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節
徐云下意識的接過手稿,放到面前翻閱了起來。 第一份的手稿年代似乎有些久遠,字跡比較凌亂,頗有些放飛自我的味道,不過卻透著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第二份手稿的字跡則要清秀工整很多,徐云一眼就認出了這是艾維琳的手跡: 圣誕節那天大家都在日記本上寫下了未來的期望,艾維琳無論是字跡還是內容都令徐云記憶猶新。 而這兩份手稿除了字跡的差異之外,上頭的內容更是令徐云瞪大了眼睛: 雖然解題方式不同,但它們都是在論證斐波那契數列中完全平方項的問題! 其中第一份手稿的方法比較原始,切入點為費馬小定理。 然后它通過了n次單位根的泰勒公式進行轉變,‘自修’出了一個比較原始的奇質數校驗邏輯。 艾維琳的推導過程在工具上比較簡單,步驟則略微有些繁瑣。 她的過程有一些地方可以進行化簡,但主要的思路卻和徐云…… 完全一致! 毫無疑問。 早在徐云開口之前,艾維琳便最少掌握了兩種解題方法。 眼見徐云不停的在咽唾沫,艾維琳繼續補上了刀: “羅峰同學,如你所見,第一份手稿是牛頓先祖留下的推導過程,第二份則是我的劣作?!?/br> “牛頓先祖活著的時候歐拉才20歲不到,遠遠沒有推導出歐拉判別法?!?/br> “因此他雖然破解了這個斐波那契數列中的難題,運用的卻只是自己創造的一個邏輯工具,其他思路也比較原始?!?/br> “同時牛頓先祖與肥魚先生亦師亦友,凡事都愛和肥魚先生較勁,因此他在計算出這個結果后曾經留下過一句話……” 說著艾維琳抬頭看向了徐云,說道: “他說‘如果肥魚那家伙也能破解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便是與我一樣,通過韓立展開自修出一個邏輯工具’?!?/br> “而你的這個計算過程中,卻大量運用到了歐拉判別法,這可是歐拉在1757年才歸納出來的方式……” “……” 徐云沉默了幾秒鐘,感覺應該再搶救一下自己: “艾維琳同學,難道就不能是肥魚先祖比歐拉先推導出這個定則的嗎?” 艾維琳搖了搖頭,從身上取出了一份更老舊的手稿,說道: “當初牛頓先祖在計算無窮量級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巨大的瓶頸,當時肥魚先生曾經提出過一次二次近似的公式,也就是這個?!?/br> 徐云微微一愣,接過了稿紙。 紙上的內容并不多,只列著一道公式: v(r)≈[v’’(re)/2!](r-re)^2。(第 三十二 章,收伏筆啦,埋了一百五十萬字,讓我叉會兒腰,可牛批了) 艾維琳見狀補充道: “從這個公式就能看出,肥魚先生的思路并不遵循二次互反律,和歐拉截然是兩個體系?!?/br> “你應該知道,對于一名數學家來說,思維體系并不是一個輕易能轉變的東西?!?/br> 說完她又從徐云手中抽回了自己的那卷手稿,在徐云面前搖了搖: “另外你和我的推導過程近乎一致,整個過程都帶著明顯的后歐拉時代色彩,絕不可能是百年之前的成果?!?/br> “所以……” 艾維琳的眼睛在暖陽中如同寶石般透亮,空靈的聲音直擊徐云內心: “包括之前的一些實驗設計在內,有相當多其實都是出自你本人之手,我說的對嗎?” “……” 徐云默然。 實話實說。 自從當初被艾維琳發現光伏效應的稱謂漏洞后,他其實一直在避免著再次翻車。 比如說他給高斯的相對論方程,又比如在陰極射線中的各個環節等等,都經過了大量的魔改…… 但問題是…… 他在實驗環節涉及到的內容,大多數都和物理有關。 而這次艾維琳提出的,卻是一個數學問題。 要知道,大多數物理知識是可以進行階段性分割的。 舉個例子。 此前提過的洛倫茲力公式f=qvbsinθ。 在1895年這個公式被歸納之前,除非你是穿越者,否則不可能算出某某條件下的洛倫茲力。 但數學卻不太一樣。 數學的很多概念是具備遞增性的。 也就是某個公式歸納出來之前,你其實有一定機會去找到它的雛形。 比如說a在某個區間內完成了多少工作,b在他之后又進行了補充,最終由c把這個規律擴散到了某個更大的范圍——例如整數集等等。 所以至少對于徐云這么一個物理汪來說。 你讓他在解初等數論時去考慮歐拉判定是否已經建立,這實際上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細節性問題。 需要很高的數學敏感性。 如果他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或者分辨那還好點,說不定有較大概率打個補丁啥的。 但今天艾維琳出現的太突然了,話題的主動性也不在徐云手里。 因此接連的因素重合,徐云這次便再次出現了一個巨大巨大超級超級的失誤: 他用上了歐拉判別法的推導體系,也就是他后世學過的相關方法。 于是乎他就被小黑子附身,露出了雞腳…… 看著面前一臉篤定的艾維琳,徐云不由暼了暼她手上的那本《經典物理》。 如果自己否認的話,這姑娘該不會讓自己也感受一番知識的力量吧? 況且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自己否不否認其實也沒啥區別了…… 想到這里。 徐云不由幽幽的嘆了口氣,很光棍的點了點頭: “嗯?!?/br> 聽到這個答案。 艾維琳的臉上忽然露出了一絲笑容。 嘴角的弧度似月牙般完美,像是面上的一道漣漪,迅速劃過臉部: “看來……我猜對了,你其實是個天才,一個真正的天才,對嗎?” …… 第314章 你和我是一類人 “……” 看著面前一臉篤定的艾維琳,徐云張了張嘴,欲言又止。 天才。 這是一個很爛大街、但同時也極具辯證色彩的詞匯。 每個人在不同的定義范圍內,與這個詞的距離也會各有不同。 說句不自夸的話。 在常人眼中,徐云確實稱得上一句天才。 這輩子就不說了,畢竟開了個掛嘛。 但即便是他沒有開掛的上輩子,早期的履歷其實也是相當光鮮的。 上輩子的徐云雖然沒有考上科大少年班,但高考時也考了個704分。 那年的閩省還沒有實行全國卷,徐云記得理科一本線應該是490多分,文科則要低一點。 704比490,這個成績說句學霸還是勉勉強強當得起的。 但如果將定義域擴大,從常人的認知換成科研圈,徐云就不一定算是天才了。 例如他畢業后進入的成飛,也就是搞出十爺的單位,其中不乏真正的‘神童’。 例如有人27歲就能夠獨領一個項目組,有人26歲就能以一作發nature的子刊——還不是nature unication那種灌水圣地。 甚至徐云還認識幾個28、29歲的正研究員: 研究員這職稱和教授是平級的,屬于正高概念,也就是相當于三十歲不到就當上了正教授。 和這些人相比,徐云真的只能算是普通人。 一個時代的才俊圈尚且如此,就更別提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巔峰天才了。 從十萬年前起,地球上出現的人類總數大約是1400-1700億左右。 在這茫茫多的基數中,才誕生出了聊聊無幾的巔峰天才。 如阿基米德,如孔老二,如老蘇,如小牛小麥…… 而艾維琳所說的“天才”,指的顯然就是這一檔。 但只有徐云自己才知道,他與這些天才之間,差了不知道多少個眾所周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