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大佬的雷區蹦迪[快穿]、重生飛揚年代、給反派當情感助理、花滑大佬穿書成炮灰美人、重生七零嫁大佬、我夫郎是二嫁[穿書]、我的系統是咸魚、情敵他愛慘我了[快穿]、替婚后和偏執大佬假戲真做了、八十年代雜貨鋪
陳堪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他也不得不承認,方孝孺真的老了。 見陳堪依舊沉默,方孝孺不由得灑脫一笑,笑道:“老夫來問你,算是問道于盲了?!?/br> 陳堪臉上扯出一個難看的笑容,回道:“其實老師可以試試,就算陛下不愿放您走,最起碼也能表明您的態度?!?/br> “算了算了,老夫就是隨口一提,就算陛下真的愿意放老夫,老夫還舍不得走呢?!?/br> 方孝孺回了陳堪一句,師徒二人便再次陷入了沉默。 這個話題,其實沒什么好聊的,師徒二人心中都很清楚結果會是怎么樣。 朱棣不可能放方孝孺離去,接下來的大明將會有大變動,不管是遷都,還是分封,對于朝堂來說,都是大地震。 朱棣還需要方孝孺這顆定海神針來替他穩住朝堂。 方孝孺也不可能就這么放棄一切灑脫離去。 大明朝好不容易有今日的,眼看盛世將臨,方孝孺又怎么可能眼睜睜的看著一系列的變動將大明打回原形呢。 說到底,方孝孺和陳堪不一樣,陳堪心中對于皇權也好,對于大明也好,心中其實是沒有什么敬畏之心的。 所以他可以毫不猶豫的和朱棣攤牌,可以對外大言不慚的說他將來要出海養老,更可以毫不猶豫的選擇扶持船隊打通去往澳洲的航線。 方孝孺是土生土長的大明人,他接受的教育也好,生存的環境也好,已經將忠君愛國這四個字刻進了他的骨子里。 他不可能離開君王,也不可能離開大明。 二人雖是師徒,但并非一脈相承,二人從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達成什么共識。 方孝孺在陳堪的房間里枯坐了好一會兒,有些意興闌珊道:“罷了,老夫走了,你好好休息?!?/br> 陳堪點點頭,起身將方孝孺送出門外,回到床上躺下之后繼續開始了頭腦風暴。 以目前的局勢來說,他現在是無官一身輕。 但該做的事情還得做。 他憤然辭官,無非是在和朱棣慪氣。 慪氣歸慪氣,因小失大從來不是陳堪的風格。 一陣頭腦風暴過后,陳堪緩緩陷入了沉睡。 ... 不知不覺,時間來到九月,一路奔波的送葬隊伍也終于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 寧??h大佳何鎮溪上方村。 溪上方村,顧名思義,便是在一條無名小溪的上游形成的村莊,但百姓們更喜歡叫這處村莊為方家村或者尚書村。 方氏一族在此地繁衍生息上百年,再加上出了方孝孺這么一個光宗耀祖的人物,不夸張的說,方氏一族的族長在這十里八鄉的范圍之內,說話比縣太爺還好使。 這要是沒辦法的事情,方孝孺是個清官,這是一定的,但方孝孺這么牛逼,方氏族人肯定也跟著沾光。 這就是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別說方孝孺了,陳堪府中的下人,出了侯府都要高人一等。 這就是權勢地位帶來的好處。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這樣的情況,不是誰是清官誰心系百姓就能改變的。 今日的溪上方村很熱鬧,一大早,整個村莊的男女老少便站在村口等候,等候著傳說中的尚書夫人魂歸故里。 早在半個月多月前,溪上方村便來了許多人,非常霸道的將方氏祖墳給修整了一遍,對外的解釋就是要給寧國夫人修建陵墓。 對于朝廷派來的工匠和官員擅動方氏祖墳一事,方氏族中雖有不滿的聲音,但在朝廷的威壓之下,還是很快平息了下去。 畢竟方氏族人不是傻子,知道他們現在的榮光都是方孝孺帶來的。 所以陵墓的建造還算順利。 但陵墓是開始修建了,寧國夫人的棺槨卻是遲遲不至,這就讓許多人心焦不已。 尤其是族中上了年紀的老人,生怕擾了祖宗的安寧。 今日有了確切的消息,容不得他們不激動。 終于,萬眾矚目之中,一條宛如白練的車隊緩緩自道路盡頭駛來。 入目所及,是方氏族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巨大招魂幡,足足三丈三的高度,讓許多人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緊接著,比招魂幡更加高大的大錢映入眼簾,更是引得陣陣驚嘆之聲響起。 直到四匹白馬所拉的靈車出現在視線里,一群方氏宗族的小輩頓時明白了為何那些工部的匠人和官員如此霸道。 一品寧國夫人,什么是一品,他們今日總算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靈車在村子外面停下,方孝孺跳下馬車,看了一眼眼前的家鄉,臉上不由得露出噓唏之色。 想他學有所成之后,便一直在朝廷為官,卻是有許多年不曾回到家鄉了。 今日一見,只覺得家鄉變化之大,竟令他有些許的陌生。 許多人變化之大,也不再是他記憶中的模樣。 唏噓片刻,他快步上前,還未開口,就見人群忽然朝他跪了下來。 其中甚至還包括許多年紀輩分都比他大的老人。 第五百二十三章 棺槨入陵 “草民拜見尚書大人?!?/br> 震耳欲聾的拜見聲響起,方孝孺已經伸出的手僵在了原地,臉色更是rou眼可見的變得蕭索起來。 陳堪見狀,急忙叫著方氏兄弟上前將村民們扶起來。 村民們起身,盡皆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方孝孺,一邊看一邊竊竊私語。 “元生!” 方孝孺的聲音傳來,陳堪急忙退到方孝孺身后,應道:“老師有何吩咐?” 方孝孺張了張嘴,搖頭道:“去配合一下禮部的大人,盡快把你師娘葬下,咱們便回京吧,這村子老夫就不進去了?!?/br> 此言一出,方氏兄弟頓時面面相覷。 方中憲湊到方孝孺耳邊,輕聲問道:“父親,咱們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不多留些時日嗎?” 方孝孺環視一圈或打量,或拘謹的目光,搖頭暗嘆口氣,也沒多說什么。 眼見方中憲還欲再問,陳堪輕輕扯扯他的袖子,拉著他便朝靈車旁的禮部官員走去。 方中憲掙脫陳堪的手,低聲問道:“元生,母親的棺槨回鄉了,我怎么覺得父親反而不太高興?” 陳堪腳步一頓,看著方中憲臉上的疑惑之色,沉吟片刻,搖頭道:“衣錦還鄉,老師自然是高興的,只是現在的溪上方村已經變成了方家村,不再是老師的家鄉了?!?/br> 方中憲皺了皺眉,有些不太理解陳堪的意思。 陳堪想了想,繼續說道:“你看看現在的方家村,哪里有半點村子的樣子?” 方中憲順著陳堪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映入眼簾的,赫然是一排排青磚瓦房。 大明的絕大多數村子,都是以土坯加茅草鋪蓋而成,家中有三間土屋,那就是富裕人家。 像北方一些地方,更是挖個窯洞就住進去。 一個村子全是青磚白墻的瓦房,這樣的地方在大明不能說沒有,但也絕不可能出現在寧海這樣一個小地方。 偏偏這樣的村子現在在寧海出現了。 這意味著什么,其實已經非常清晰明了。 片刻后,方中憲收回目光,似有所悟的微微點頭,而后也不再糾結此事。 有些事情,不用說透,大家都有眼睛。 真正的大人物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愿返鄉? 因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已經是他們對家鄉最大的善意。 方孝孺也是一樣。 從方家村的村民們給他跪下行禮稱呼他為尚書大人之時,這里已經不再是他的家鄉。 他為官清廉,但一部尚書的威勢是不可能隱藏的。 方家村之人借著他的名聲,讓縣令大人都要忌憚幾分,這就是中央之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統。 方孝孺選擇視而不見,過門不入,便是給官場上的人留余地。 不然方氏族人犯下國法,地方官府是處理呢,還是不處理? 處理,怎么跟方孝孺交代? 不處理,怎么和國法國規交代?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暫時找不到任何解決辦法的難題。 正如陳堪,這些年他從未回過淮西鳳陽祖地,便是因為如此。 陳堪帶著方氏兄弟來到靈車旁,禮部的官員正在小聲和幾個匠人小聲商議著什么,看見陳堪帶著方氏兄弟過來,鄭聲急忙行禮。 “見過侯爺?!?/br> “鄭大人不必多禮,我就是來問問,寧國夫人的棺槨現在可以下葬了嗎?” 聞言,鄭聲遲疑道:“正午時分乃是吉時,寧國夫人的棺槨自可下葬,但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寧??h地處沿海之地,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封石,且方大人那邊,下官等人也不確定,待他百年之后可否要與寧國夫人合葬?!?/br> 陳堪皺了皺眉,問道:“什么意思?” 鄭聲打量了方氏兄弟一眼,隨即湊到陳堪的耳邊低聲耳語道:“若是方大人要與寧國夫人合葬,這封石就不能封,否則墓門便打不開了?!?/br> “原來如此!” 陳堪臉上露出了然之色。 簡單來說,這封石和帝王陵寢之中的斷龍石該是一個道理,就是用來防盜墓賊的,合上之后就打不開。 方孝孺若是要和鄭氏合葬,那現在就不能封墓,須得等到方孝孺百年之后。