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節
就像后世那些北漂滬漂一樣,自殖民貿易開始后,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員涌入倫敦。 接著他又看了眼徐云的風衣和膚色,猜測道: “你去倫敦做生意嗎?” 徐云裝作憨厚的搖了搖頭: “遵父母之命去拜會一位長輩,順便看看能不能在倫敦找個工作,甚至扎根在倫敦?!?/br> “您恐怕有所不知,我不是家中嫡子,沒辦法繼承家業,只能外出求生了……” 湯姆遜見說遲疑片刻,不動聲色的看了眼身邊的威爾,最后下定決心道: “既然如此,你這幾天就和我們一起上路吧?!?/br> “穿過前方的懷特庫姆山,再過三天左右就能抵達一處名叫丹弗里斯的小鎮,到時候我們在鎮上分別,沒問題吧?” 三天。 這個時間不算很長,但總比立刻被趕走要好很多,因此徐云立刻答道: “沒問題,多謝您了,湯姆遜先生?!?/br> 與此同時。 徐云扶著傷口繃帶的右手掌心,頓時微微一緊。 他注意到了湯姆遜口中的一個詞: 丹弗里斯鎮。 丹弗里斯鎮,這是丹弗里斯-加洛韋地區的行政中心。 在后世,它隸屬于蘇格蘭地區的32個一級行政區之一。 它地處地處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邊界,南面與英格蘭坎布里亞郡接壤,面積很廣。 徐云之所以對這個小鎮有印象,是因為鎮上有座兒童小說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的雕像。 當年徐云在留學的時候,曾經和女朋友搭乘火車來過這里,在小鎮的廣場上撒過狗糧。 如今時過境遷。 徐云初戀的女兒已經上初一了,徐云卻還只是個單身狗,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至于另一座懷特庫姆山嘛…… 徐云就不太了解了。 但它的發音也具備很典型的蘇格蘭音調,與丹弗里斯鎮互相印證之下,足以確定他們目前的所在地: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交接處,英倫大陸的北方腰部區域。 因此湯姆遜和威爾的來向要么是愛丁堡,要么就是格拉斯哥。 另外在湯姆遜上繃帶的時候,徐云曾經借著身位優勢,用余光打量過車廂內的情況。 雖然看不到大部分的物件面貌,但他卻注意到了兩袋外露的土豆和面包。 這種規格的袋子徐云曾經在1665副本中的威廉家中見過,足夠兩個成年人吃一個星期左右。 算上其他一些沒被發現的物資,不算水源補給,大概夠湊合個十天上下。 如果排除湯姆森是李長壽附體,特意準備了一堆用不上的食物。 那么基本上可以把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這兩個地方從地圖上移除了。 他們的目的地近則伯明翰,遠則…… 倫敦! 而這種一次性準備十天口糧的行為顯然有些奇怪,似乎是做好了不與外界交流的打算。 加上對方帶著火槍、鏟子的舉動…… 很明顯。 這兩人的身上,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秘密。 傳說中的復仇戲碼? 還是大家族子弟的江湖游歷? 或者是兩個私奔的基佬?——畢竟這里是英國嘛。 隨后徐云晃了晃腦袋,將心緒收回了現實,對湯姆遜問道: “對了,湯姆遜先生,我還沒問過您的全名呢?!?/br> “畢竟救命恩人的名諱都不知道,實在是太失禮了?!?/br> 湯姆遜此時正在招呼著威爾劈柴,聞言頭也不抬的說道: “名字沒什么好說的,不過如果你非要知道的話……” “我叫威廉.湯姆遜?!?/br> …… 第221章 所以說任務呢? “威廉·湯姆遜?” 聽到這個名字。 徐云的表情頓時微不可查的一僵。 連帶著呼吸都漏跳了一拍。 原先他一度以為,這位湯姆遜很可能是發現電子的那位jj湯姆遜。 結果誰能想到…… 此人居然是威廉·湯姆遜這位同姓的科學家? 其實比起威廉·湯姆遜這個名字,此人的另一個稱呼可能傳播度更高一點: 開爾文勛爵。 沒錯! 就是那個熱力學溫標的發明人,赫赫有名的熱力學之父。 物理課本里時常會提到的開爾文溫度,便是出自此人之手。 威廉·湯姆遜生于1824年6月26日的愛爾蘭貝爾法斯特,他的父親詹姆士是貝爾法斯特皇家學院的數學教授,一家在湯姆遜八歲時遷往了蘇格蘭的格拉斯哥。 其實在幼年時期,威廉·湯姆遜的表現只能算是中等,沒啥特別驚人的地方。 結果等到了格拉斯哥后。 湯姆遜忽然就像是個激活了外掛的掛逼一樣,創下了一連串極其離譜的記錄: 他在10歲便進了格拉斯哥大學讀預科。 十四歲開始學習大學程度的課程。 十五歲時憑一篇題為‘地球形狀’的文章,獲得了蘇格蘭學會面向境內所有大學的calm金獎章…… 不過由于骨折了一年以及家境的緣故。 湯姆遜直到16歲那年才考入了劍橋大學,選擇攻讀了4+1的標準學位,21歲那年才從大學畢業。 畢業后的湯姆遜在1846年受聘為格拉斯哥大學自然哲學教授,一直任職到了1907去世。 在此期間。 他建立起了全英國的第一個大學物理研究實驗室,也是第一個提出向大學生普及物理實驗的專家。 他還利用實驗室的精密測量結果來協助擬定大西洋海底電纜的鋪設工程,使得英國與美洲之間的通訊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等到了1848年。 他創立了熱力學溫標。 1851年。 他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br> 這是公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標準說法,他從熱力學第二定律斷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趨勢。 往后他還預言了湯姆孫效應、發明了電像法,定義了絕對溫度等等。 后來英政斧于1866年封他為爵士,并于1892年晉升為開爾文勛爵。 開爾文這個名字,就是從此開始的。 不過在后世。 開爾文這個名字除了絕對溫度之外,還經常和物理學的兩朵烏云的段子扯上關系。 這個段子想必大多數同學都聽過,不過其中還有一些內情需要點明……或者說糾正一番。 活了兩百年沒死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在19世紀……也就是1800-1900年這一百年間,物理學得到了極其飛速的發展。 當時很多人認為物理大廈已經完全建成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會動搖。 后人們的任務只剩下在地面上抬頭仰望前輩,高喊666就完事兒了。 在這種背景下。 1900年的4月27日。 在倫敦的阿爾伯馬爾街皇家研究所,開爾文男爵發布了一篇名叫《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烏云》的演講。 其實吧。 當時開爾文的原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