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321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蜀山簽到三千年,出關陸地劍仙、逐道長青、從監獄中走出的絕代仙帝、清純綠茶拒絕被套牢 NP
轟! 將士們根本就沒看清皇后是如何動手的,只見青色斧影驟然將臨,沒有任何意外,副防御使落了個跟防御使同樣的下場,在眾人面前化作了一團血霧! 副防御使喪命的一瞬間,孫康禁不住雙手一抖。 皇后雷霆斬殺防御使的時候,他看皇后的目光充滿了詫異與震驚,此刻副防御使也因為一句話沒說好,就被皇后當場轟殺,他的眼中就只剩下恐懼。 皇后的鐵血手段遠超他的預計! 要知道,死的可是統率十萬大軍的防御使、副防御使!就算是皇帝,也不會一言不合就這樣當著眾將士的面,殺雞一般就這么把他們殺了! 這哪里是母儀天下,應該以仁厚著稱的皇后? 統帥三軍殺伐果斷的悍將,也很難做到這種程度! 孫康不理解,身為皇后,又是趙氏的人,趙七月難道就沒有顧忌,不應該謹言慎行嗎? 孫康是什么想法,皇后不在意,她再度開口:“團練使何在?” “末將張京,參見皇后娘娘!愿聽皇后娘娘軍令,誓死不違!”不同于防御使、副防御使,張京是從營壘中出來的,他回話的時候,態度極為堅決。 不僅是他,跟在他身后的數十名將校,也是同時俯身行禮,嘴中高呼:“愿聽皇后娘娘軍令,誓死不違!” 看到這一幕,眾將士自然是只能選擇相繼跟從,但孫康跟城墻上的陳詢、韓術等人,卻都是眼神數變。 若只是張京本人表明態度也就罷了,問題是他出聲的時候,身后有數十名將校一起說話,就好像這群人早早就在等著這一刻! “很好。從此時開始,你張京就是這支軍隊的防御使!”皇后沒有給眾人過多思考的時間,一道命令,就宣布了張京對十萬大軍的統率權。 “末將遵命!” 皇后的目光在城外數座大營上掃過。連綿不絕的營帳海洋,一直延伸到數十里之外,這里面不僅有防御使的軍隊,還有義軍,人馬總計超過了三十萬。 皇后的聲音借助修為之力,覆蓋了所有營壘:“本宮知曉,你們中或許有人不服,如果誰要說話,現在就站出來,本宮給他開口的機會?!?/br> 出營準備逃走的軍隊默然無聲,各個營盤更是無人出頭。 看眼下這個架勢,誰還能不知道,出頭的下場就只有一個? “既然無人再有異議,本宮就明告爾等,之后再有人敢不聽本宮之令,不顧大齊江山與國戰大局,不敢與北胡大軍殊死作戰,就休怪本宮軍法無情!” 皇后的聲音充滿金戈之意,震懾了所有將士的心。 說到這里,她才從容不迫的自袖中掏出調兵虎符,向三軍將士宣示: “這是調兵虎符,本宮統御汴梁大軍,主持中原戰事,是奉陛下之命,名正言順,望爾等好自為之?!?/br> 宋治既然放趙七月回汴梁坐鎮,便不可能不把隨身攜帶的虎符交給她,沒有這個,趙七月就很難去說什么鎮守汴梁。 縱使宋治的本意,是讓趙七月來汴梁送死,以此換取天下人對帝室的忠誠,但這畢竟不能表現出來,故而虎符必須要給。 孫康、陳詢、章琰、韓術等人,見趙七月這個時候才把虎符拿出來,身為世家顯貴、權力場中沉浮的人物,在震動之余,哪里還能不了解趙七月的用意? 要是趙七月一開始就用虎符約束將士,那不過是借了皇帝的勢,自己的威嚴便無從確立,眾將士聽令的對象,也只是皇帝的虎符。 趙七月先殺人立威,再拿出虎符,既震懾了全軍,讓所有人都見識到了皇后的心性手段,又確保了不會有人心懷貳志。 這些理由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趙七月是不是還有其它想法,眾人就不好多加揣度,畢竟眼下穩住局勢守住汴梁才是基本。 所謂的其它想法,含義就十分深遠。 譬如說,趙七月之所以要率先豎立個人威望,為的就是盡可能減弱皇帝的影響力,讓汴梁軍民更多的服從于她個人,而不是兵符。 在戰時,這兩者區別不大,主帥個人權威與兵符代表的大義名分,甚至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但在戰后,這兩者誰的比重大,帶來的結果就會有很大不同! 解決完了城外大軍,皇后看向城內百姓。 數十萬百姓是一股龐大的力量,民心如何關系重大,要想穩住汴梁城,經營汴梁城防,乃至收拾中原戰局,絕不能缺了百姓的衷心擁護。 第三八三章 扶大廈之將傾(4) 卷著鋪蓋準備逃難的百姓們,在城門前多了千百具尸體時,就被迫停止了腳步。 如此血腥的場面,普通人哪里見過,無不被震懾當場。很多人嚇得當場尿了褲子,嘔吐者更是不計其數。 再也不敢往前后,百姓將眼前發生的情形,一層一層傳遞到了后面的人群中。 等到趙七月初步解決了城外軍營的sao亂,再回頭看向城中,東華門這一片的百姓,基本都知道了城門前的事。 汴梁軍民不準出城,要一起準備守戰,這是宰相之前就下達過的嚴令,為的是汴梁存亡與國戰大局。 陳安之帶隊在城中穿梭,已經殺了好幾批官吏,官吏已經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了代價,這些在非常之時不聽號令,沖撞打傷了不少世家修行者的百姓,沒道理可以獲得特殊優待。 停下來的百姓們抬頭望著城樓上的趙七月,仍是處在六神無主的狀態。 皇后的雷霆之威,他們不敢觸犯,王極境的高絕手段,他們更是無法抗衡,現在城門出不去,求生之路沒了,準備逃走的這些人自然慌張不已。 但驚慌并不是城中百姓唯一的情緒。 數十萬人中,有人逃,自然就有人留,逃的人是想活一條命,留的人是無路可去,只能絕望的聽天由命。 逃走的人里面,大部分也是別無選擇,如果有可能,他們當然愿意留下來,畢竟他們的家業生計財產都在這,離了這些,成了流民難民,境遇可想而知。 富人到了別的城池,有錢安身立命,但絕大多數平民,是承受不起倉促逃離家園的代價的,他們到了新的地方,就是人命如草芥的下場。 之所以選擇逃,是因為目睹了天元可汗的強悍,連皇帝都被擊敗了離開了。 有燕平城的前車之鑒在,百姓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朝廷已經拋棄了他們,汴梁絕對守不住。官府之所以下令不讓他們出城,不過是別有用心,不顧他們的死活而已。 如果有選擇,普通百姓誰又愿意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去做難民流民呢? 無論逃的還是留的,在今日都是萬分絕望,那感覺跟天塌了毫無二致。逃難的百姓跟留下的百姓中,哭聲從來都沒有斷絕過。 而此刻,王極境的皇后回來了。 若是別人回來,不管對方是多大的官,百姓們未必肯相信朝廷這回是真要守住汴梁。但皇后不同。 這個天下是家天下,皇后是女主人。 一時之間,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到了城樓飛檐,那個拖著巨大戰斧的嬌小身影上。 因為距離與位置的關系,很多人其實看不到皇后,但那柄巨大的戰斧,他們卻是看得分明。 皇后母儀天下,皇后尊貴無雙,皇后雍容華貴......有很多詞可以形容皇后,有很多東西可以象征皇后,但是現在,代表皇后的是一柄丈長戰斧。 尋常時候,這是絕對不可能象征皇后的物件。 而如今,在國難當頭,北胡大軍渡河而來,汴梁危在旦夕的時候,這柄戰斧卻是最能給百姓信任感、安全感的東西。 驚惶不定的汴梁百姓們,不管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準備逃的還是準備留的,都屏住了呼吸,懷著忐忑的心情,聚精會神的聽皇后接下來的話。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對汴梁城的這些百姓而言,如果這個離亂的世道里還可能有希望,這個黑夜般的局勢里還可能有光明,那么只可能是源自對方。 源自這個帝國的女主人。 多年過去,眼下身著華服的趙七月,身上已經少了公主的嬌貴氣,多了幾分皇后的威嚴,她雙眸如電的掃過大街小巷,聲音沉穩的開了口: “爾等聽仔細了,本宮現在明告爾等:渡河而來的北胡大軍,攏共不過六七萬,他們的主力在鄆州并不在這里。 “而我大齊,僅汴梁城外就有三十萬大軍,匯聚在中原大地的四方豪杰,豈止百萬之眾?以百萬大齊驍勇,對戰區區不到十萬北胡蠻子,但凡我們敢戰,又豈有失敗之理? “現如今,北胡大軍兩面作戰,半數尚在黃河以北進攻河東,目前連太行山都沒能攻進去,三晉大地是多英雄兒郎,可難道我中原就沒有好漢? “背靠父母、妻兒,你們為何不敢跟北胡大軍殊死一搏? “胡子要來搶你們的田地搶你們的錢糧,殺你們的父母妻兒,刨你們的祖墳,讓你們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變成無家可歸的乞丐,餓死在路邊的白骨,難道你們就真的愿意? “本宮代陛下回汴梁主持戰事,既是為了家國存亡江山社稷,也是為了你們的父母妻兒身家性命,現在你們回答本宮,你們可愿為汴梁而戰?!” 一番擲地有聲的話下來,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流,一時間鴉雀無聲。 這固然是因為是趙七月的話音,通過修為之力擴散出去時,猶如驚雷落地,在每個人耳畔成炸響之勢,也是因為這席話說到了大家心里,讓他們心潮澎湃。 “草民敢問皇后娘娘,當初北胡攻到燕平城下時,朝廷倉惶南撤,只留下了滿城軍民死傷無數,我等焉知汴梁不會重蹈燕平覆轍?” 須臾,在很多人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城門前的人群中,有人站了起來,向城樓畢恭畢敬行完禮后,便大聲問出了這個問題。 這是百姓們最大的擔憂。他們都靜靜看著城樓,等待皇后作答。 如果汴梁會變成第二座燕平城,他們寧愿離開家園,哪怕是變成難民乞丐,好歹也有個活命的幻想。 趙七月看了這人一眼,對有人站出來問這樣的問題,絲毫不覺得奇怪,她道: “本宮既然來了,就沒打算活著踏出城池,要么我們保住汴梁,要么北胡大軍入城時,本宮戰死在城門之下! “自今日起,本宮每日都會巡視城防。若北胡大軍果真兵臨城下,本宮也會在城頭奮戰! “哪一天你們看不到本宮,看不到本宮的戰斧立于城樓之上,大可以再沖出城門!” 聽到趙七月這么說,成千上萬的百姓莫不動容,就連陳詢、章琰、韓術等人,都是禁不住飽含敬佩的看向她。 雖然有城外大軍聽令,趙七月可以強行鎖城,強令青壯幫助守戰,但強迫的行為終究不能完全發揮民力,真到了關鍵時刻,未必不會壞事。 要說服這些出逃的百姓心甘情愿留下來,趙七月當然要拿出點東西。 他們只是沒想到,趙七月的決心會這么大,半點兒退路都不給自己留! 這說明皇后不是來做做樣子,讓天下人不能指摘皇帝,為朝廷贏取天下人同情與忠心,而是真有可能跟汴梁戰到最后一刻!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況是皇后? 這樣的皇后,如何能不贏得眾人的敬佩? 說話的百姓再度躬身行禮,就退回到了人群中,沒了問題。 這時,第二個人從另一方方位站了起來,高聲道: “草民請問皇后娘娘,天元可汗降臨汴梁城時,天威赫赫無人能敵,陛下因此不得不出奔。此時天元可汗是走了,但若是他再回來,皇后娘娘可能應對?” 聽到這個問題,陳詢等世家顯貴都變了臉色。 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也是最難應對的局面。 百姓選擇離家逃難,對汴梁能守住沒信心,基本都是因為這個。 趙七月沒回汴梁的時候,各個世家顯貴之所以不能同心協力,除了本身存在的芥蒂外,也是因為考慮到這個問題,無法找出應對方法。 他們還留在汴梁,一方面是出于世家子弟的責任感使命感——蛀蟲世家譬如劉氏龐氏徐氏,早就被趙寧剔除了。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利益關系,想要表現一下自己的立場與努力,贏得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