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節
偏遠地區或者普通時期就得看情況了,封建社會可不是什么好詞匯,亂墳崗里多的是冤死骨。 視線再回歸原處。 且不說目前汴京對仆役的保障極佳,光出于任務角度考慮,徐云也必然要簽下這份協議。 因此面對老都管的詢問,他幾乎沒怎么猶豫,當即一拱手: “承蒙老爺如此厚愛,小人若是推卻,那豈不成不識好歹之人了?” 眼見他態度誠懇,老都管的眼中不由浮現出些許滿意: “如此甚好,倒也不枉老爺對你的一片憐憫。 你權且聽好,府內仆役分成青代立伊四等,每等的職責與地位不盡相同。 例如此前與你打水的小三兒便是代仆,昨日綁縛你的那位漢子則是立仆,老夫與月蓮則是伊仆。 你若入籍,需從青仆開始,每月例錢三貫,年末可分少許歲錢。 衣食均由府中供給,小病小恙亦然。 但若是大病惡疾,藥費支出就需你自己承擔了,可聽明白了?” 徐云又拱了拱手: “明白了?!?/br> 隨后老都管從身上取出了一份契約,遞給徐云: “此乃府籍文書,其上有仆役職責,你且自閱,有疑議盡管提出便是?!?/br> 徐云接過契約,仔細的看了起來。 實話實說。 這份契約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內容也相當公式化。 差不多就是交代了仆役的福利以及職責,明面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歷朝歷代的契約文書看上去其實都差不多如此,哪怕是賣身契寫的都很人性。 什么待之如家人、對之如己出等等。 實際上。 這種話就跟很多起點讀者說“沖你這句話,我這本書全訂了”,但幾個月后作者后臺看到的粉絲值依舊是0一樣。 當個樂子看看就好了,做不了真。 全文閱讀完畢后。 徐云不怎么猶豫,便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林,字小純。 第111章 遇到的第二位歷史名人! 由于謝老都管拿出的這份契約上,已經簽好了蘇家主事者的名諱。 因此隨著徐云本人的筆跡落下,入籍契約當場便生效了。 也就是說,徐云光榮的成為了一位蘇府的小仆。 當然了。 作為一位剛入府的萌新,徐云目前能做的就是一些粗活,并不需要去洗臭襪子內衣褲啥的。 實際上在華夏古代,小戶地主沒得選那自不必說,但在大戶人家里能負責洗衣做飯的,其實都不是普通仆役。 心細手巧那是基礎,同時至少得在府上工作過幾年。 畢竟貼身衣物無論在哪個時代,都算是非常非常私密的物件,一般仆人是沒那資格的去碰的。 另外考慮到徐云的‘出身’問題,謝老都管也很人性的沒讓徐云去睡大通鋪,仍舊把那間小臥房給他作為了暫時的落腳點。 就這樣。 簽完契約后,三天時間一晃而逝。 雖然北宋沒有手機,沒有wifi,沒有桃乃木香奈也沒有蒂法。 但徐云當初好歹在小牛身邊生活過一段時間,同時長期泡圖書館的過往經歷,也令他對手機的依賴度沒有那么高。 加之北宋的生活要比17世紀歡樂的多,每日聽著仆役們聊聊天,時間倒也不算太難渡過。 當然了。 這也和徐云初到北宋有關。 一個人驟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里,探究欲往往也會讓時間過得很快。 第四天一大早。 嘎吱。 徐云照常推開門,打著哈欠從屋里走出。 只見與往常一樣,謝老都管正在照常在院內安排著任務。 嗯,一樣的還有那頭驢。 “老都管,永柱哥早啊?!?/br> 徐云熟稔的和對方打了聲招呼,接著伸了個懶腰,便準備與往日一樣前去打水。 然而還沒等他邁開腿,便被謝老都管出聲攔了下來: “王林,你等等?!?/br> 徐云轉過頭,有些疑惑的問道: “老都管,有啥事兒嗎?” 謝老都管看了他一眼,示意周圍先安靜一下,問道: “王林,你會識字,對吧?” 徐云點點頭: “沒錯?!?/br> 在過去的幾天里,他曾在閑暇時教過張三怎么寫自己的名字,還給他取了個人外狂徒的江湖諢號。 張三學會后在院子里顯擺過一陣,因此老都管知道自己認字倒也正常。 只見謝老都管思索片刻,說道: “既然你會識字,那今天就先別去挑水了,抓緊時間去吃些晨食,待會兒隨永柱去送趟信?!?/br> “送信?” 謝老都管點點頭,解釋道: “老爺自幼便愛讀書,近日有位黃州的禮部員外郎升至中侍大夫,隨其入京的除家眷細軟外還有不少藏書,且都為京中罕見的讀物。 老爺月前便與此人在信中約好,借閱黃州特色書籍五十冊,今日派遣仆役上門著取。 借閱書冊乃是君子之約,那位中侍大夫亦是正直之輩,但為免日后徒生變故,交接之時還需多多上心為好……” 幾分鐘后,聽完謝老都管一番文縐縐的解釋,徐云算是明白了前因后果: 通俗點說就是最近有個北宋的干部從地區升到了京中部委,帶來了不少特色書籍,老蘇便和他約好了借閱幾本看看。 今天就是約定借書的日子,需要有人拿著拜帖上門取書。 但是為了避免一些可能出現的扯皮,派去的仆人必須得識字,得逐一核對完書籍名目,才能把借閱文書遞給人家。 而很湊巧的是…… 今天府中識字的仆役不多。 后世對于古代華夏各個朝代的識字率一直都頗有爭議,畢竟每個人對于識字率的判定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認識自己的名字是識字,認識200個字以上也是識字。 但二者所能代表的文化程度,完全是兩個概念。 不過目前比較公認的有一點: 那就是古代華夏識字率最高的時期應該在東周到秦朝,識字率能達到20%左右。 宋朝的識字率不說具體多少吧,但至少把認字的書生、文官群體扣除后,能看得懂五十套書籍名稱的人顯然不多。 蘇府內識字的仆役倒是有幾位,但今天是知樞密院事的壽辰,老蘇的第四子蘇茂帶著這幾位仆役上門賀壽去了。 剩下的那么一兩位識字的仆役都是府中的管事,不太樂意干這種活兒——那位中侍大夫的府邸在汴京城西,離蘇府往來足足十好里地呢。 因此謝老都管一琢磨,嘿,王麻子可是男伶出身,肚子里必然有些文墨,那么干脆就派他上門唄。 嗯……老都管并沒有聽說張三的故事。 至于徐云借機逃跑的可能性嘛…… 且不說一路上有其他仆役隨行,就算徐云真跑了,那又如何? 限制徐云在府內行動、給他腳上掛鈴鐺,主要是為了防止他驚擾到蘇府的老爺小姐,畢竟那時候的徐云不是一個穩定因素。 至于出了府院那就隨意了,真想跑就跑唄。 沒身份文書和腰牌,能活五天都算是命大了。 這些天徐云一直待在南廂房,沒有任何機會去偷竊財務,真要是跑路蘇府高低也就虧了幾頓飯罷了。 老爺都給他規劃好了人生軌跡,自己沒那命去享受,到誰嘴里都是一句活該。 隨后謝老都管輕咳一聲,說道: “王林,你意下如何?” 徐云這些天在南廂房待的也有些膩了,眼下有機會去見識一番汴京城景,自然也是樂意萬分: “能為老爺效力,豈有推辭之理?請老都管放心,王某必將此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