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節
比如說古代先民的認知被屏蔽啦、有關角度的碎片被抽走了等等。 甚至還有因此鼓吹256度說的,相當奇葩。 話題再回歸原處。 無論先民們采用的是哪種分角方式,在分好角度后,都必然要進行另一個步驟: 測量。 也正因如此,曲尺便出現了。 這是一種一邊長一邊短的直角尺,也有較為特殊的圓弧曲尺。 在一些地方,這玩意兒也稱角尺,俗稱拐尺。 只見此時此刻。 劉益正拿著曲尺,測量著透鏡的角度: “丑角中刻……午角下刻……亥角上刻……寅角上刻……” 上刻下刻中刻。 這應該是劉益自己想出的一種分類,相對于24分角又進行了一次精細化。 但縱使如此。 也不過是達到了72分的精度而已,離360分足足差了五倍。 而要校精這五倍的差值,有且只有一種方法: 通過不斷調整透鏡角度,收集大量的對應信息。 接下來通過人力演算,從中一步步的篩出最精準的答案。 徐云見狀,眼中閃過了一絲不忍。 要知道。 這可是整個過程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 后世只需要三到五個測繪數據就能鎖定的某個區間,老賈可能需要數百組。 畢竟這有個開方過程呢,等于計算量一下提高了很多倍。 想到這兒,徐云不由張了張口。 下意識的想要將角度的概念告訴劉益和老賈他們。 但猶豫再三,他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畢竟按照他的本意。 這次的凸透鏡推導,自己真不能參與太多…… 如果告訴了老賈角度概念。 那么入射角和出射角呢? 束腰半徑呢? 屏函數采樣呢? 傅里葉變換呢? 這些可都是連著的概念。 別看徐云說出來就幾個字,但為了突破這些壁壘,先賢們(無論中外)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因此無論如何,這個口子都絕不能開。 就像女裝一樣,開口子只會有零次和無數次。 要知道。 徐云在這個世界可以停留的時間并不長,前后只有一年多。 如果任務提前完成。 甚至可能像1665副本那樣,沒幾個月就回歸了現實。 誠然。 他可以在這段時間里搞出一些大新聞,震撼震撼這些古代人。 但若是只一味的灌輸成品知識,而不去告知更深層次的根由、不去建立一個具備自我思考反饋的體系。 那么所有的一切在徐云離開后,都只會成為只知表而不知里的‘黑科技’。 這種無根之萍的下場,在后世華夏金元足球中體現的堪稱淋漓盡致: 在資本涌入時。 資本引進知名外援,將留洋或者有望留洋的球星留在國內。 透支他們的青春,不去培養新人。 聯賽一時無兩,球市喜人,亞冠甚至世俱杯都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但當金元退去。 一切就都被打回了原形,甚至要比之前更糟糕。 比如現在。 國足球迷已經可以期待輸緬甸了。 徐云擔心的就是這種事情: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 因此徐云寧愿自己的腳步慢點,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少點。 也希望能夠為他們開墾出一片有活力的土壤。 而開墾土地的第一步。 便落在了老賈、韓公廉以及劉益等人的身上。 想到這兒。 徐云不由深吸口氣,對老蘇道: “老爺,咱們出去說話吧?!?/br> 第142章 趁著空閑搞些事 在聽到徐云的招呼后。 老蘇先是瞥了眼正在數算的老賈幾人。 跟著徐云悄聲離開了書房。 接著二人來到院中,徐云主動說道: “老爺,桐嶼先生等人所涉的問題相當不易,此番恐怕需要花費數日不止。 小人人微言輕,因此還望老爺多勸桐嶼先生幾句,莫要因此傷了身子?!?/br> 徐云這番話說的很認真,他是真怕老賈他們出事。 縱觀古今中外。 搞研究的人大多都有個通病。 用某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容易見獵心喜: 凡是遇到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不但喜歡刨根問底,更經常會忽略了時間,甚至影響到生物鐘。 其實徐云也是這種人。 遠的不說。 就說最近的第五代呲蟲林研發吧。 在最關鍵的幾個階段,徐云和裘生、周佩瑤等人幾乎都沒怎么好好休息。 像裘生他們干脆就在隔壁休息室鋪了個睡袋,每個人輪班進行值夜。 徐云比所有人都要清楚,自己拋出的問題對于老賈他們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更別提他還寫了幾個半解未解的公式。 真相,就像是大霧天的山峰似的。 云霧繚繞的同時,卻又能看到幾分觸手可及的真實。 因此徐云敢保證。 老賈他們若是沒人盯著進行勸阻,定然會沒日沒夜的計算著結果,終日廢寢忘食。 如果說老賈是小賈,那還相對好辦點。 年輕人嘛,熬一兩次夜沒啥。 可老賈現在已經八九十歲了,身子骨真經不起這般折騰。 要是沒人盯著這位老爺子,說不定他還真能秀一波朝聞道夕死可矣的saocao作。 倘若真是如此。 屆時老賈也許會大呼不虧含笑九泉,但徐云可就沒地方哭了。 因此于情于理,他都不能讓這幾位平均年齡和ac米蘭后防線差不多大的老爺子們放飛自我。 老蘇顯然也明白這點,畢竟他也算是過來人之一。 只見他沒怎么猶豫,干凈利落的一點頭,說道: “沒問題,此事交給老夫即可,老夫的話他們還是會聽的?!?/br> 徐云這才微微放下幾分心,隨后假裝不經意的問道: “對了老爺,簡王殿下明日還會來上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