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850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沒有人打算回答這個問題。 一者,這本身就是個口號是個旗幟,實際情況不是那么回事;二者,吳軍進入中原之后軍紀還算嚴明,沒有大肆掠奪百姓殘害百姓。 符離之戰中,張玉登并沒有犯原則性錯誤。發動青壯守城,也只是題中應有之意——國戰時期這種事還少了?張玉登最后被青壯群起而攻之,只能說是晉軍早有布置。 但在場有一人不這么想。 那是楊大將軍。 她肅然開口:“趙晉的革新戰爭深入人心,萬民擁戴,公平正義的感召力無與倫比,符離之敗就是敗在民心手里。 “這是一場全新的戰爭,制勝規則已經改變,我們要戰勝趙晉的反抗軍,就不能只是跟他們單純比拼軍力,首先得爭取民心。 “王上,回顧整場中原逐鹿之爭,反抗軍之所以所向披靡,很多時候不戰而勝,不就是因為土地革新戰爭讓他們獲得了百姓擁護? “而我們的軍隊雖然士卒悍勇軍備優良,卻因為被困死在一座座城池里,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不可能是晉軍的對手。 “事到如今,反抗軍的影響力與趙寧的布置,已然不局限于鄉村,城池亦被他們滲透,三軍將士呆在城中也不能自保周全。 “今日符離之敗如此,若是我們還不改變,他日徐州也會如此,三軍大敗吳國覆滅都迫在眉睫,請王上明察!” 聞聽此言,王載神色大變,當下就要上前開口,楊延廣沒等他發言,已是直直盯著楊大將軍:“依你之言,吳國該如何爭取民心,改變戰場大勢,走出國家覆滅之險?” 說到最后一句話的時候,楊延廣已是咬牙切齒。 楊大將軍直言不諱:“反抗軍能給百姓分土地,我們也能;反抗軍能進行革新戰爭,我們同樣能;趙晉能給百姓的公平正義,憑什么我們不能給?”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 這下不用王載出聲了,楊延廣豁然起身,指著大門大喝:“滾出去!” 楊大將軍眼中濃烈的失望與灰心再也掩蓋不住,以至于都凝聚成了絕望。絕望之后,楊大將軍徹底心灰意冷,轉身離開大殿。 楊延廣重新坐下,殿中一時沒有人出聲,氣氛逐漸死寂。 死寂中蘊含著莫大的寒意。 無論是誰,考慮到當下局勢與扭轉戰局的問題時,都會感到手腳發冷。事到如今,趙晉已然完全掌控局面,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 眼下的看不到,長遠的更加看不到。 死寂維持了許久。 終于,楊延廣看向王載,盡量緩和語氣:“晉軍侵占符離,臨淮、淮陰危在旦夕,徐州亦不再穩固......太傅有何見解?” 王載沉思良久,至此已是有了明確想法,當下上前兩步,拱手道:“臣下以為,我們該撤軍?!?/br> 撤軍。 聽到這兩個字,所有人的目光都釘在了王載身上。 殿中連呼吸聲都已聽不見。 楊延廣一字一頓地問:“全軍退出.中原?” 王載只說了一個字:“是?!?/br> 楊延廣閉上了眼睛。 眾臣都沒有說話。他們莫說斥責王載,連反駁都沒有,他們只是擔憂地看著楊延廣,等待對方對這個見解的反應。 眾臣在等,楊延廣同樣在等。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他沒有等到任何人出言反對王載,也沒有等來可以幫助大軍走出危局的只言片語。于是,在這殿堂之上,眾臣意見一致,吳軍的命運已是只剩下一條。 撤出中原,將中原讓給晉軍。 見眾人都不發聲,楊延廣也不表明態度,王載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戰是離境作戰,勝敗不影響吳國基業與存亡,有利可圖則進,無利能圖則退,沒有任何理由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把自己拼到命懸一線、山窮水盡的地步。 “現在大軍撤回淮南,吳國依然是吳國,我們還能依仗淮河防線,抵擋晉軍南下;若是等到大軍后續作戰再失利,損兵折將太多,王師無法確保國家周全無法守衛淮南疆土了,那才是國家危機。 “王上,此番王師是外出征戰,不是拱衛本土,后者需要拼到最后一滴血,前者卻是量力而為,后者沒有敗退余地,前者卻應該理智進退。 “趁晉軍還未攻占臨淮、淮陰,王師在尚能撤退的時候立即撤退,這樣才能保存實力以圖來日。此戰我們雖然沒有勝,但只要不大敗,不用多久便可卷土重來!” 道理很淺顯,王載即便是不說,楊延廣與在場大臣心里都明白。 兩虎相爭,有多少時候會拼得至死方休?一方傷勢重了沒有勝算就會及時抽身。這回逐鹿中原還不是保衛自己的地盤,只是類似捕獵,虎豹捕獵哪會把自己拼到最后一口氣? 眼下,大伙兒只是需要有人把這話說出來,作為決定大軍下一步行動的根據。 良久,楊延廣睜開眼,仰天長嘆:“未曾想,大軍行動只是慢了一步,未能提前幾日支援符離,竟致中原戰局完全崩潰,再無可以爭勝的機會。 “付出了這么多的代價,就這般放棄中原,可謂是血本無歸,本王實在心有不甘。本王......也著實對不起已經戰死的吳國兒郎們......本王,愧對他們,愧對他們的父母妻兒......” 說到最后,楊延廣滿面痛苦、眼含熱淚,仿佛恨不得給將士們跪下來磕頭認錯。 眾臣卻是俱都大松一口氣,楊延廣這番話就是表明了同意退軍。只要對方同意退軍,自己可以離開這是非之地,大伙兒便不在乎其它。 都是明眼人,早在符離丟失之前,他們就已經看出吳軍在中原處境艱難,勝機渺茫,心生退意——都把希望寄托在秦軍身上,完全是坐等對方攻破趙晉了,那還不夠艱難嗎? 現在符離一丟,后路都要被切斷,大家被架在了火上烤,性命垂危,不趕緊跑還想什么? 楊大將軍在吳國進行革新戰爭的話雖然荒誕不經、可笑至極,但前面那番論斷卻沒錯:這場戰爭打到現在,吳軍已是沒有戰勝反抗軍,扭轉局面的能力。 中原沒了就沒了,不過就是沒有新得利益而已,吳國基業沒受多大影響,大家回到吳國該榮華富貴的還是繼續榮華富貴,但要是自己死在了這里,那可就是什么都沒了。 眾人立馬紛紛進言,配合著幫楊延廣推卸責任,開解對方的心胸。 有人說大軍戰敗是他們跟三軍將士的責任,楊延廣為了江山社稷與中原戰事夙興夜寐、殫精竭慮他們都看在眼里,對方沒有對不起誰,是他們辜負了楊延廣的重托與信任,他們才是罪人。 有人說這只是戰術撤退,等到秦軍攻破河東,晉軍回援中原兵力空虛,他們馬上就能殺個回馬槍。 有人說淮南富庶,東南財富聚集,兩湖魚米無數,還有通商海外的巨大利潤,只要休養生息幾年,大軍又會兵強馬壯,到時候百萬大軍卷土重來,必能奪取中原。 說什么的都有,反正都是給立馬撤軍找理由,寬慰人心而已。 臨了,楊延廣悲痛地做出了正式決定:大軍立即撤回淮南! 數十萬大軍撤離,還是在敵軍殺到眼皮子底下的情況下后撤,不是一件那么簡單的事,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全軍潰敗,被敵軍一路追殺尸橫遍野。 楊延廣作出決定后,立即跟眾臣商議退軍方案。 吳軍撤退的最大障礙,無疑是符離已經被晉軍攻占。這地方橫在徐州城與淮河之間,雖然不是徐州與臨淮、淮陰的正中位置,但晉軍是會活動的,所以是個非常麻煩的存在。 也是撤軍的最大阻礙。 經過一陣緊鑼密鼓的商議與推演,最終,吳國君臣拿定注意:以攻為守,派遣精銳主動出擊吸引晉軍注意,掩護主力分股分路迂回退往淮陰一帶渡河。 第九四九章 勢如破竹(5) 趙寧在符離城屁股還沒坐熱,就聽說城外來了楊延廣的使者。 一問對方的身份,才知是楊氏族人,論輩分還是趙寧的長輩,且彼此之間十分熟悉,對方曾今在大都督府任職,國戰時去了河東參戰數年,算得上頗有功勛。 楊延廣這個時候派使者過來,趙寧并非不能理解,加之來的人份量不俗,趙寧沒有不見的道理,拋開大晉太子、三軍統帥這兩個身份,他甚至應該主動出迎。 不過趙寧沒有著急動身,而是好整以暇地問身邊的黃遠岱:“先生覺得對方是為何而來?” 見人之前總得推測推測對方的意圖,免得到時候毫無防備應對不周。 黃遠岱摸了摸下巴,輕笑兩聲:“對方有什么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吳軍眼下的處境,以及楊延廣必須為此所做的應對。 “殿下待會兒見他的時候,無需刻意表現什么,戰局至此我們大勢在握,殿下大可穩如泰山,我們都用不著擔心對方有什么陰謀詭計?!?/br> 趙寧微微頷首,神色輕松地調侃了一句:“符離丟失,數十萬吳軍身處險境,對方總該不會是來求和的吧?” 事實證明,趙寧這句話沒有說錯。 當然也不全對。對方不是來的求和,而是來議和。準確地說,是提出議和的意向,詢問趙寧的意思。若是趙寧同意,那么雙方就可以互派使者仔細商議這件事。 楊氏族人楊祿丞的說辭很正義: “中原戰事持續多時,且不說雙方勝負如何,州縣百姓卻是大受災殃,雖說國家之爭難免刀兵相見,但中原百姓都是無辜的,他們不該為戰爭承受這樣的苦難。 “王上一向仁慈,如今眼見越來越多的百姓流離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終究是于心不忍,為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之倒懸,故此來向殿下商議罷兵之事。 “......” 一番長篇大論,把自己塑造得無比高尚,仿佛一旦趙晉不同意罷兵,那就是沒把民生疾苦、百姓生死放在眼里,是倒行逆施的桀紂,自己站在了天下蒼生的對立面。 他連議和二字都不提,只說罷兵。 面對這樣的言行,趙寧站起身,一句話也沒說,直接離開了廳堂。 楊祿丞愕然愣在那里,不知趙寧是什么意思。 黃遠岱呵呵一笑:“這件事大帥已經全權交由在下處理,下面由在下跟楊大人說道?!?/br> 楊氏族人楊祿丞雖然覺得被趙寧所蔑視,沒了面子,但既然對方早有打算,他也就不方便多說什么:“罷兵之事,宜早不宜遲,你我等得起,中原百姓可等不起??!” 黃遠岱搖搖頭:“今日不談罷兵之事?!?/br> 楊祿丞滿頭霧水:“那談什么?” 黃遠岱看著他:“談你們解甲歸降?!?/br> 楊祿丞一下子被噎住。 他怒道:“吳國絕無投降之意!王上是為蒼生著想這才想要消解兵戈,太子若是不把民生放在眼里,這罷兵之事便無從談起!” 黃遠岱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好,那就不談了。來人,送客!” 楊祿丞頓時僵在那里。 黃遠岱自顧自飲茶,任由得對方局促無比,臉紅得像是烙鐵。 晾了對方好半響,黃遠岱這才嗤笑一聲,慢悠悠地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晉乃天下正統,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楊氏割據自立,叛上作亂,這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若無你們為了一己私利置天下大義于不顧,何來這場王師平叛的戰爭?你們也配談天下蒼生中原百姓?跳梁小丑,不知所謂! “對付叛逆,皇朝只有一個方案,那就是誅除! “你們想要求生,只有一條路:解甲歸降,負荊請罪!除此之外,死路一條,任何話都無需多言?!?/br> 楊祿丞被噴了一臉唾沫,再也無法在廳堂中呆下去,只能憤而起身甩袖離開,臨了不忘留下一句狠話:“你們會后悔的!” 聽了對方這話,黃遠岱就沒有打算就此放過他。 他拍了拍手,一群強悍修行者立即從堂外現身,將包括楊祿丞在內的吳王使者全部團團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