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節
作為一名后世來的資深茍比。 徐云對于自身安全的重視程度,無疑要遠高于這個時代的任何人。 畢竟…… 光環從未提示過他如果在副本中身亡,現實的自己會不會也丟掉小命。 當然了。 從光環整出來的那么多活來看…… 這個抹殺性質的懲罰機制概率并不大。 不過即便副本中死亡不會影響到現實的軀體,但任務的完成度卻必然會受到影響。 徐云可不愿見到自己花費了大量心力,浪費了漫長的時間,在最后關頭卻因為不夠茍而被人噶了脖子,無奈得到一個低分甚至保底的評價結果。 因此在進入副本之前,他便做好了許多準備——比如說藏在袖口的石灰。 這種警惕心理在蘇格蘭營地夜襲后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因此…… 早在很久之前,徐云便布置下了一些后手。 比如…… 這件防彈衣。 沒錯。 很久以前。 這件防彈衣其實并不是他囑托艾維琳打造的兩件物品之一,而是更早之前他和李斯特達成的協議產物。 也就是當初徐云在倫敦城拜訪過卡爾先生一家后、特意去倫敦大學學院找到的那位年輕人。(嘿嘿,沒想到吧) 在如今的1851年,歐洲大陸上存在著兩個后世知名的‘李斯特’。 其中一個叫做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人。 他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后世人稱鋼琴之王。 而另一位李斯特呢。 則是約瑟夫·李斯特。 這位是外科消毒法的創始人及推廣者,人稱外科之父。 他提出了缺乏消毒是手術后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開創了一系列手術規范。 不到10年時間,就使手術后死亡率從45%降到了15%。 就連后世的許多人也因他受益,堪稱是功德無量。 在1978年麥克·哈特出版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李斯特位列第60位。 后世令無數醫學汪抓狂的李斯特菌,便是由李斯特命名的。 所以當初在得知徐云拜訪的是李斯特后,有些同學就以為徐云要搞抗生素了。 但他們卻忽略了兩個問題: 第一。 徐云當時并沒有需要抗生素救治的對象,況且如果要救人,他大可以復刻北宋副本的大蒜素。 第二。 抗生素可不同于光電效應或者陰極射線。 這玩意兒若是被提前發明出來,西方將會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受益者,而東方卻很難吃到這部分紅利。 因此呢。 徐云此前拜訪李斯特的目的并不是涉及醫藥領域,而是為了…… 與李斯特家族合作,生產防彈衣。 世人皆知李斯特是外科之父,后來還因此封了男爵。 但鮮少有人知曉,李斯特的父親約翰·杰克森·李斯特是個搞消色差透鏡的商人。 他的舅舅是搞蠶絲生產的富商,叔叔則在法國生產售賣瓷器,屬于一個標準的商業家族。 若非如此。 李斯特也不會有精力去做外科研究了: 這年頭但凡涉及到‘研究’二字的項目,幾乎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 比如高斯有費迪南大公支持,老愛一生貴人無數,卡文迪許干脆自己就是個土豪。 而阿貝爾、巴貝奇這些沒有金主爸爸的倒霉蛋,甚至連溫飽都是個問題…… 因此當時見面后。 徐云直接提供了一份合作方案,其中記錄了一部分原始版防彈衣的制作工藝,并且最終和李斯特達成了合作意向。 合同約定。 徐云提供相關生產技術,李斯特家族負責生產。 徐云擁有40%的分成權,同時還享有成品的試用權。 其中徐云真正在意的是后者,畢竟這可是他在副本最大的生命保障。 可惜徐云當時和艾維琳還不太熟,否則這件事也可以拜托給那個atm姬去做。 如今整整一年過去。 李斯特家族總算幸不辱命,搞出了這件成品防彈衣。 當然了。 依舊是括弧,青春版。 眾所周知。 在人類漫長的武器發展史中,尋找“最強貼身盾牌”的腳步從未停歇。 有句話說得好: “每件裝備都有它的宿敵?!?/br> 對子彈來說,防彈衣就是“宿敵”之一。 較早的防彈衣是“以鋼為甲”,通過堅硬的鋼板抵御子彈射擊。 這種鋼甲出現的時間很早,某種程度上來說和普通的盔甲沒啥區別。 它在16世紀末曾經風靡過一次,普及到了整個歐洲。 盡管它能起到防彈作用,但質地太硬、重量過大、穿戴不便。 于是,世界各國漸漸踏上找尋“輕質軟甲”之路。 首先進入人類視野的是棉花纖維。 在1811年。 高盧曾用10層以上的棉纖維制作出“棉質背甲”,具有一定防彈能力。 接下來便是近代三劍客: 19世紀末的絲綢。 20世紀初的錳鋼。 以及真正現代的防彈材料凱夫拉、特沃綸、斯派克特纖維等等。 此次徐云設計的防彈衣的技術思路并不復雜,說白了就一個極其簡單但又不簡單的公式: 絲+陶瓷。 其中簡單的部分在于絲。 它沒啥技術含量,運用的就是蠶絲甲的原理。 這玩意兒東方自古存在已久,只是后世蠶絲甲的顧客大多數時候只有兩個群體: 一是甲胄收藏者。 二是情趣內衣愛好者和只因。 至于不簡單的部分嘛…… 自然是陶瓷了。 眾所周知。 陶瓷片本身是做不了防彈衣的。 因為那么一大片陶瓷太重了,而且都是硬的不方便活動。 穿了這么一身,基本上很難做完整的動作。 不過呢。 陶瓷卻可以作為防彈插板的材料,并且主要針對的就是步槍彈。 對應的是海對面nij標準的nij iii級和以上的nij iv級。 它是由陶瓷+防彈纖維組成的復合材料,效果即便在后世也相對不錯。 因為陶瓷的硬度高,而且比重比防彈鋼低很多。 在面對射擊的時。 陶瓷會靠著硬度將彈丸擊碎,變成數個質量更小的彈丸,接著利用陶瓷的碎裂進一步減小其動能。 然后再由陶瓷后面的防彈纖維板承接住這些威脅更小的碎片,從而實現防御效果。 這個防彈纖維便是前面提到的蠶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