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389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可很少有人去深究,這些新增的高手強者,是在一場場九死一生的戰斗中磨礪出來的,是踩著同袍與敵人的尸體,一步步提升境界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再殘忍的養蠱之法,也沒有戰爭這么可怕。 更令人絕望的是,成為王極境并不是終點,王極境也會死,有些時候甚至會死得很突兀、很簡單。 可如果沒有這一場場戰斗,沒有一片一片戰死的大好兒郎,就不會有那么多精銳、高階修行者,更不會有那么多王極境,也難以鍛造出更高修為的存在。 元木真能夠成為天人境,以一己之力改變草原、征服草原,固然是有千年罕見的天賦。 可如果沒有一場場戰斗,沒有成千上萬的人命,他也不可能成為天人境,至少,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就是天人境。 而他的麾下,更加不可能有那么多百煉成鋼的王極境、元神境,能夠助他橫平萬里山川。 他也就沒有挑戰大齊,覆滅大齊的資格。 “要贏得這場規模浩大的戰爭,我們需要很多高手強者,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王極境。 “諸位都是王極境的老人了,城中有不少良才,為鄆州為國戰,還望諸位能夠多多指點他們?!?/br> 趙寧說出了心中的打算。 宋明等人面面相覷,他們可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哪會輕易指點其他修行者?就算指點也是指點自己的族人門生,不會教授外人什么。 “大總管放心,我們會照辦?!彼蚊鞅砻髁藨B度。 另外兩名王極境,也都是點頭應和。 趙寧只看他們不情不愿的眼色,就知道這事可能性不大,縱然他強迫,對方大概也只會敷衍了事。 對此,趙寧早有預料,他并沒有指望這些人深明大義。 一百多年物欲橫流的太平生活,早就把人培養成了自私自利的存在,更何況大齊的文武之爭、世家寒門之爭還就在眼前,血淋淋的過往并不好消弭。 趙寧此時跟他們說這些,不過是通知他們一聲。 接下來,他除了自己修煉,會大規模指點鄆州的精銳修行者,幫助他們盡快提升境界。 可想而知,一旦境界提升,受了他這么大的恩惠,那些軍中將校,都會成為他的“門生”,整支軍隊恐怕都得漸漸成為效忠他個人的私軍。 到了那時,宋明等人可就怪不得趙寧,也不能指摘他了。 趙寧縱目遠眺,目光越過天元大軍營地,看向南方天際。 要想軍中修行者得到充分磨礪,打熬出更高的境界,需要的是勝利的戰役,而不是失敗的,最不濟也得是勢均力敵的。 戰敗了,將士們情志郁結不說,還會死得差不多,哪里能有多少修行者成長起來? 他得盡量保證,發生在各地的戰役不能敗得太慘,要讓齊軍中的精銳修行者,能夠得到更多成長機會。 這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城外沒有王極境中期的修行者攔路,這件事做起來無非就是麻煩一些。 趙寧已有打算。 ...... 從城頭回到用作中軍大帳的大宅,趙寧站在沙盤前,望著整個國戰戰場陷入沉思。 帳中的參軍、書吏,見他獨自沉吟,都不自覺的放輕了手腳,不敢有分毫打擾。 國戰四大戰場,現在可以細分為五個了,除了隴右他不用過多考量,黃河南北的戰局,他每天都要一步步推演。 隴右軍在西域作戰多年,多半都是精銳,無論寒門軍隊還是魏氏主事的部曲,都不是中原齊軍可比。 如今蒙哥重傷,麾下只有一個現成的王極境,想要在魏無羨手下突破隴山防線,難度不小。 最重要的是河東。 沒有趙氏、楊氏帶著河東軍守住晉地,察拉罕麾下二十萬大軍一旦南下,中原戰局立馬就會崩潰。 但最穩固的其實也是河東。 一年過去了,由趙氏族人——包括戰前被刻意培養的旁支、遠親子弟——作為骨干的河東軍,無論規模還是精銳程度,都已今非昔比。 族中修行者不僅有改良過的《青云訣》,還有趙玄極指點修為,更有海量修煉資源。經過這么久的沙場磨煉,很多人的境界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到了今日,靠著天塹雄關沒有太大損失的趙氏修行者,在高手強者上的力量,不是大齊別的軍隊能夠望其項背的。 只不過這些人沒有完全把戰力發揮出來。 趙寧在等一個時機。 他原本以為,從達旦部南下的戰士,會被派到河東增強攻勢,如果是那樣,趙氏隱藏的這些高手強者,就會爆發出自己該有的力量,給察拉罕一個當頭棒喝。 依照眼下河東軍表現出的戰力,如果再有七萬生力軍,河東就會守不住,蕭燕應該把兵力投入河東——可她并沒有這樣做。 趙寧琢磨多時,也沒有想明白原因。 就好像對方堅信趙氏難以對付,不可能成為突破口。 察拉罕沒有得到援軍,趙寧也就沒有把這份力量顯露出來,畢竟就算顯露出這份實力,眼下也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擊敗察拉罕。 能夠守住河東,跟能擊敗察拉罕,中間有太長的距離:野戰反擊,占據上風,有勝利,奪城,決定性勝利——每進一個階段,都需要高一分的戰力。 既然察拉罕沒有援軍,那么趙寧的打算就是,等到河東軍的實力積累到,能夠迅速完敗察拉罕的時候,再把實力爆發出來。 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意外??v然有意外,也有力量從容應對。 其次是河北戰場。 要不是有河北一二十股義軍,同時鬧出了攻州陷縣的非凡動靜,而且還把各地駐軍耍得團團轉,取得了殺官屠軍、搶奪糧秣的巨大戰果,原本已經集結起來的十余萬綠營軍,就會渡河南下。 從達旦部調來的十五萬戰士,也不會只有七萬增援博爾術。 若是十五萬達旦部戰士,跟十余萬綠營軍一起投入到了正面戰場,無論河東還是鄆州,都很難再支撐下去。 現在蕭燕手握十余萬綠營軍,在各州少量駐軍的引領下,配合八萬達旦部戰士,已經開始大規模分片圍剿各地義軍。 根據趙寧得到的消息,蕭燕沒有把大軍分散開,而是選定了包括白洋淀在內的部分義軍相對集中盤踞的地帶,作為第一場大戰的目標。 她讓大軍先在外圈排開陣仗形成包圍之勢,而后拉網一樣前進,不斷縮小包圍圈,想要將白洋淀等地的義軍,圍殲在包圍圈中央。 解決了一個地方,再趕去下一個地方,確保每次作戰都有絕對優勢兵力,可以形成鐵通般的包圍圈,不給義軍任何逃出生天的機會。 在回鄆州之前,趙寧已經給黃遠岱去了信,讓對方早做準備,找準包圍相對薄弱的地帶,尋機突圍。 這本是一場幾乎沒有生還余地的戰爭,但蕭燕偏偏把蘇葉青帶在了身邊,這就讓黃遠岱能夠做到知己知彼。 一品樓、長河船行在各地眼線眾多,駐扎各州的北胡大軍中,還不乏蘇葉青麾下一品樓修行者,隱蔽控制的部落戰士。 有他們配合,這場戰爭并不是沒有機會。 第三重要的戰場,當然是鄆州。 這里沒什么好說的,暫時仍是僵持之局。 最后就是博爾術跟趙玉潔,在曹州南部一線的對峙。 雙方之間的較量,會打成什么樣子,趙寧也拿不準。 不過沒關系,無論他們打成什么樣子,趙寧都想好了應對之法。 ...... 趙寧的目光,最后落在中原,聚焦于汴梁。 汴梁還是那個汴梁,然而汴梁周邊的形勢,已經跟之前有天差地別。 楊柳城之役后,中原大軍都成了節度使的藩鎮軍,有的在汴梁附近,有的不在。 汴梁還是東京,沒有劃給哪個節度使,但現宣武軍節度使的地盤,就在汴梁旁邊。 宣武軍節度使是張京。 至于皇后,人還在汴梁,但能夠直接調動的軍隊,只有三萬扈從軍。 當然,名義上她還是坐鎮東京,主持中原大局,趙玉潔也要聽調。而實際上,有皇帝在上面撐著,趙玉潔并不會聽她指揮了,后者實際能調度的大軍更多。 在趙七月回到汴梁穩住大局時,她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取得楊柳城大捷后,聲威達到頂峰。趙寧想要趙七月到的事,對方已經全部做完。 接下來該如何呢? 不久之后,皇帝肯定會調趙七月回去。他已經駕空了趙七月,讓后者無所事事了,過一段時間再調回去,就順理成章。 但趙七月不想再回到皇帝身邊,當那個注定要被廢掉的皇后。 于是趙寧就得打算打算。 這個打算并不難做。 關鍵就在于一點。 七萬達旦部戰士需不需要來鄆州。 如果鄆州有希望被快速攻下,那自然要來——但這個可能性不大,之前二十萬天元大軍也沒做到這事。 再就是,如果鄆州有出城反擊之力,那達旦部戰士也得來助戰。 這方面趙寧可以控制。 他要做的就是這個。 而一旦達旦部戰士不來鄆州,那他們會被博爾術派去何處? 派去何處對博爾術最有用? 趙寧幫博爾術仔細分析了幾遍。 他得出了結論。 于是他派人給趙七月送去的信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中原戰火,即將重燃。 ...... 回到起居的院子,趙寧在屋中盤膝而坐,閉上了雙眼。 他腦海中浮現出的,是當初在燕平鎮國公府的地下室里,自己構建的那副代表大齊皇帝、衙門、世家力量的乾坤圖。 今時已經大大不同于往日。 他將這幅圖,從自己的腦海里抹了去。 取而代之的,是大齊江山圖。 他很快在這副州縣分明、節度使藩鎮錯落的社稷圖上落子,一如棋子落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