客套或者受形勢所迫說出來的違心之論。 要知道。 按照潘院士的任務分配。 徐云這個項目組如果一切順利,最后應該會有七到九篇涉及不同內容的論文產出。 這些論文有的可能“只有”中科院二區水準,有的卻可能達到s子刊甚至主刊的質量。 假設哈,假設所有問題一波通關,大概有三個成果會達到s的主刊水平: 孤點粒子的測繪運用。 孤點粒子的勢壘模型。 孤點極化激元。 以及空間相干性的內容。 至于屆時論文的一作人選,自然是冠以相關內容的負責人的名字。 其中徐云準備自己帶隊解決的只有孤點粒子的量子態以及測定模塊運用,也就是多篇2區加上1篇s的期刊——依舊是假設一切順利的情況。 至于剩下的其他幾個方向已經超過了徐云的能力范疇,只能拜托陸朝陽去完成。 如此一來。 相關論文一作的署名必然只能屬于陸朝陽,徐云可沒這臉皮去干摘桃子的事情。 即便徐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他也不會去管這幾個方向,而是會去考慮光環的其他獎勵問題——例如止血明膠,那也是個妥妥的s主刊的研究方向。 換而言之。 只要陸朝陽能力足夠,或許能產出三篇s論文。 而這么多的s成果…… 想到這里。 徐云的表情不由微微一怔,心中隱隱冒出了某個猜測,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師,莫非陸教授……準備去沖那座山峰了?” 潘院士聞言沉默了幾秒鐘,伸手扶了扶眼鏡框,表情依舊看不出波動: “是有這想法,不過準確來說,這是一次嘗試?!?/br> “無論是我還是小陸,都沒有任何把握這次能保證攀到峰頂——畢竟小陸他才四十歲,未免太年輕了一些?!?/br> 砰砰砰—— 聽完潘院士的這番話,徐云的心臟頓時飛快的跳動了起來。 原來如此…… 他就琢磨著潘院士怎么會舍得把陸朝陽這個左膀右臂安排到自己組里呢。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啊…… 眾所周知。 華夏的科研體系除了學士-碩士-博士-副高(副教授)-正高(教授)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特殊序列。 那就是青尖、優青、青江、青千、杰青、長江、大千。 其中青尖,指的是青年拔尖人才。 這是一頂目前市場上認可度很高的鐵帽子,薪水行情大約在30-40萬之間。 優青,則是優秀青年基金。 目前除了國內優青,還有一個海外優秀青年,簡稱海優。 大概意思就是在外面讀博士,或者在外面做博士后,做的挺好,論文挺多,然后引進回來當教授or副教授。 剩下的青江便是青年長江。 青千指的是青年千人等等…… 青年長江又叫做小長江,對標的是優青,可以算是青年階段達到的第二高梯隊。 這一檔再上去便是杰青,可以對標長江學者和大千——其中大千的全稱在國內是一個禁詞,甚至互聯網都搜不到,為的是保護那些上榜人才。 另外在小長江之上、長江之下還有一個萬人計劃,地位上顯得稍遜一籌。 也就是說。 ‘青’字頭的極限,便是杰青。 目前國內杰青的資助力度大概每年國家撥款四五百萬,所屬單位一般會1比1配套經費,偶爾也有1比2和1比3的。 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審,初審過了就上會,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內容了。 同時作為國內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隊,杰青還有一個別稱。 叫做…… 半步院士! 而陸朝陽早在數年前便入選了杰青名單,并且隨著成果的積累,他已經有了沖擊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資格。 一旦能登上山頂,那就是…… 華夏院士! 但這看似簡單的一步之遙,實際上卻難如天塹。 首先橫在陸朝陽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齡。 陸朝陽是82年生人,今年剛好40歲。 而華夏最年輕的院士叫做盧柯,當選年齡38周歲。 比盧柯年紀稍晚點的是張亞平院士,同樣也是38周歲多一些的時候選上的院士職稱。 但是…… 這兩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評選上的院士職稱,這些年實際上在年齡這塊國內的線一直都在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