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節
空間里。 隨著徐云手指的戳出。 第二個光球應聲破碎。 嘩啦啦—— 不過這一次。 破碎的光球沒有像此前那般形成看不清的細小光點。 而是…… 化作了一道道透明晶瑩的六邊形碎片。 這些晶瑩碎片如同一條銀白色的絲帶一般,緩緩在徐云身邊繞著圈。 與此同時。 徐云的耳邊還有隱隱的風鈴聲響起。 碎片就這樣持續了足足接近一分鐘,方才紛紛靠攏,緩緩在徐云面前匯聚成了…… 一條晶瑩透亮的水晶項鏈。 在看清項鏈的樣貌后,徐云忍不住輕咦了一聲。 這條項鏈…… 他在艾維琳的脖子上見到過幾次。 雖然艾維琳帶著它的次數不如《經典物理》那樣多。 但從行為舉止中不難看出,艾維琳對它的重視度要遠高于《經典物理》。 只是一直以來徐云都沒機會詢問這條項鏈的來歷,所以他對于項鏈的認知僅限于‘首飾’的層面罷了。 結果沒想到…… 光環居然把它作為倒數第二個獎勵具現了出來? 見此情形。 徐云不由輕呼出一口氣。 調整了一番心緒,伸手握住了項鏈。 咻—— 一道光幕很快出現在了徐云面前。 【三棱鏡項鏈】: 【1665年,艾克薩·牛頓經面壁者指引,利用三棱鏡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揭開了一段傳奇的序幕】 【面壁者失蹤后,艾克薩·牛頓將三棱鏡贈與利拉尼·艾斯庫,后者將它打造成了一條三棱鏡項鏈,世代相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項鏈逐漸成為了艾斯庫家族族長的身份證明】 【一百余年后,項鏈傳至艾維琳·艾斯庫手中,由其貼身保管】 看到這里。 徐云不由微微一頓。 低下頭,再次打量了一番手中的項鏈。 原來這條項鏈的主體,是當初自己的那枚三棱鏡? 那枚三棱鏡經自己之手傳給小牛,結果一百多年后,它居然又以這樣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這算是…… 走了一個輪回? 真是奇妙…… 然而還不等徐云繼續感嘆,光幕便再次一變: 【眾所周知】 【根據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詮釋,任一事件若在發生后可以產生不同的后果,那么每個可能的后果都會形成一條世界線】 【后世對于艾弗雷特的看法進行了補充,將不同后果的選擇視作了特殊定義的波函數坍塌】 【只有在坍塌量級足夠的情況下,才會有新的世界線生成】 看著光幕上的這段話,徐云輕輕點了點頭。 多元宇宙。 這一直是個物理學……或者說科幻領域的爭議性話題。 這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叫做威廉.詹姆士,他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論是一種實驗心理學解釋。 后世《龍珠》里特蘭克斯穿越、以及《龍珠超》的部分情節都是基于這種理論。 不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界對于多元宇宙的解釋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比如誕生出了永恒暴脹中的島宇宙、m理論的宇宙泡隨機涌現、多世界詮釋等等。 它們都可以整出“平行宇宙”。 而它們的理論基礎則是“我們這個宇宙的不可觀測部分”。 “我們這個宇宙的不可觀測部分”聽起來有些深奧,不過理解起來并不困難: 它是由產生我們這個宇宙的事件產生的。 那事件在古代叫做神創造世界,后來叫做宇宙大爆炸。 在霍金他們那里則改為霍金-哈特爾無邊界條件下的量子事件,在模擬宇宙論里叫做模型開始運轉。 而在以上重重理論中。 多世界詮釋的提出者,便是休·艾弗雷特三世,惠勒的學生。 他認為生活中任意一件事的不同可能性,都會形成一個新宇宙。 比如你看到咱們這段話的時候準備投一張月票,但因為還是沒看到艾維琳所以選擇了嘶啦,這就會產生一個新宇宙。 遺憾的是。 艾弗雷特的理論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沒有得到重視。 直到其過世后。 這個理論才由惠勒重新在量子物理大會上提出,并得到眾多物理學家的支持。 如今的多重宇宙論已經成為一種成功的理論假設,叫做mwi,很多大物學生也會選修這門課程。 實話實說。 這是一個優點和缺點都非常鮮明的理論。 它的優點在于非常明確地賦予了觀察一個物理意義: 觀察只不過是觀察者和被觀察系統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它可以、也必須由量子理論本身來描述。 但同樣。 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如果任意事件都能導致一個新宇宙出現,那么生成新宇宙的能量又從哪里來呢? 誠然。 宇宙波函數在極高維度的希爾伯特空間中,確實都有一個甚至多個側面分支。 但這個側面并不是可以廉價到一秒鐘生成無數個宇宙——想想吧,地球上60億人,扣除睡眠的9個小時,每天有15個小時意識清醒。 假設你每一分鐘就遇到某個選擇: 比如從椅子上起身,上完廁所按左邊還是右邊的按鈕,琢磨中午吃啥…… 一天下來,誕生的“宇宙”最少都有上千億個。 這顯然是有違常理認知的情況。 于是呢。 前端理論就給艾弗雷特的理論打了個優化補?。?/br> 宇宙的生成不可能那么廉價。 只有信息量巨大的波函數坍塌,才會導致一個全新世界線的生成。 例如現實中。 一名嬰兒竄稀的‘量級’很低,因此即便發生了也不會產生世界線。 但若是老逼登竄稀,他的坍塌信息量級……也是影響力足夠,便會生成一條未竄稀的世界線。 這個理論并不難理解,可好端端的,光環為什么會提及這么個觀點呢? 要知道。 艾弗雷特的理論雖然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假設,但它主要的理論陣營在于一些科幻小說或者科幻論壇。 在純物理界的宇宙研究中地位其實是很低的,不太可能作為光環獎勵。 但如果它不是作為獎勵,而是作為某個敘述的“引言”…… 難道…… 徐云的心中隱約冒出了一些預感。 于是他連忙繼續看了下去。 【在1850副本中,襲擊者貝基·斯米爾諾夫射出的子彈并未命中阿爾伯特親王,而是擊中了其身邊的威爾希爾·肯尼迪的頭部】 【但在某條時間線里,貝基·斯米爾諾夫射出的子彈并未射失,阿爾伯特親王當場死亡】 【遂貝基·斯米爾諾夫等人不再如同副本中一般攻擊禮堂,而是直接向場地賓客開展起了無差別襲擊】 【襲擊中,艾維琳·艾斯庫獨自離開人群的舉動吸引了襲擊者注意,后被流彈命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